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呵呵呵呵
你是要原文還是自己的語言? 原文:從「西和諸戎」一直到「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
」 自己語言:要安撫好各個少數民族,和孫權結好關係,處理好政治。如果形勢有變化的話,讓一個將軍帶軍隊去宛、洛,自己帶兵去秦川。
(我們這課剛教好,這是我自己概括的,希望能有所幫助!)
建立根據地以後,諸葛亮告訴劉備進一步該怎麼辦
2樓:笑談古和今
東交孫吳,北拒曹魏,漸成天下三足鼎立之勢。
3樓:狄威貝爾
隆中對沒學過嗎?那不是三分天下之策。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方針中,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分析劉備的有利條件,請作具體分析
4樓:花刀
天時:曹操統一全國的時機尚未成熟,天下尚未歸操心。
地利:主要是說益州易守難攻。
人和:人言劉備是天下英雄,很得民望。
5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北方雖然剛剛統一(其實只是統一大半,至少西北方還在馬超手中,東北方統沒統一不太清楚,應該是快統一),但民心不穩,根基不牢,且北方作亂(北方的少數民族作亂,一直威脅著曹操,而且當時少數民族實力強大)。
地利:益州易守難攻是一方面,最關鍵的是如果蜀國擁有荊州益州,蜀國就可以派一上將從荊州出發(計劃中是關羽),然後漢中再遣大將,再加上吳國出兵,可以兵分三路攻佔魏國,這樣魏國兵力有限,很難守住,就算勉強守住,士兵三線作戰也會被累死,這樣耗下去,魏國還是要完蛋,何況根本守不住的,關羽一路就打的魏國這麼慘,怎麼可能守住三路,可惜吳國背叛蜀國(老實說,我覺得孫權真的很腦殘,本來蜀吳聯盟實力也不一定比魏國強大,結果他這一搞,蜀吳聯盟實力直線下降,魏國卻直線上升)。
人和:劉備乃正統皇叔(雖然現代很多人說劉備虛偽,不過古代人可不覺得,只是某些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罷了),人心所向,再加上曹操當時是漢賊,民心方面完全在蜀國一方,可惜關羽被吳國所殺,劉備又夷陵慘敗後死去,沒有發揮人和的作用。
故在諸葛亮當丞相時,蜀國已經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了,這也是諸葛亮沒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啊。
6樓:乒乒乓乓
天時:劉備乃帝室之胄
地利:跨有荊益
人和: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
7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曹操盲目,在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曹操勢力並沒有能夠一手遮天的程度。正值曹操赤壁敗北,元氣大傷之時。
地利,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山川之力。但是,進益州,雖然易守難攻,進了保險箱也進了死衚衕,導致諸葛亮再有才華,也被運糧所困擾,無處施展,所以荊州是進攻的主要大本營,但是後來被孫權所躲,也是蜀國大勢已去的徵兆...
人和,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劉備的吸引了非同一般,眾多豪傑為之誓死效力.但是在劉備這可明星死後,蜀國的人才凝聚力大不如以前,導致中集團矛盾重重,在諸葛亮死後,急劇惡化,也是蜀國滅亡的一大原因。
8樓:卡雅女巫
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態度和心情怎樣?從哪些行動和語言裡能看出來?
(明確:「凡三往,乃見」,既表現了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也說明了劉備的熱心求賢。針對時局特點,表明平生抱負,詢問除奸興漢的大計。
談話簡明得體,語氣委婉有致,態度謙虛誠懇,流露了對漢室江山的焦慮心情。)
3.諸葛亮的回答直接從曹操談起行不行?為什麼?
(明確:不行。因為先分析形勢,是針對劉備談話時對形勢的說明而發,同時分析形勢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
4.為什麼要先分析曹操?擺了哪些事實?得出了什麼結論?
(明確:因為曹操使「主上蒙塵」,「漢室傾頹」,是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頭號敵人。曹袁並論,用事實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謀略出眾,兵力雄厚,政治地位優越。
得出強弱懸殊,難與為敵的結論。)
5.接著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孫權?結論是什麼?
(明確:從政權、地利、人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孫、曹矛盾,可結為外援。)
6.對劉備來說,荊州有哪些有利條件?諸葛亮是怎樣暗示劉備的?
(明確:荊州的有利條件是物產豐富、軍事要塞、劉表無能。所以諸葛亮用反問句的方式來暗示劉備,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將荊州可取、勿失良機的資訊傳達給了劉備。)
7.為什麼要分析益州?諸葛亮認為益州有哪些優越條件?
(明確:由於荊州四通八達,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圍,不能做主要的根據地,因此最後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條件是:
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天然糧倉,條件優越;政權動搖,民心已失。因此有機可乘,並且益州可以作為可靠的根據地。)
明確:根據地解決後,就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但如何「信大義於天下」「成霸業」「興漢室」呢?因此諸葛亮進一步為劉備謀劃了北伐曹操的戰略藍圖,指明瞭建立根據地以後應該如何行動。
8.談如何北伐曹操可從三個方面分析: (1)條件如何? ①有政治資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薈集。
(2)怎樣準備? ①軍事上,先保住荊、益二州,積蓄力量;②民族關係上,「和」「撫」各部族,解除後顧之憂;③外交上聯合孫權,共擊曹操;④內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動? ①等待時機,兵分兩路;②鉗形攻勢,直取中原。這樣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先主曰:『善』!」則含蓄地流露了劉備內心的無限喜悅,表明兩人的政治見解完全一致。
在這段對策裡,諸葛亮針對劉備提出的問題,根據當時的客觀形勢,具體分析了敵我情況和相互間的利害關係,為劉備確定的「成霸興漢」的建國策略具體周詳。從後來形成的三國鼎立的歷史事實來看,其預見性是完全正確的。這就充分顯示了諸葛亮驚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卓越的見識。
這一段不僅內容精闢,而且論證嚴密,層層深人,擺事實,講道理,有根有據,結論明確。這種說理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很值得學習和借鑑。
三、小結:文章最後寫「關羽、張飛等不悅」,實際上是從側面表現劉備對諸葛亮的依賴。「猶魚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劉備得到諸葛亮後的滿足心情,證明了諸葛亮的驚人才能的確是名副其實,從而很自然地照應了開頭的「自比管仲、樂毅」和人稱「臥龍」。
三國演義中隆中對的相關內容,諸葛亮給劉備的主要建議
9樓:無奈風起
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漢室可興,霸業可成。
10樓:匿名使用者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1樓:何處流光照月明
孔明為劉備提出的戰略方針是:躲避曹操鋒芒,團結孫權,聯吳抗曹。
1、乘有利之機佔據荊益二州,建立根據地,奠定帝業之基.
2、在內政方面修明政理,革除劉章、張魯的弊政,發展生產,安定民生,以保根基.
3、安撫和合四方少數民族,聯吳抗曹,促使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一伺時機成熟,便採取軍事行動,兵分兩路,消滅曹魏。
12樓:霍雷肖納爾遜
北拒曹操,東聯孫權,西吞益州荊州
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麼?
13樓:戀勞
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隆中對》)
《隆中對》: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聯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綜觀後來的歷史程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14樓:不曾明瞭
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綜觀後來的歷史程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為鞏固紅色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進行了哪些經濟建設,取得了什麼成就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土地革命,游擊戰爭。我記得高中課本好像有 在建立紅色根據地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展了哪些方面的根據地建設?在農村進行土地革命,進行根據地建設,開展游擊戰爭。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中國共產黨實行了 b 三三制 原則 了建立和鞏固敵後抗日根據地,必...
策源地的近義詞,根據地的近義詞是什麼
根據地復 g n j d 生詞本基本釋義制 詳細釋義 1.賴以存bai在的du 基地 基礎。zhi2.據以長期進行武裝鬥爭的地方dao。特指我國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百科釋義 根據地一般是指軍事指揮的中心地。近代中國革命,八一南昌起義勝利後,部隊沒有根據地,只能是...
昆明呈貢區淏園小區是新興傳銷根據地嗎
淏園,全稱是白龍潭俊園淏園,是昆明市 小區呈貢a區的商品名稱,小區一共由六個園組成,小區全部由157平米大平層 169平米大平層,疊加別墅 雙拼別墅和獨棟別墅組成,淏園是六個園當中的一個。在小區建成初期,由於地理位置原因,住戶相對較少,不少房主將房子用於出租,是否有傳銷組織不得而知,但是就目前情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