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會遊的魚
大約在50億年前,銀河系裡瀰漫著大量的星雲物質。它們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縮,在收縮過程中產生的旋渦使星雲破裂成許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陽系的那些碎片,就稱為太陽星雲。
太陽星雲中含有不易揮發的固體塵粒。這些塵粒相互結合,形成越來越大的顆粒環狀物,並開始吸附周圍一些較小的塵粒,從而使體積日益增大,逐漸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運動著,並且不斷地壯大自己。
於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經過不斷的運動與壯大,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大氣與海洋的形成。
原始地球形成之後,地表溫度慢慢升高。因此,地球從表面開始變暖。這個時期的地球,越靠外側溫度越高。
隨著溫度繼續上升,表面物質開始熔化。這些熔融物質類似火山岩漿,覆蓋在地球表面。隨著岩漿覆蓋面積增大,其中的揮發性物質逸出,形成原始大氣。
這種大氣以水和碳酸氣為主要成分,氣壓是現在的100 多倍。後來,大氣溫度下降,大氣中的水蒸氣變成了水,降到地面形成了原始海洋。
地核的形成。
地球的地核是鐵集聚於地心形成的。剛剛誕生的地球與多個小行星互相碰撞,釋放的能量使地球變暖。溫度升高後,岩石變軟,鐵馬上沉積到地心。
鐵釋放出來的重力能又進一步使地球變暖。據推測,這個原始地核全部是熔化了的鐵形成的液體。在地核裡,鐵的熔點越往中心去越高。
隨著對流運動的冷卻,地核中心部位的溫度將降到比鐵的熔點還低,最後在中心部位析出固態鐵,形成核心。
地球的年齡。
地球的年齡被認為是46 億年左右。太陽系行星也都是這個年齡。另外,在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岩石是38億年前的,這些測定有賴於岩石中微量鈾、銣、鉀等元素的放射性。
鈾、銣、鉀等放射元素具有10 億年以上的半衰期,為測定地球的年齡提供了線索。
元素裂變與年代測定。
存在於太陽系的元素同位素中絕大部分是穩定的元素,在整個太陽系的歷史裡,其存在量不變。但是,一部分叫作放射性元素的元素不穩定,它們以一定速度裂變成別的元素。因為這種放射性裂變是熱反應,所以成為包括地球的各種行星內部的熱源。
另外,由於元素的裂變速度不受周圍的溫度和壓力的影響,是一定的,所以可以較為準確地測定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的年代。
2樓:唐點
門口撒後來我祭祀哦啊和我偶發iwfiafcjaiwf
3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形成自46億年前,大約在16億年前地球每晝夜只有9個小時,比現在自轉快的多,每年約有800多天;到了6億年前,每晝夜延長到了20個小時,年縮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漸放慢自轉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認為,地球的形成起源於太陽星雲分化物。46億年來,地球從一個均質的球體演變成現在的"圈層"結構。
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地幔溫度為1000~3000攝氏度,地核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物質處於液體狀態,核心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以上,與太陽表面溫度差不多!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許多小行星繞著太陽轉,這些行星互相撞擊,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當時的地球還是一顆灸熱的大火球,隨著碰撞漸漸減少,地球開始由外往內慢慢冷卻,產生了一層薄薄的硬殼--地殼,這時候地球內部還是呈現熾熱的狀態。地球內部噴出大量氣體,其中帶著大量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就形成了一圈包圍在地球外圍的大氣層,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不會太近而致使水蒸氣被太陽蒸乾,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夠的引力將大氣層拉住,所以地球才會有得天獨厚的大氣環境,大氣層形成之後就開始降雨,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大約在47億年前,宇宙中塵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陽系的其他星球。當時的空氣中不含有氧氣,而含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氣體)、氮氣。
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斷有宇宙中的塵埃及小的星體撞擊,體積不斷增大。而且撞擊時能量聚集,溫度不斷上升,最終融化為液體。
不久,星體撞擊的次數減少,地球表面的溫度降低,形成地殼。這就是今天的地表。但是,地球內部的岩漿不斷噴湧,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氣冷卻凝結為水,從而形成海洋。 球的形成。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許多小行星繞著太陽轉,這些行星互相撞擊,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當時的地球還是一顆灸熱的大火球。
隨著碰撞漸漸減少,地球開始由外往內慢慢冷卻,產生了一層薄薄的硬殼--地殼,這時候地球內部還是呈現熾熱的狀態。
大氣與海洋的形成。
地球內部噴出大量氣體,其中帶著大量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就形成了一圈包圍在地球外圍的大氣層,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不會太近而致使水蒸氣被太陽蒸乾,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夠的引力將大氣層拉住,所以地球才會有得天獨厚的大氣環境,大氣層形成之後就開始降雨,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4樓:**雞取
地球的形成起源於吸積坍縮後剩下的由氣體、冰粒、塵埃形成的直徑為一至十千米的塊狀物。
這些物質經過1000至2000萬年的生長,最終形成原生地球。初生的地球表面是由岩漿組成的「海洋」。從太古宙起地球表面開始冷卻凝固,形成堅硬的岩石,火山爆發所釋放的氣體形成了次生大氣。
最初的大氣可能由水汽、二氧化碳、氮氣組成,水汽的蒸發加速了地表的冷卻,待到充分冷卻後,暴雨連續下了成千上萬年,雨水灌滿了盆地,形成了海洋。暴雨在減少空氣中水汽含量的同時,也洗去了大氣中的很多二氧化碳。此外,小行星、原行星和彗星上的水和冰也對是水的**之一。
地球的演變:
在15至45億年後,地球的轉軸傾角可能出現最多90度的變化。據推測,地球表面的複雜生命發展還算年輕,活動能夠繼續達到極盛,維持約5到10億年,不過如果大氣中氮氣完全消失,這個時間將會延長到23億年。
地球在遙遠未來的命運與太陽的進化緊密相連,隨著太陽核心的氫持續核聚變生成氦,太陽光度將持續會緩慢增加,在11億年後增加10%,35億年後則增加40%之多,太陽釋放熱量的速度也將持續增長。
以上內容參考:
5樓:宇宙大**
你可能認為複雜的地球是由無數種不同的物質組成,但實際上它幾乎只包括四種基礎成分,鐵氧矽鎂,這四種元素就佔了地球物質的93%,剩下的只是微量的補充,包括鈣,鋁還有銅等等。
6樓:網友
自202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之後,天體演化的討論才開始步入科學範疇,逐漸形成了諸如星雲說,遭遇說等學說。但事實上,任何關於地球起源的假說都有待證明。地球形成於幾十億年以前,初期的痕跡在地面上已很難找到了,以後的歷史面貌也極為殘缺不全。
若想從地球面貌往前一步一步地推出它的原始情況,困難極大。任何地球起源的假說都包含有待證明的假設。正由於此,不同的假說常常分歧很大。
2000多年來,地球起源的假說曾提出過幾十種。到了人造衛星時代,可直接探測的領域已擴充套件到行星際空間。這個問題的探索也進入到一個新的活躍階段。
7樓:零奕聲校香
地球是由於太陽系剛剛形成的時候,充滿塵埃,又於塵埃慢慢地聚集,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然後質量慢慢的增加,又吸引了附近的塵埃和岩石,最後形成了原始的地球。
8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最權威的說法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99%以上的物質向中心聚合成為太陽,周圍還有部分散在的物質碎片圍繞著太陽旋轉,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碰撞和引力作用,散在的碎片逐漸聚合成了九大行星,但那時的地球只是一團混沌的物質,又經過了幾十萬年,物質逐漸冷卻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初步形態,再經過幾十萬年,由於地球的引力作用,由地球內部化學反應所產生的氣體噴出後被儲存在地球周圍,形成了大氣層,並由氫氣和氧氣化合成了水。
9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和太陽一樣都成形於早期的太陽星雲中,這些太陽星雲來自於上一代恆星**之後的殘留。
起初地球只是塊大點的岩石,然後不斷吸引到了塵埃和碎石的撞擊。在經過了7000萬年後,最初的岩石慢慢在引力的作用下吸收其他物質形成了球體,然後再經過演變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地球。
10樓:匿名使用者
您好!大約在45億年前,一些氣體、塵埃、冰粒等物質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地球的雛形,這個雛形只有一千米的大小,與茫茫宇宙相比,非常小。
但就是這個「小地球」不停地旋轉,吸收聚集著周圍的其他物質,經過上千萬年的積累,逐漸形成了現在地球的大小,但是當時的地球和現在的地球完全不一樣。
地球剛形成的時候,總是會受到來自宇宙中各種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再加上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產生了很多熱量,以致於當時的地面上到處都是噴發的火山和流動的熔岩,地球基本是一個被熔岩覆蓋著的大火球。
擴充套件資料:地球赤道半徑千米,極半徑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5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球體。
地球表面積億平方千米,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總體上呈藍色。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氣和氧氣以及少量二氧化碳、氬氣等。
地球內部分為地核、地幔、地殼結構,地表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宇宙中僅有的存在已知生命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望,謝謝。
11樓:匿名使用者
46億年前,地球誕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50億年以前的太陽系。
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億年前誕生時候的地球與21世紀的大不相同。根據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岩漿)組成的熾熱的球。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地球。
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溫岩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
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這樣,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顯生宙延續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加之地質體遍佈全球各地,廣泛儲存,可以極好的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為地質科學的主要研究物件,並建立起了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許多小行星繞著太陽轉,這些行星互相撞擊,形成了原始的地球,當時的地球還是一顆灸熱的大火球,隨著碰撞漸漸減少,地球開始由外往內慢慢冷卻,產生了一層薄薄的硬殼 地殼,這時候地球內部還是呈現熾熱的狀態。地球內部噴出大量氣體,其中帶著大量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就形成了一...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在約100億年以前,有一大片冷卻的塵埃微粒渦旋在宇宙中間。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不停的旋轉的圓盤,隨後又甩出許多圓環。同時猛烈的轉動使埃微粒達到自熱程度,中心的圓盤變成太陽,外圍圓環的微粒形成一個個由氣體和熔液構成的巨大火球。然後開始冷卻,並凝成固體。大約到40 50億年前...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沙漠?沙漠是怎麼形成的
眾所周知,地球上70 是海洋,其餘部分才是陸地,而在陸地上還有一大部分是沙漠。在我們的印象裡,沙漠就是一片黃沙,並且乾旱少雨,更是很少可以看到生命的跡象。那麼,沙漠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難道是因為人類的耕地造成的呢?當然,有一些沙漠是有人類的原因。但絕大部分沙漠跟人類沒有一點關係,其實沙漠形成最大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