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蠍
枕戈寢甲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止戈散馬 停用兵戈,放還戰馬,意謂結束戰爭。
止戈興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戰爭,施行仁政。
鑄甲銷戈 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束戰爭,實現和平。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以逸待勞 逸:安閒;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偃革倒戈 指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偃武櫜兵 見「偃武息戈」。
偃武息戈 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偃武休兵 見「偃武息戈」。
以戰養戰 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
有事之秋 指戰爭或多事故的年頭。
休養生息 休養:何處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散兵遊勇 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裡獨自行動的人。
上兵伐謀 上:上等,引申為最好的。兵:指戰爭,引申為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矢石之難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的**。難:不幸的遭遇。指戰爭中的危難。
戎馬倥傯 指在戰爭中軍務緊迫繁忙。
窮兵黷武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破斧缺斨 《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後以「破斧缺斨」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磨盾之暇 暇:閒暇,餘暇。指在戰爭的餘暇。
龍血玄黃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連天烽火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來好息師 招致和好,停止戰爭。
2樓:匿名使用者
1、【草木皆兵】、【圍魏救趙】、【運籌帷幄】、【退避三舍】、【如火如荼】 2、【馬革裹屍】、【勢如破竹】、【調虎離山】、【兵荒馬亂】、【枕戈待旦】 3、【赤膊上陣】、【窮兵黷武】、【百戰百勝】、【戰無不克】、【速戰速決】
與戰爭有關的成語
3樓:沉雨落鳳
歌、圍魏救趙、有勇無謀、草木皆兵、用兵如神等等。
1、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2、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3、有勇無謀
有勇無謀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ǒu yǒng wú móu,意思是隻有勇氣,沒有計謀。形容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衝,缺乏計劃,不講策略,只會魯莽的去做事,從不會投機取巧。
4、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讀作cǎo mù jiē bīng。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
『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5、用兵如神
釋義:用兵如同神人,形容善於指揮作戰。最早出自《三國志》注引《江表傳》:討逆將軍(孫策)智略超世,用兵如神。
擴充套件資料:
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定型的詞。大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寫幾個與戰爭有關的成語
4樓:xhj北極星以北
戰無不勝 攻無不克、 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 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
烏合之眾、四面楚歌、揭竿而起. 打草驚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備. 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風聲鶴唳、風吹草動 百戰百勝、步步為營、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圍魏救趙、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連戰皆捷、草木皆兵、再衰三竭、馬革裹屍、烏合之眾、四面楚歌、揭竿而起、打草驚蛇、用兵如神、攻其不備、浴血奮戰、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風聲鶴唳、風吹草動、戰無不克、百戰不殆、屢戰屢敗、速戰速決、血戰到底、以戰去戰、背城一戰、短兵接戰、各自為戰、決一死戰、明恥教戰、南征北戰、能征慣戰、孤軍奮戰、休兵罷戰、驍勇善戰、
5樓:匿名使用者
金戈鐵馬
烽火連天
槍林彈雨
草木皆兵
6樓:匿名使用者
兵荒馬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草兵荒馬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草木皆兵。
關於戰爭的成語
7樓:農映雁刑夜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意思是山勢又高又險,一個人把著關口,一萬個人也打不進來。形容地勢十分險要。
草木皆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馬革裹屍:
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赤膊上陣
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烏合之眾:
象暫時聚合的一群烏鴉。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
打草驚蛇:
打草驚了草裡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用兵如神:
調兵遣將如同神人。形容善於指揮作戰。
有勇無謀:
只有勇氣,沒有計謀。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衝,缺乏計劃,不講策略。
全民皆兵:
指把能參加戰鬥的人民全都武裝起來,隨時準備殲滅入侵之敵解釋
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指英勇作戰,獻身疆場的決心
堅壁清野:
堅壁:堅固壁壘;清野:清除郊野。對付強敵入入侵的一種方法。使敵人既攻不下據點,又搶不到物資。
揭竿而起
揭:高舉起。竿:旗竿,代旗幟。原形容秦末陳勝、吳廣發動農民起義時的情況,後即指武裝起義。
8樓:鎮雪珊舜巍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
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面楚歌、
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
9樓:羊運旺乾子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鉅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
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訊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
「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
」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
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佔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
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10樓:肇華藏祝俊
萬夫莫開
草木皆兵
馬革裹屍
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
打草驚蛇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
有勇無謀
全民皆兵
聲東擊西
攻其不備
出其不意
堅壁清野
揭竿而起
11樓:新賣油翁
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 ……
12樓:匿名使用者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旗開得勝、馬到成功、驕兵必敗、哀兵必勝、兵不厭詐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寡不敵眾、以弱勝強、以逸待勞一鼓作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運籌帷屋,決勝千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兵在精不在多,將在謀不在勇、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知恥而後勇。
足食足兵,衝鋒以糧草當先,
13樓:無敵淨寶兒
鑄甲銷戈 銷熔鐵甲兵器。借指結束戰爭,實現和平。
止戈興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戰爭,施行仁政。
止戈散馬 停用兵戈,放還戰馬,意謂結束戰爭。
枕戈寢甲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有事之秋 指戰爭或多事故的年頭。
以戰養戰 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以逸待勞 逸:安閒;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偃武息戈 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偃革倒戈 指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休養生息 休養:何處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休兵罷戰 〖解釋〗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矢石之難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的**。難:不幸的遭遇。指戰爭中的危難。
上兵伐謀 上:上等,引申為最好的。兵:指戰爭,引申為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散兵遊勇 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裡獨自行動的人。
戎馬倥傯 〖解釋〗指在戰爭中軍務緊迫繁忙。
窮兵黷武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破斧缺斨 《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後以「破斧缺斨」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磨盾之暇 暇:閒暇,餘暇。指在戰爭的餘暇。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願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解釋】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示例】但是「~」,在長期和殘酷的戰爭中,游擊戰爭將表現其很
龍戰魚駭 喻戰爭激烈。
龍血玄黃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連天烽火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來好息師 招致和好,停止戰爭。
金戈鐵馬 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禍結兵連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化干戈為玉帛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歸馬放牛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鼓衰力盡 鼓:戰鼓聲。衰:微弱。戰鼓聲音微弱,力量已經用盡。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也形容文章的末尾鬆懈無力。
干戈載戢 干戈:古代的兵器。指**。載:虛詞。戢:聚藏。把**收藏起來。比喻不再進行戰爭動用武力了。
烽火四起 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烽火連年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風塵之變 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
放牛歸馬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伐罪弔民 伐:討伐。吊:慰問。討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
倒載干戈 倒:把鋒刃向裡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把**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刀槍入庫 沒有戰爭,不用武備;和平麻痺,解除武裝,不作戒備
大動干戈 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楚界漢河 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赤地千里 赤:空。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
兵無常勢 兵:戰爭;常:常規、不變;勢:形勢。指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式。指根據敵情采取靈活對策
兵戎相見 兵戎:**。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兵連禍結 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兵慌馬亂 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荒馬亂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戈擾攘 兵戈:**,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盪混亂
白骨露野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
與戰爭有關的小說,有關戰爭的名著有哪些?
比較著名的戰爭題材的 有 喪鐘為誰而鳴 海明威 戰爭與和平 列夫 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 鋼鐵是怎樣練成的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安娜卡利尼娜,戰爭與和平,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都是戰爭背景下的。希望採納。靜靜的頓河,警鐘長鳴,永別了 戰爭與和平 靜靜的頓河,警鐘長鳴,永別了 戰爭與和平 靜靜的頓河,警鐘...
蒐集有關戰爭的古詩,有關戰爭的古詩
出塞 唐代 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譯文。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國破山河在,城春...
關於戰爭的詩有哪些,與戰爭有關的詩
1.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岳飛 滿江紅 寫懷 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 春望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佚名 木蘭詩 4.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 破陣子 為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