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手機使用者
他說的生自然道的心,另類做不到的!無所住另類可以做到,但是生不了人類太類的自然道心。
2樓:閤栽鴑
應無所住,即是掙脫一切束縛。 而生其心,即是解脫後自我與客觀物質世界不可分別的實性。 應無所住,你要做到離三心破四相我法皆空。
如果對客觀現實的領悟不被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所束縛,不被自我的執見、領悟的極限、他人對自己的影響及所研究問題現有的認識,學術水準的限制和影響,就會悟入客觀世界的真實當中。不執著領悟到境界的真實,領悟的體性與客觀世界存在的體性融匯貫通沒有分別,則無需領悟便會進入世界的真實當中。這便是離三心破四相我法皆空。
這是認識世界的手段,亦是對真諦認識的本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它強調的是對掙脫一切束縛而生出的心的體驗和把握,也可以說是由於這種至性或實性的作用才使我們領悟到了事物的真諦,或者說自性即是自我的實性。
3樓:聲茂實
1、「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中的一句話。 2、這句話落實到生活中,就是:心裡若無其事,無所執著,事上認認真真,一絲不苟。
金剛經講錄(道源法師) http://boruo.goodweb.
cn/article/0731.htm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意思,下一句應該怎麼說?謝謝!
4樓:
佛教術語,出自《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無住心、非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
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直譯是什麼意思?
5樓:維維豆奶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說:做事不要去祈求結果,但要有認真去做的心。這句話出自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通過解構佛本身的莊嚴,闡明佛法的真諦是「莊嚴淨土」。
淨土、極樂世界不只在西方,或是某個縹緲的所在,也可以就在身邊,就在當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禪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這一句話,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此心本來無所住的啊!
因為你不明白此心無所住,無所住是畢竟空;有個空的境界,就不對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淨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用常談的這兩句話,勉強來描寫,就是此心無事,像個鏡子,心如明鏡臺,有境界來就照,用過了就沒有。
6樓:匿名使用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說明:現代漢語詞彙、語句、語法 大多無法準確表達古文的意思。
現代漢語教學方法是為了全民普及教育,提高識字率,很難提高人的素質修養。
如果不是為了應付考卷,實在沒有必要翻譯。
只有背誦原句,久而久之,才可會其深意。
7樓:濮桐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是:一切都是虛空,世間萬物都是由心所產生的。
8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明瞭解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第十篇,意思是說:做事不要去祈求結果,但要有認真去做的心。
放在俗世簡單來說:就是你只管按你的本意去做,不要去擔心做出來的結果。 這樣就沒有困憂了。
9樓:匿名使用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云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 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
10樓:息滅貪瞋痴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簡稱為「無住生心」。無住生心是佛法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無住講的是有,生心講的是空,空有融通就是甚深的般若智慧。智慧圓滿就成佛了,佛法修學的目的就達到了。
說一個「無住」,「生心」之意已在其中。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換言之,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有一如,空有不二,圓融無礙。
世尊所以「無住」「生心」並說,就是怕行人,聽到「無住」,住在「無住」上,以「生心」破其「無住」住。
11樓:璩旭輝
(自己的心念)不在任何一個(對境)執著留戀,本來面目就顯現出來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禪宗學習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13樓:煩惱即菩提
一切不要執著。住就是執著的意思。
14樓: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清淨本然心;住於色、聲、香、味、觸、法,生虛妄因緣心,如軍林蟻行等
15樓:以何為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可以這樣通俗理解,「住」為放不下、執著名相之意,心有掛礙,權且稱呼為住。應無所住,就是本應沒有放不下的(不執著名相),如此而生之心,就是其義。什麼都放下(不執著名相)而生的心,也許你會覺得有些矛盾,既然什麼都放下了,不執著名相了,怎麼還能生心呢?
這個心可以通俗理解成「覺照」,這樣就簡化成:不執著名相的覺照。
如果深入來講,說多少都不能盡,因為覺照的實相狀態只能用語言近似描述,所以說,甚深佛法之意是需要我們體悟的。
以上僅是個人理解,只供參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句話的意思
16樓:匿名使用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第十篇。意思是說:做事不要去祈求結果,但要有認真去做的心。
放在俗世簡單來說:就是你只管按你的本意去做,不要去擔心做出來的結果。
這樣就沒有困憂了。
17樓:匿名使用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裡的句子。所謂"無所住",就是叫人不要執著,要坦然,緣來則應,去而不留,要超脫。所謂"生其心",就是生清淨心,達到心無雜念,纖塵不染的境地。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聽人讀《金剛經》而開悟,所聽到的就是這兩句。
18樓:匿名使用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今略說之。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云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
「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所以六祖聞此二句,立時悟道。然則六祖何以一聞便悟?
當知六祖乃肉身菩薩,早已見性。何以故?試看六祖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於此偈語,知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傳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不二之理。
後來即依此教化學人,大振宗風。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
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
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
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願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
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淨心,亦即是佛心。而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我執心、貢高心、差別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
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業識心,亦即是眾生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
故學佛人慾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心由道見。講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
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
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是。
19樓:匿名使用者
心自在,人就舒服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意思?
20樓:匿名使用者
阿彌陀佛!
以下摘錄於網頁: 聖嚴法師關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解釋一進農禪寺的門,在照壁上就可見到這句話。它本是《金剛經》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
很多人認為無我、無心、不動心大概就像木頭、石頭、植物一樣吧!如果真是如此,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說法度眾生,禪師們悟道之後也不該再弘揚禪法了。事實恰巧相反,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只有三十多歲,接下來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說了許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傳到今天,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可見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壇經》中也談到無住無相無念,二者大同小異。「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貪男女 色的,心就注意男女 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
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
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21樓:情感導師老王頭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去祈求結果,但要有認真去做的心。 放在俗世簡單來說:就是你只管按你的本意去做,不要去擔心做出來的結果。 這樣就沒有困憂了。
指的是人對世俗、對復物質的留戀程制度;心,指的是人對佛理禪義的領悟,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金剛經裡面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怎麼理解
22樓:匿名使用者
為金剛般若經中之名句。又稱無住心、非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
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
我國禪宗六祖慧能於未出家前,於市中販柴為生,偶經一客舍,聞誦金剛經,至此語,心即開悟,頓萌出家之志。[六祖壇經行由品]
常說的「無所住生其心」這句話對嗎
應無所住,即是掙脫一切束縛。而生其心,即是解脫後自我與客觀物質世界不可分別的實性。應無所住,你要做到離三心破四相我法皆空。如果對客觀現實的領悟不被過去心 現在心 未來心所束縛,不被自我的執見 領悟的極限 他人對自己的影響及所研究問題現有的認識,學術水準的限制和影響,就會悟入客觀世界的真實當中。不執著...
請問這句話翻譯對了嗎,請問這句話翻譯的對嗎?
提問1.主語是我 按照這個文章的脈絡來看,如果是平常時候,主語也有可能是人們。還有應該翻譯成 為何要活得那麼刻薄。在這裡的 從親翻譯的來看,您因該是有一定的韓國語基礎的,只不過您沒能將這句話翻譯正確應該是因為這裡用的不是那種嚴格的書面語。也就是說,和 是平常用的口頭語,在這裡用這種語句是想要給人一種...
「媽媽永遠是對的」,這句話真的是對的嗎
這句話真的是對的,母親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種,經歷了十月懷胎的辛苦,一朝分娩的十級痛苦,才迎來新生命的到來。母親是這個世界上最愛自己孩子的人,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為了孩子好,全世界任何人都可能會害你,可唯獨母親不會。說說我媽吧,一個初中畢業,啥都不懂的農村婦女,可她對我的人生指導每一次都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