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都江堰修建背景
現在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經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國多雨地區。發源於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南麓,分為東源和西源,東源出自弓槓嶺,西源出自郎架嶺。兩源在松潘境內漳臘的無壩匯合。
向南流經四川省的松潘縣、都江堰市、樂山市,在宜賓市匯入長江。全長793公里,流域面積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
83‰,總水量年均150億m3左右。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槓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資源1300多萬千瓦。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以漂木、水力發電為主;都江堰市至樂山段為中游,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系及眾多人工河網一起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游,以航運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游有黑水河、雜谷腦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來自山勢險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間嶺隙溢位,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漲落迅猛,水勢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岷江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達273m。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氾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
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的建立,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儘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
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國郡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2樓:匿名使用者
秦朝的李冰修的都江堰,還有始建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的京杭大運河
3樓:甜味的小酒
戰國時期的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使當時的成都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4樓:潮實
李冰 的 都江堰
鄭國 的 鄭國渠
京杭大運河(這個說不清了 在春秋時吳王夫差就開始挖一直挖到了元代的郭守敬時,他把河挖到了大都(現在的北京)的通惠河**才結束)
5樓:遲維
戰國秦國 鄭國 鄭國渠
戰國秦國 李冰父子 都江堰
隋朝 隋煬帝 京杭大運河
秦始皇 萬里長城
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6樓:匿名使用者
李冰和他兒子李二郎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7樓:糖瑪奇朵芝士
隋朝時期修建的京杭大運河
8樓:
都江堰 鄭國渠 京杭大運河
9樓:
隋朝隋文帝修建的大運河
除大禹治水外,歷史上還有誰為治水做出過貢獻
除大禹治水外,歷史上還有秦朝李冰父子為治水做出過貢獻,兩千多年前治水修築的都江堰至今還在造福後人。除了大禹治水還有王景治水和蘇軾治水 東漢時期的王景治水,對黃河河道的影響直到現在 大禹治水為什麼能取得成功?除了治水這一功績外,大禹的另一主要歷史貢獻是什麼?女總結父親治水的教訓,採用了疏導的方法,全身...
大禹治水的傳說為後人研究歷史提供了什麼重要資訊
那時的地理環境,古代水患的治理方法。從大禹治水的十幾種我們能學到他身上堅持不懈,設計為人 為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 大禹治水是歷史故事還是神話故事 神話故事。大禹治水 鯀禹治水 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 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 舜二帝,任崇伯...
鯀竊息壤與大禹治水何不同,給後人怎樣的啟示
其實兩個故事告訴我們的一個大道理,鯀治水和大禹治水都是為了拯救老百姓,大禹更是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就是要告訴我們為百姓謀福利,我們可以犧牲個人的利益。另外它所透露的就是注意為人處事的方式。雖然說大禹治水和鯀治水的方法和方式都是差不多的,即使是鯀治水使用的是堵塞的方式去堵住水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