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遞資訊的方法有哪些,古代有什麼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2022-11-17 06:10:58 字數 6306 閱讀 4905

1樓:匿名使用者

1、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2、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資訊。狼煙,始於春秋時期,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臺,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

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之句,正是這種原始資訊傳遞法應用的真實寫照。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2樓:謬元修宣胭

在長城的烽火臺上,白天是狼煙,晚上是烽火。另外,古代也有信鴿。而官方則有驛站,可以讓信使一站站傳遞下去,民間則有讓商隊捎帶信件的。

3樓:羊肉燙

驛站 快馬加鞭 八百里加急 信鴿 放狼煙 找熟人帶信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主要通過驛站傳遞訊息,類似現代的郵局。

5樓:手機使用者

峰火、人報信、漂流瓶、飛馬、信鴿、結繩。

6樓:匿名使用者

烽火傳遞

飛鴿傳書

漂流瓶驛站傳信

7樓:匿名使用者

雞毛信,飛鴿傳書,放狼煙

古代有什麼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8樓:牙牙的弟弟

古代傳遞資訊的方式有烽火臺、魚傳尺素、飛鴿傳書、風箏、急腳遞等。

1、烽火臺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2、魚傳尺素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後來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於是,就形成了「魚傳尺素」這句成語。「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

3、飛鴿傳書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

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勢。但要成為一隻信鴿,主要還在於訓練。

飼養信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放翔、競賽與使用。要想獲取理想的信鴿,除了精心選育良種與科學飼養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4、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5、急腳遞

急腳遞,中國宋代創制的一種傳送公文的驛傳。由軍興所需而置。

這種通訊方式的特點是:由御前直接發下,不經樞密院或門下省,減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續,又可保守機密,沿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而且不入遞鋪交接,減少了在遞鋪的停留時間。

9樓:雨中殉情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資訊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

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訊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資訊,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資訊聯絡網路。

竹簡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几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儲存。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賓士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臺。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臺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資訊,召集軍隊前來援助。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資訊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定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資訊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資訊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17世紀。2023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資訊的辦法。

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訊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卻一直延用至今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10樓:大雲鵬

燈光,旗子,狼煙,烽火,金鼓聲等

11樓:伍妍惜

我不知道怎麼看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

古代有哪些記事方法或傳遞資訊?

12樓:各種怪

記事方法:結繩、壁畫(巖畫)、甲骨文、石刻、築器(青銅銘文、陶器)等。

傳遞資訊:聲音(如:吹號、擂鼓、鳴金等)、旗幟(打旗語)、烽燧、驛站、書信、飛鴿傳書等。

1、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是遠古時代人類擺脫時空限制記錄事實、進行傳播的手段之一,它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

2、石刻

石刻藝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鐫刻有文字、圖案的碑碣等石製品或摩崖石壁。

3、鳴金

鳴金,一種中國古代戰爭時作戰行動訊號方式,指進攻,停止或撤退。

4、烽燧

烽燧也稱烽火臺、烽臺、煙墩、煙火臺。如有敵情,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傳遞軍事資訊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5、飛鴿傳書

古人之間聯絡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

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13樓:歲月尾巴

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圖形記事

資訊傳播方式:口頭傳播,聲光傳播

14樓:興隆麟嘉

遠古時期有結繩記事的方法;商朝王室成員在祭祀和占卜的時候將資訊刻於龜甲上,也就是近世發現的甲骨文。古代有敵國入侵時,會利用城牆燃點菸火的方式來傳遞軍情。例如周幽王時期「烽火戲諸侯」這一典故。

還有利用飛鴿傳書的方式來傳遞資訊的。

在古代,人們傳遞資訊的方法有哪些

15樓:應新蘭掌霜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16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飛禽傳書

飛鴿傳書或鴻雁傳書,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蘇武牧羊」的故事: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囚禁在北海無人區牧羊。後來兩國和好,漢朝使節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謊稱蘇武已經死了。

蘇武的副使想出一計,讓使節對單于講:「漢朝天子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腿上的信裡寫著蘇武沒死……」單于只好把蘇武放回國。

此後,雁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常常出現在詩文中。「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甚至還用竹木製成雁的形狀當做信封,中間夾著書信。

也有的製成魚的形狀,並用「魚素」、「雙鯉」等代稱書信。

2、烽火狼煙

烽火狼煙本是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資訊,在烽火臺上點燃「燃料」,點燃時的煙很大,可以從很遠處看到,就這樣,烽火臺一個接一個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訊息就被很快的傳遞出去。

狼煙是兩千年來讓華夏人民望煙喪膽的,又有「烽火戲諸侯」、「狼煙四起」的成語典故。

3、驛馬郵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制訂了詳細的「郵政管理辦法」:竹簡怎麼捆紮、怎麼加封泥蓋印保密、怎麼為郵驛人馬**糧草等都有明文規定。漢代還在這個基礎上,規定每五里設定一郵,每十里設定一亭,每三十里設定一驛。

驛,就是驛站,是古代專供傳遞**文書的人中途換馬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有專人管理,並飼養驛馬。宋代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檔案很多,送信的人改由士兵擔任,並出現了「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加急程度。

送金牌檔案的,一晝夜要連續跑五百里。每到一處驛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送。急遞的驛馬脖子上繫有銅鈴,白天響鈴,晚上舉火把,撞死人概不負責。

4、點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

他算準風向,製成會飄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書信,後來果然順利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竹筒順水而下

隋文帝年間南方叛亂,史萬歲孤軍深入剿匪,那時沒有快遞公司,只好把戰報放進竹筒裡順水而下。據說「郵筒」就是這麼來的,當然這有些牽強附會。

此外,還有風箏傳書、雞毛信等多種手段。而一般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託人捎帶信件。「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那散發著墨香的熟悉的字跡中間,流露的是難以言表的「親情」。親,你有多久沒給親友寫信了?

古代的資訊傳遞的方式有哪些,古代人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1 飛禽傳書 飛鴿傳書或鴻雁傳書,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 飛得比較快 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鴻雁傳書 的典故出自 蘇武牧羊 的故事 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

古代的傳遞方式有哪些 其特點是,古代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和特點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 驛使 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

古代用什麼傳遞資訊,古人用什麼來傳遞資訊?

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 驛使 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