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的姓氏發展史上,先有姓,後有氏。
姓代表了血統,尤其是早期姬、姚、姒等姓,帶有明顯的母系社會遺留痕跡。在傳說中,早期的姓氏都**於上古的領袖們,如黃帝之後,得姓者十四人,分十二姓。其他部落領袖也是如此。
這些貴族後裔在漫長的先秦時代把握著各地生殺大權,他們或以封地,或以官位為「氏」在同姓中再做區別。
一般來說,同姓之中血緣相對較近。同姓不婚是古人避免近親結婚的樸素手段。對氏就沒什麼講究,畢竟不同姓同氏是完全可能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氏出自天黿」,由此可見,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不婚,惡不殖也」。
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婚嫁與否,在女子稱謂中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古代中國人確立姓氏後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3樓:小月霞子
古代中國人確立姓氏後所起的主要作用:明世系,別婚姻
姓氏是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
「姓」即女人生的子女,在母系社會, 同一母親所生的子女有同姓;在父系社會,姓改隨父親。
同一祖先的子孫,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後,另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
古代氏名來自受封的國名地名官名或職業名等,反映人的地位。窮人可以是無姓無氏。秦漢以後,姓氏合一,稱「姓氏」。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根據姓氏劃分等級的情況。故古代姓氏有尊貴卑賤之分即門第觀念。婚姻要門當戶對。民間同姓不通婚,以防遺傳病。
近代現代姓氏只是區分人的符號,便於人口人事和公安管理。考察研究人的血統基因遺傳防病。
在中國來說,姓氏代表著派閥和血統,也是決定結婚與否的重要依據,所以非常受重視,但古人的姓並不是一成
4樓:一中ju隊奧
c鄭成功在歷史上的重要貢獻是收復臺灣,但他據守臺灣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不可能得到康熙帝賜姓,故a錯誤;b、d不符合史實,故a正確。
可否舉例說明中國古代姓和氏的**及區別?
5樓:流紫
姓——產生於母系氏族時期,代表母系血統,區別血緣,後區別婚姻,姓不可變。
氏——產生於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族分支,區別子孫,後區別貴賤,氏可變。
中國姓氏的最初**,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
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二、中國古代姓和氏的不同點:
1、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時間久遠,親屬數目的龐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員間仍以自認的單系共同**為親屬紐帶,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個共同明確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間明確的譜系關係。而氏一般皆有明確的、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始祖。
2、對於所有同姓成員來說,其所屬姓是同定的。氏名**較多樣,如以邑為氏,以諡為氏,以官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為氏,也可以族長的官職為氏,當時也經常出現命氏、別族等情況。
3、姓是統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層次區別,雖有氏為分支,但沒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卻可以是多層次的。一個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來的若干小氏。
4、女子不論出嫁與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與父同氏,出嫁後屬夫氏,所以可以夫氏為稱,但亦可以仍以父氏為稱。
三、舉個例子
一個部落姓為「姚」,其一支子孫如果遷居到柳樹旁,可能就地取材,姓氏就為「姚柳」,「姚」為姓,「柳」為氏;同樣,遷徙到槐樹旁,可能會稱為「姚槐」。
「姚」用來區別其他部落,不可變。「柳」、「槐」為氏,區別氏族分支,具有可變性。
姓氏的合一約在秦漢時期。同姓不婚,以「姓」區別婚姻。
6樓:diamon特煩惱
區別:秦漢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姓——產生於母系氏族時期,代表母系血統,區別血緣,後區別婚姻,姓不可變。
氏——產生於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族分支,區別子孫,後區別貴賤,氏可變。
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
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
2. 舉例子:一個部落姓為「姚」,其一支子孫如果遷居到柳樹旁,可能就地取材,姓氏就為「姚柳」,「姚」為姓,「柳」為氏;同樣,遷徙到槐樹旁,可能會稱為「姚槐」。
「姚」用來區別其他部落,不可變。「柳」、「槐」為氏,區別氏族分支,具有可變性。
姓氏的合一約在秦漢時期。同姓不婚,以「姓」區別婚姻。
求一小**提綱:中國古代姓氏的演變 !急急急急!!!
7樓:匿名使用者
平時我們碰到一個陌生人,要想與之溝通,總要問「您貴姓?」「您尊姓大名?」我們國家舉行重大會議,公佈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擔任同樣職務,或其他場合如書的編者、作者為多人時,排順序往往是「以姓氏筆劃為序」。
那麼什麼是姓氏?姓、氏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名又是怎麼回事?
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裡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知識,主要講一講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一、姓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
「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
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
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
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
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裡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複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
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製百家姓》,(開頭曰:
「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遊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
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複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2023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百家姓》據2023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認為:
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
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
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個數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了。那麼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些字就是現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氏」,下面就來介紹「氏」。
二、「氏」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通籤·外紀》說: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很能說明二者的關係。「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
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最明顯的標誌是《史記》,根據現有姓氏、推究它們的**或者說最初確定它為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前面提到過,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由於古代封爵職官名目繁多,故此類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莊公子遂後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等。
(5)以祖先族號、諡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莊、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還有幾種變種,突變情況):
a、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李煜賜奚廷圭(墨務官)姓李。
b、為避災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後,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厲公子陳完,在陳內亂後逃到齊國做了大夫,改姓田。
c、為避皇帝或聖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莊改嚴,丘改邱等。
d、嫌原姓複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歐陽簡姓歐。
e、少數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於等,皇族帶頭,由原來的姓拓跋改為姓元。
f、另外,拓跋、單于、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民族姓的漢語譯音。有些少數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後,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從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實際上包括了古姓、氏這兩方面的內容。
另外,古代姓氏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①戰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
無有也。」
那麼男子稱什麼呢?1、貴者稱氏;2、賤者則以職業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醫和、優孟,這些職業名後來才成了姓。當時是通稱。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禮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有人認為裡面隱含了樸素的優生學。
春秋時,魯昭公娶吳女為夫人,兩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稱吳孟子。
③因為「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貴族男子又不稱姓,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後加字首、字尾。
a、字首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諡號為字首:如晉姬、武姜、文贏。
c、加氏、女、母、姬、媼、嫗等字尾,如張氏、商女、孟母、吳姬、趙媼等。
關於中國古代舞蹈的知識,關於中國古代歷史的舞蹈有哪些
周朝建立以後,即已制定出禮樂制度,整理了前代遺有的樂舞,創造演出了規模相當完整的系列舞蹈作品 大武 從創造演出的作品中,開始形成了中國古典舞蹈的舞蹈 詩歌三者相結合的藝術風格。漢代的民間俗舞有很大的發展,在當時盛行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 百戲中,舞蹈佔有重要位置,同時舞蹈也受到雜技 幻術 角抵 俳優的...
中國古代工業書籍有關中國古代歷史的書籍
洗冤集錄 洗冤集錄 六卷,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系統地總結屍體檢查經驗的法醫學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較完整的法醫學專著。食療本草 食療本草 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食物 及營養學專著,記載了二百六拾多種常見食物的藥性功效 主治疾病及各種禁忌,兼收大量的食療方劑。考工記 考工記 是我國第一部手工技術彙編,聞...
中國古代名聯,中國古代名聯與它的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名聯很多的,如 上鉤為老,下鉤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過天 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風送花圃,陣陣畹華梅蘭芳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難,難求人,人人逢難求人難 過年苦,苦過年,年年苦過年年過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下望江流,江樓千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