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這個詞最早是誰提出的,修辭手法通感是怎樣的概念

2021-03-03 23:18:53 字數 3507 閱讀 4572

1樓:芥末留學

脂膏莫潤

發音 zhī gāo mò rùn

釋義 比喻為官廉以自守,不改清操。同「脂膏不潤」。

出處 《金石萃編·隋趙芬碑》:「清白自守,脂膏莫潤。」

示例 無

通感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鑑賞中的通感修辭

聽鄰家吹笙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這是一首頗具特色的聽笙詩。笙是一種由多根簧管組成的樂器,其形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如鳳鳴,故有「鳳吹」之稱。傳說仙人王子喬亦好吹笙作鳳鳴,此詩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其中第四句寫詩人尋訪不得之後的想象,與首句呼應,從奏樂環境著筆,通過花的繁盛爛漫,寫出樂聲的明麗、熱烈和歡快,一個「疑」字,寫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覺,以視覺意象寫聽覺感受,別具一格。初讀第四句,筆者馬上想到了俄羅斯民歌《喀秋莎》中的一句歌詞「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因為它們都非常巧妙地運用了「通感」這一奇特的表現手法,分別以「桃花」、「春光」為意象描寫**,象徵了笙聲或歌聲的明麗、熱烈和歡快。

郎士元詩中的那個「疑」字,更能給人以縹緲的感受,不愧為神來之筆。

「通感」又叫「聯覺」,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其在古詩詞意境的營造上作用甚大。宋祁《玉樓春》中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就是典型的例子。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盛讚其「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認為因用了一個「鬧」字而充分表現出了春天的境界。

面對同一個審美物件,出現了不同的審美感受。這不僅說明「通感」是外在感覺器官的相互轉移,也能說明外在的感覺決定於內在的審美心理感應。又如杜甫《夔州雨溼不得上岸作》中「晨鐘雲外溼」一句,說的是由於天氣陰溼,傳到雲表的鐘聲甕聲甕氣,不僅聽起來不那麼清脆、響亮,而且有些潮溼(視覺)或溼潤(觸覺)的感覺。

鐘聲本是訴諸聽覺的,因杜甫在具體的天氣陰溼的環境中來感受,鐘聲就從聽覺通向視覺甚至觸覺,這就寫出了對於鐘聲的獨特感受,避免了一般化。

「通感」也有以形狀聲的感覺轉換。如湯顯祖《牡丹亭》中的兩句唱詞:「聲聲燕語明如剪,嚦嚦鶯歌溜的圓。

」其中「燕語」、「鶯歌」都訴諸聽覺,而「剪」是器物,「圓」用於形狀,都屬視覺範圍,怎麼「燕語」會像「剪」,「鶯歌」會成為「圓」呢?原來人們可以從「剪」的形狀上得出銳利、輕快的聯想,從「圓」的形態上獲得珠圓玉潤的啟示。可見,「通感」藝術要在感覺轉換中才能完成。

讀者如果不能產生聯想,甲感覺與乙感覺溝通不了,便不能完成轉換的目的,也就體會不到「通感」的妙處了。

「通感」還有以色寫聲的,如清代詩人嚴遂成《滿城道中》中的「風隨柳轉聲皆綠,麥受塵欺色易黃」。「聲」明明是聽覺,「綠」屬視覺,怎麼「聲」會變綠呢?因為風拂柳絮,婆娑有聲,柳絲飄動,宛若一道綠簾散開,從這綠叢裡發出的聲音也似乎染了綠色。

「綠」在這裡,既點染了色美,同時又作了輕巧宜人的聲美的同義語。

在現行中學語文課本中,「通感」也不乏其例。

《荷塘月色》中有兩例。第一例是用來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一句把本是通過嗅覺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聲」,而「歌聲」是人們通過聽覺獲得的,將嗅覺和聽覺有機地融為一體,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無限的韻致,迷離精妙,令人情動神搖。第二處是用來描寫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此句巧妙地將光和影、明與暗的組合比喻成和諧的**,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將月下荷塘的和諧之美表現得恰到好處,淡淡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阿房宮賦》中一例:「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此例前邊將屬於聽覺範圍的聲響(歌聲)與屬於視覺範圍的春光、屬於觸覺範圍的和暖互相溝通;後邊則將屬於視覺範圍的舞姿與屬於觸覺範圍的淒冷互相溝通,形象地寫出了阿房宮內的歌舞之盛。

《祝福》中的「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將聽覺物件的「音響」與具有視覺形象的「濃雲」溝通,更突出了音響的繁密和強烈。

修辭手法---通感是怎樣的概念

3樓:廖權浩

詳細解釋如下:

人的認識

4樓:abc高分高能

你知道修辭手法通感的概念和作用嗎

5樓:

文學領域中的通感,錢鍾書先生曾下過一個定義:「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動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

」簡單的說,感官感覺雖然功能和活動範圍不同,但同時又會相互影響。比如聽到聲音感覺看到顏色,看到顏色又感覺在觸控什麼。

我們常可以看到所謂通感修辭,或者說移覺。比如「暖洋洋的橙色」,用溫度來形容視覺。**和藝術之間也存在很多可以用通感解釋的關聯,是視覺和聽覺在人腦中的一種交錯反映。

比如有一些視覺**會,比如題圖是抽象電影創作的擁護者、導演詹姆士·惠特尼 1966 年電影 lapis 的海報。

6樓:匿名使用者

通感是文學理論術語,指文學藝術創作和鑑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系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

7樓:匿名使用者

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

舉個例子比如苦澀的味覺,你用來形容聽覺就是通感!

8樓:匿名使用者

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動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簡單的說,感官感覺雖然功能和活動範圍不同,但同時又會相互影響。

比如聽到聲音感覺看到顏色,看到顏色又感覺在觸控什麼。

通感是一種什麼修辭手法,舉幾個例子唄

9樓:醉意撩人殤

1、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2、示例:

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出自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還比如「你笑得很甜」,這就是通感。「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裡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10樓:假蘇更生

通感指文學藝術創作和鑑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系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

如說「光亮」,也說「響亮」,彷彿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例「看到滿牆的牧丹花畫,我頓時聞到一股清香.」

中國古代最早提出美育的是誰,中國最早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的是王國維還是蔡元培?

昨天剛看書,最早是王國維提出來的,但蔡元培的影響比較大。是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的。在中國最早提出美育一詞的是誰?在中國最早提出美育一詞的是蔡元培。是嚴復最早提出美育的!在中國最早提倡 美育 的思想家是誰 春秋戰國時代,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孔丘,發展禮樂相濟的思想,創立了古代的教育體系。他以 六藝 禮...

規律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邏輯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規律 拼bai音 gu l 解釋 1.規章du律令。zhi2.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絡,決dao定著事專 物發展的必然趨向。規律屬 客觀存在,也叫法則。3.謂整齊而有規則。例句 只要我們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又不拘泥於陳規,就能藏形匿影。意思是 自然界和社會諸現象之間必然 本質 穩定和反覆出現的關係。或...

最早提出地動日心說的是誰,地震儀最早是誰發明的

哥白尼不辭辛勞地閱copy讀了大量古bai典作品,du發現在古代,就曾經有人提出過 zhi日心地dao動說 菲洛拉奧斯是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重要成員,在歐洲是他首先提出了地動說的觀點。阿利斯塔克則是地動日心說的最早提出者,他在祕而不宣的筆記中曾經這樣說道 天空 太陽 月亮 星星以及天上所有的東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