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萬石糧食」的石讀什麼,三國時「萬石糧食」的石讀什麼?

2022-10-10 09:26:38 字數 5802 閱讀 9657

1樓:月似當時

1、萬石(shí)糧食(在古書中讀shí,現代語言中讀dàn)。

2、釋義:

石 [shí]

①構成地殼的礦物質硬塊:~破天驚(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②指石刻:金~。

③指古代用來治病的針:藥~。藥~之言(喻規勸別人的話)。

④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

⑤姓。石 [dàn]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2樓:兄弟加油

萬石糧食中的「石」是表示重量的量詞,讀dan四聲,是近現代人們的習慣叫法,但石的古音是shi,是古人的習慣叫法。

3樓:

樓上全是錯誤的!樓主,在古漢語之中這個詞就是讀shi第二聲!dan第四聲作為計量單位是近現代的讀法,所以電視劇是錯的,你是對的,這個東西我早有深究過。

4樓:僾悥塵浲

dan 四聲 判斷他的讀音你首先要明白他的作用和意義,如果表示計量單位的話讀蛋(dan)沒錯的。

5樓:匿名使用者

讀石(dan)是古代一種計量單位

6樓:匿名使用者

dan 第四音,同「擔」

7樓:匿名使用者

dan,第四聲,同「蛋」

8樓:匿名使用者

dan,四聲.

"但"音.

9樓:天上人

好像是讀dan,是讀4聲。

10樓:匿名使用者

dan 蛋 古漢語中的重量單位

11樓:

dan 同 擔

三國時期的一石 是多少斤

12樓:蘑菇西餐

「石」是在秦朝和漢朝時作為質量單位使用。1石=4鈞=120斤。一斤大約為258.24克,那麼一石就大概有31公斤。

「石"在古代作為容量單位,相當於重量,在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糧食都有所不同。在三國時期,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石主要用來計量糧食,稻穀、粟等。

出土的有一件鐵質秦權,上面的銘文顯示這枚鐵權的重量是一石重。根據銘文顯示,這件秦權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的標準秦石權。

13樓:情感聊啊聊

「石」是在秦朝和漢朝時作為質量單位使用。

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則一石就是一百二十斤。

漢代時的一斤,大約為258.24克,那麼一石就大概有31公斤。

1漢石等於120漢斤,大約是15公斤。實際上,在應用的時候,因為糧食的種類不同,換算出來的結果而不相等。通常1漢石也就是120漢斤指的是粟。

如果是稻穀,換算成漢斤的話,則為100~120漢斤。我們所說的大米,則換算最高至為1漢石等於160漢斤。

石,讀音dan,音同「但」,作為計量單位,有兩個用法:

1、容量單位。

10鬥為1石。

2、重量單位。

在漢代,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曆志上》

「石"在古代作為容量單位,相當於多少重量,在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糧食都有所不同。

在漢代,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曆志上》 作為容量單位,石主要用來計量糧食,稻穀、粟等等。

據《秦漢經濟史(上)》認定:漢代1石=2市鬥,1市鬥=13.5斤,1石=27市斤粟。

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鬥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鬥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資料。

據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在宋代1石合92.5宋斤,1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

「古代常用容量單位由小到大有升、鬥、斛(石)、鍾,通常學者們認為斛和石相通,自秦漢開始它們之間都是十進位制。

漢代1石=2市鬥,1市鬥=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鬥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鬥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資料。」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上)》

14樓:戴瀾高闌

一石為一百二十斤,漢代一斤為258、24克,一石則為31公斤。「石」是在秦朝和漢朝時作為質量單位使用。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一石為一百二十斤,也就是說雖然在東漢三國時期,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但那是漢朝時期的度量衡,換算成現在的秤來秤一下,就是62斤左右。

15樓:匿名使用者

「石」是在秦朝和漢朝時作為質量單位使用。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一石為一百二十斤。

漢代一斤大約有258.24克,一石大概為31公斤。

也就是說雖然在東漢三國時期,一石是一百二十斤。

但那是漢朝時期的度量衡。

換算成現在的秤來秤一下,大約是62斤左右。

16樓:兔子嬰兒

三國時期 1石 = 4鈞, 1鈞 = 30斤,所以1石等於120斤。

17樓:

120斤 一石也叫一筐

三國中十萬大軍一月需多少萬石糧食

18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一石約合現在31公斤,62市斤。當時軍隊一人一日需食米二斤餘,十萬人一日20餘萬斤,一月600萬斤多,所以大約需要10萬石。每人一個月一石。

三國時代的主要糧食是什麼?怎麼運輸.儲存?

19樓:太麻煩

秦漢時代的主要糧食作物還是粟、麥、稻、菽、黍、麻等,《氾勝之書》以禾、秫、稻、黍、小麥、大麥、大豆、小豆、麻為九穀。粟仍然保持最重要糧食作物的地位。漢代人稱「稷」為「五穀之長」,考古發現的有關遺物也多。

大豆與粟並列的最主要的糧食的現象從春秋戰國之際延續至西漢初年。《氾勝之書》宣傳大豆的重要性,要求每人種五畝(240步的大畝)大豆。漢代大豆的利用方式也更加多樣化,豆豉、豆腐、豆芽、豆醬相繼出現 ,其中豆腐發明的意義尤大。

但西漢以後大豆種植面積似乎有所減少。原因可能在於小麥種植的發展。

三國初期正逢黃巾之亂,廣大人民飢寒交迫,「民人相食,周裡蕭條」就是當時的社會真實寫照。一方面大量流民食不果腹,一方面大片荒地無人開墾。於是曹操率先推行了屯田制,利用軍屯、民屯來保留人民(有了穩定的人民,城市和工商業才能發展,稅收才能穩定)並且通過屯田供給軍隊糧草開支。

而當時最主要的糧食就是稻米。

參見《三國志·魏志·夏侯惇傳》中的記錄如下:

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徵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復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候。

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翻譯:曹操消滅呂布後,得勝而歸。在這次戰役中夏侯惇英勇作戰,被流矢射傷左眼。回許昌後曹操讓他繼續兼任陳留、濟陰二州太守,不久又加以建武將軍稱號,封以高安鄉侯。

當時天氣大旱,蝗蟲成災,農田的莊稼不是旱死,就是被蝗蟲吃掉。夏侯惇就築壩截斷太壽河水,建成一個很大的畜水塘,以使百姓有水灌田。建壩時,他不顧箭傷親自背土運土,身先士卒。

水塘修成後,又率領全軍同百姓一起種植水稻。百姓從中得到很大的好處。

稻米方便運輸並且儲存,如果是穀子等麵食對於儲存和運輸極不方便的!

糧食運輸問題,秦朝時已經啟用除陸路馬匹車輛運輸外也有大型船運出現,史記中記載秦朝滅中國南方的越國時也曾啟用50萬石的大型船隊運輸。

糧食儲存問題,秦漢時期當時地窖已經出現,儲存糧食也已經使用穀倉等建築設施(三國志及演義中多次出現火燒糧倉的軍事事件)。

20樓:

秦漢時代的主要糧食作物還是粟、麥、稻、菽、黍、麻等,但是三國初期正逢黃巾之亂,廣大人民飢寒交迫,「民人相食,周裡蕭條」就是當時的社會真實寫照。一方面大量流民食不果腹,一方面大片荒地無人開墾。於是曹操率先推行了屯田制,利用軍屯、民屯來保留人民(有了穩定的人民,城市和工商業才能發展,稅收才能穩定)並且通過屯田供給軍隊糧草開支。

而當時最主要的糧食就是稻米!

參見《三國志·魏志·夏侯惇傳》中的記錄如下:

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徵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復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候。

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翻譯:曹操消滅呂布後,得勝而歸。在這次戰役中夏侯惇英勇作戰,被流矢射傷左眼。回許昌後曹操讓他繼續兼任陳留、濟陰二州太守,不久又加以建武將軍稱號,封以高安鄉侯。

當時天氣大旱,蝗蟲成災,農田的莊稼不是旱死,就是被蝗蟲吃掉。夏侯惇就築壩截斷太壽河水,建成一個很大的畜水塘,以使百姓有水灌田。建壩時,他不顧箭傷親自背土運土,身先士卒。

水塘修成後,又率領全軍同百姓一起種植水稻。百姓從中得到很大的好處。

種植稻米的好處就是方便運輸並且儲存,如果是穀子等麵食對於儲存和運輸極不方便的!

糧食運輸問題,秦朝時已經啟用除陸路馬匹車輛運輸外也有大型船運出現,史記中記載秦朝滅中國南方的越國時也曾啟用50萬石的大型船隊運輸。

糧食儲存問題,秦漢時期當時地窖已經出現,儲存糧食也已經使用穀倉等建築設施。

另外當時人們食用麵食很少的另一個作證是,作為現今人們很平常的主要麵食

包子(當時稱為饅頭),也是三國中後期才由蜀國丞相諸葛亮發明。

諸葛武侯收復南疆後因河不能渡,人言有徵南的蜀漢兵將亡靈思鄉作祟,

於是諸葛武侯設壇祭拜,以白麵為皮,肉類為陷,仿效人馬首級型食物投入河中安撫亡靈,稱為饅頭,其實就是如今的包子,現在日本還保留了"饅頭"的本意!

由此也可證明麵食的種類和人民食用量比稻米較少的!

21樓:流血一週的動物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秦漢時代的主要糧食作物還是粟、麥、稻、菽、黍、麻等,但是三國初期正逢黃巾之亂,廣大人民飢寒交迫,「民人相食,周裡蕭條」就是當時的社會真實寫照。一方面大量流民食不果腹,一方面大片荒地無人開墾。於是曹操率先推行了屯田制,利用軍屯、民屯來保留人民(有了穩定的人民,城市和工商業才能發展,稅收才能穩定)並且通過屯田供給軍隊糧草開支。

而當時最主要的糧食就是稻米!

參見《三國志·魏志·夏侯惇傳》中的記錄如下:

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徵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復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候。

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翻譯:曹操消滅呂布後,得勝而歸。在這次戰役中夏侯惇英勇作戰,被流矢射傷左眼。回許昌後曹操讓他繼續兼任陳留、濟陰二州太守,不久又加以建武將軍稱號,封以高安鄉侯。

當時天氣大旱,蝗蟲成災,農田的莊稼不是旱死,就是被蝗蟲吃掉。夏侯惇就築壩截斷太壽河水,建成一個很大的畜水塘,以使百姓有水灌田。建壩時,他不顧箭傷親自背土運土,身先士卒。

水塘修成後,又率領全軍同百姓一起種植水稻。百姓從中得到很大的好處。

種植稻米的好處就是方便運輸並且儲存,如果是穀子等麵食對於儲存和運輸極不方便的!

糧食運輸問題,秦朝時已經啟用除陸路馬匹車輛運輸外也有大型船運出現,史記中記載秦朝滅中國南方的越國時也曾啟用50萬石的大型船隊運輸。

糧食儲存問題,秦漢時期當時地窖已經出現,儲存糧食也已經使用穀倉等建築設施。

另外當時人們食用麵食很少的另一個作證是,作為現今人們很平常的主要麵食

包子(當時稱為饅頭),也是三國中後期才由蜀國丞相諸葛亮發明。

諸葛武侯收復南疆後因河不能渡,人言有徵南的蜀漢兵將亡靈思鄉作祟,

於是諸葛武侯設壇祭拜,以白麵為皮,肉類為陷,仿效人馬首級型食物投入河中安撫亡靈,稱為饅頭,其實就是如今的包子,現在日本還保留了"饅頭"的本意!

由此也可證明麵食的種類和人民食用量比稻米較少的!

三國的建國時間各是好多,三國時期,吳國建國時間具體是多少

魏國 公元220年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繼位為丞相 魏王。當年十月,迫漢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蜀國 公元221年 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219年 稱漢中王。建安二十六年 221年4月 劉備稱帝,改元章武元年。吳國 公元229年 公元222年孫權接受魏國封號稱吳王於武昌...

三國是什麼? 5,三國指的是哪三國?

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 魏王 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 魏 史稱 曹魏 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為根據地的...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區別,《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是什麼?

三國演義 是 文學作品,而且是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志 是史書,而且是三國的正史 官方史書 前四史之一。首先它們性質上的差別就一目瞭然了。畢竟是 有虛構成分和藝術加工,為了使情節更精彩,使主題更鮮明,表達作者的意志。三國演義 揚劉抑曹,以劉備集團為主角。1.歷史上,黃巾起義,各州郡都舉義兵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