人性到底是善大於惡還是惡大於善,人性是善還是惡

2022-05-23 08:26:18 字數 5929 閱讀 7849

1樓:匿名使用者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的善惡是社會關係的產物,相應地也就承認人性的善惡,不論從人的群體或個體而言,都是可以改變的。善的品質可能達到更高的善,也可能由善變惡;惡的品質可能改惡從善,也可能沿著惡的道路愈益墮落。就人的群體來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產階級隨著它取得統治地位之後,就使剝削壓迫本國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一系列惡的品德,進一步惡性膨脹。

無產階級當處於自在階段時,由於生活逼迫和缺乏自覺,在道德品質的某些方面表現出墮落趨勢。可是,隨著這個階級上升到自為階段以後,便不斷清除道德品質中的惡的因素,而使優良的品德因素不斷增長和發揚光大。就個人而言也是這樣,只要能認識歷史的必然性,又能根據歷史必然性提出的道德要求,認真進行自我修養,即使處於惡劣環境,也能形成良好的品德,或改造不好的品德;反之,他則可能向相反的方面發展。

2樓:源賀撥哲

儒家的著作中,誰也沒有提出過人性本善的觀點。如果有人反對我的觀點,請恢復直接指出來。把原文引出來。出了三字經以外。

人性是善還是惡?

3樓:酷撩妹

有人認為,人性都是善的。其典型代表當推孟子。其實,人性並非都是善的,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與生俱來,根植於人性之中的。

由於人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與現實物質與精神資源的匱乏,就會產生人與人之間在物質與精神方面的衝突。不能接受道德和法律約束的人就可能侵犯他人的權利,而成為「惡人」。人人都有「惡性」,之所以未成為惡行,是他們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惡性,使其不能成為惡行。

善人乃能控制自己惡性成為善行的人,惡人無非是張揚了自己的惡性並具有惡行的人。法律所要制裁的是具有惡行的惡人,而非具有惡性但能自我約束的善人或常人。

有人認為,人性都是惡的。其典型代表當推荀子。其實人性遠不盡是惡的。

古往今來的法律實踐都說明,即使那些惡貫滿盈的罪犯,也可能摯愛子女,孝順父母。他們的行為在總體是惡的,但並不是一切都是惡的。法律所要懲罰的是他的惡性產生的惡行,而不是那些哪怕是些微的根源於善性的善行。

人性當是有善有惡的。人性的有善有惡為我們全面把握人性提供了一個新的可信的視角,也使我們對於各種人的心性與行為有一個準確的分析與認識。人性的善使法的產生成為可能,人性的惡使法的產生成為必要。

其實這也只是在道德觀照下的人性分析。從單純的人性沒有道德作用其上的方面來看,人性則可以說是無善無惡的。這種從不同側面得出的似乎矛盾的結論,並不是詭辯的結果,而是辯證法的具體運用。

我以為只有從人性在無道德觀照的意義上講,人性的無善無惡才是科學的。人性的無善無惡論,有利於人們全面認識道德對於人的心性與行為的影響。在人性與人的行為兩個方面強化道德的作用,最終有利於對人的行為進行更科學的法律調整。

4樓:斛孤俎光熙

古代孔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現代科學認為人出生時對世界沒有具體的認識,什麼也不動,所以不存在性善惡之說了,但是它們都強調後天教育起決定性作用.

5樓:稱怡屈從冬

人性,無所謂善惡。所處不同環境下催生的,周圍人的影響很重要

6樓:令狐鋅黔

關於人性是善還是惡的問題,中國幾千年來有七八位學者給出了不同答案,而在近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這裡已經終結。他把學問多成現實層和超越層,而性善論乃是孟子站在超越層說的,而徇子是站在現實層說的。是善是惡,不善也不惡,無所謂善惡都是站在現實層說的,所以孟子的結論是最高明的,這就是為所以這就是聖人比其他人高明得多的地方,因為普通人的眼光很難站在超越層說話和行事。

7樓:焉範平豐

人的本性是無知.潔如白紙.你在上面寫什麼就是什麼.所以父母才是孩子本質的導師.

8樓:伍斌市憐陽

人性本善,但是隨時間,接觸的環境發生改變。大惡之人也可以成為大善之人,佛海無涯,回頭是岸,阿彌陀佛!

9樓:偉津宣恨之

人性是先天的可能與後天的吸納而成,本身無所謂善惡的

10樓:春風妒

人的本性本無善惡 ,就像一塊白板,只是受到後來的家庭、社會、教育、環境等影響變好或是變壞。

11樓:戲黛叔尋綠

本性是善,受世俗觀念影響而成。

12樓:羿蕙庾鴻軒

人性本善,只是受世間事影響而為惡

13樓:麼仕熊芳澤

人之初,性本善,但隨著成長環境的影響,有些人就向惡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人剛出生時沒有什麼善惡這分,他所做的動作都是一種本能反應.

15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唯物主義者,人性是中立的,只有經過社會實踐才會有善惡之說

16樓:

人性本來是善良的,但是在後天的環境小,很多的人的人性就邊惡了

17樓:

我支援人性本惡,因為人是有慾望的,而慾望就是罪惡的。

18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個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人性是什麼,不外四種看法:第一,人性本善。

第二,人性本惡。第三,人性即善又惡。第四,人性非善非惡。

就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脫離實際情況而空談,這個命題就顯得毫無意義。

不過現在大多數的觀點傾向於上述的第4條,即人性本空!

19樓:

現在善少,惡多,人是先善的,以後就不一定了!

20樓:蕭凌蘭

人為性而變,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21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本性本無善惡

片有些人將它區分出來,的確是歧途

但走的人多了,歧途也變成正途

22樓:匿名使用者

人之初,性本善。

以後是善是惡,就要看自身的造化了!!

23樓:

人之初,性本善.

人剛出生本是善的.

人性本惡還是善

24樓:素衣掩紅妝

往好了想是善

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前提都是錯誤的。因為兩者都把自然性看成是人的根本屬性,人的根本屬性應是社會性,只有社會性才能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談人性不能離開社會實踐而抽象地認為人性本惡或本善。

幾千年來人們都是在錯誤前提下(即認為人的根本屬性是自然性)爭論善惡,當然沒結果。

25樓:顏樹文

很多時候別人覺得你好欺負就會多欺負你一點,一定要強大起來。

26樓:鐸白典奇穎

人之將死,其言也變好了,只在在快死時,才不會索取任何東東。活著,都多多少少存在個人利害關係在其中的。

27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社會性。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是個偽命題,人生來是張白紙,有什麼的環境就會造就什麼樣的人。

人性到底是惡還是善

28樓:匿名使用者

只能說人性是偏惡的,只不過後天的教育可以讓人有一些好的東西,但人自私的本性是不會不變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雖然是楊朱所說,但他說中了人性的真相,確實如此,只有中國認為人性是本善的,而其他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認為是這樣的,中國人被儒教坑慘了,那些站在禮教頂端的達官貴人們卻不吃「人性本善,克己素食」這一套,因此,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不得以下犯上,有著深厚的歷史,要不是因為西方的理論影響,可能中國到現在還是封建社會。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所以人的屬性就是社會的屬性,而人性偏惡一些,所以社會上才會有那麼多的惡性事件,不難理解了。

29樓:小費

我認為人一生下來是偏惡的,對什麼東西都有佔有慾沒有節制,在不斷成長學習的過程中,漸漸體現出了善,把心中的惡藏起來。

30樓:問道螞蟻

人性本無善惡,無惡無善心之體,無善無惡才是這個世界的本源,所謂善惡是後天造成的。

善是相對於惡而言的,惡也是相對於善而言的,有惡才會有善,有善才會有惡。

世上絕沒有完全善的人,完全善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活不下去;也沒有完全惡的人,完全惡的人這個世界也不會讓他存在下去。無論善惡都不會單獨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31樓:周公後

孟子主張「性本善」,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主張「性本惡」,所以,以《勸學》來勉勵人們通過「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廣泛學習,並且每天對照反省自己的行為錯誤)而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矣」(智慧明達行為不犯錯誤)的境界。

他們說得都是對的,只是兩人所說的「性」不是一個概念:前者指的是本性(人的一靈之心),它本無善惡,如一張白紙一樣純善,可以畫任何圖案;後者指的是習性,即生命在流轉中形成的習慣(佛教中稱之為「業力」)。由於習性是自私自利的,所以,往往會給人帶來煩惱與災禍,所以,荀子稱它為「惡」。

孟子說,通過教育讓受教育者回復純善的境界(得「道」者則多助,故為「善」);而荀子則說,要克服人的習性的負面影響,必須通過教育明白道理而依道而行,所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就是指教育可以幫助人克服習性。

正因為二人都是注重聖賢教育的,而這種教育正是「人」之所「儒」的,所以,他們都是「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

32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初心是善的,但人的本性(人性)是惡的,二千多年前孟孑提出性善論,過幾十年後荀孑提出了性惡論,其間有相當大的爭論,因為人性是惡的聽起來不易被接受,所以孟孑的學說佔了上風,之前老孑宜依道依法治國,孔孟思想依仁治國,荀孑依法依德治國,莊孑依法治國,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可以肯定的說,人性是惡的,是生死不能證實的結果,人性是萬萬不能考驗的,我不是聖人,不是偉人,但肯定是大善大愛之人,今天的世界大變局與我有關,與中國有關,與主習的執政不依法又不依德而依壓有關,我得不到權益保障,那是持續頭痛欲裂幾年換來的,貝體不說了,是很傷心的

33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天性是不存在善與惡,因為人出生時如同一張白紙,不知道什麼是善惡,所以人性善惡是後天學習,然而善惡是由社會的制度所構成的

34樓:匿名使用者

善,只不過是生活環境 改變了人。你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一個肯定。

35樓:匿名使用者

人之初,猶如一張白紙,隨著後天的塗鴉,慢慢有了他的顏色,所以,人之初無善與惡之分,是我們的環境造就他的色彩!!!

36樓:小粉圓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關於人性的說法難道還不經典嗎?

37樓:鞏娜娜

人性是善的呀!只是長大以後變性啦!

38樓:匿名使用者

你不知道嗎,人之初性本善

39樓:匿名使用者

蛇蠍老虎都不及人類惡毒

40樓:wo—加油

人心本是善的,但隨環境的改變也會變。

利學人性觀點:人性是善還是惡

41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這個東西方的觀點是不一樣的。

東方,以儒家為代表,主張是人性的善惡是沒有辦法區別的。所以,中國主張的是教化,也就是通過環境的道德教育來讓人向善。這個也就是中國的道德體系的由來,從外部到內化的教化過程。

西方,以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觀點為核心。人性本善,惡是因為人在追尋善的過程中採取的行為缺少德性才出現的。由此,將惡的概念從人性裡分離出來,固定在行為上。

東西方觀念的區別其實僅在於人性到底是不是善的,東方認為人性本無善惡,而西方認為人行為善。至於惡的概念,我們看出來都是源於行為的,所以東方通過外界環境來影響人的行為,而西方通過對德性的研究來限制惡。而關於德性的定義,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的美德都是如此,都介於兩種極端之間的。

比如,勇氣,其實是介於懦弱和魯莽之間的一種狀態。而這個觀點又和儒家的中庸思想所一致。

所以,回到問題,人性是善還是惡,至少就目前倫理學的研究,人性是善或者非善非惡。

人性是善還是惡,人性到底是惡還是善

1全部這個問題得先定義善惡,人類定義善惡,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對其他人有利益,且能從之得到利益的稱之為善,此利益包括金錢,權利,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反之我們稱之為惡。而人所表現出的行為,在利益發生碰搽時,很多的人偏向於從滿足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處理問題,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一片欣欣向榮,大好和平,...

怎麼分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何分辨善與惡

不傷害他人,是基本的善,為他人做好事是高尚的。別人傷害自己後以牙還牙是基本的惡,別人沒傷自己卻傷害別人這是罪大惡極。為善最樂,如果做的是好事,那麼心中充滿歡喜,臉上會洋溢著快樂,身心舒泰。如果做的是壞事,那麼心中充滿愧疚 忐忑不安,或者充滿憤恨與仇恨,臉色難看,臉上 發麻,身體顫抖,焦躁不安等等,都...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是什麼意思

無善無噁心之體,體 本也 根本 本來。心之體 心的根本,心的本來。句釋 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有善有惡意之動。意 內心的思想 內心的想法。意之動 思想在活動,想法在活動 句釋 有善有惡是你的思想在活動了。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 良好的知道。句釋 知道善知道惡是一種良好的知道。你說知善知惡有什麼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