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誰提出的天人合一最早是誰提出的

2021-03-05 09:48:42 字數 5212 閱讀 6922

1樓:匿名使用者

天人合一提出者:莊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莊子所提出的,而《易經》更是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把人放在中心地位。

這些觀點被漢代著名大儒董仲舒發展成「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後又得到宋明理學的進一步發展,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成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成為影響傳統中國社會人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指向的重要思想。

擴充套件資料

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強調的是內與外、大與小、靜與動、進與退、動力與阻力、被動與主動、思想與物質等對立要素的統一。

其中「天人合一」的關係,一方面,體現的是人和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另一方面,體現的是中國人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義和進取精神。

如莊子所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如孔子所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中國人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西方人那種總是試圖以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征服、戰勝自然的態度截然相反,「天人合一」強調了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

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自覺與天地參贊化育、和諧共生。

2樓:__yin為有你

莊子。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 [2-20]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擴充套件資料

道家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

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

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3樓:易書科技

「天人合一」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張載在批判佛教的過程中提出的思想觀念。張載認為佛教的虛無觀、超脫觀和輪迴觀都是錯誤的。在佛家看來。天地萬物都是虛妄的、夢幻的,而張載認為都是實在的。

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觀點是:天和人都是實在的,天與人的用處是統一的:天和人都以變化為本性。

張載所說的天是指無限的客觀世界。張載用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解釋《中庸》的誠明說,他認為,如果不承認人的作用就是天的作用,就不是誠;如果不承認知天與知人的統一性,就不是明。誠明就是肯定天道與人性的同一性。

即人道與天道因誠明而融為一體,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人性論上,張載提出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說法,「天地之性」即人的本性、天性;「氣質之性」指的是人對物慾的渴望。張載認為:「性於人無不善」,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善的,而「氣質之性」則是善惡相混的,要想重歸「人性之善」,必須要經過人後天的道德修養才能完成。

所以他主張「窮理盡性」,以完**道,實現天道,最終達到「天人合一」。

4樓:永元斐褚水

董仲舒在西漢時期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其目的是鞏固**集權的統治地位

同時期提出了仁義禮智信

即五常三綱

為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

5樓:勵略遊琴音

本人從《四庫全書》中共找到二百餘條明確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發現「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物件;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

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為自然界,因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則一條也沒有找到。

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現在所能查到的出處,是張載的《正蒙》。然而和張載同時的程頤就不認可,他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

(《二程遺書·卷六》)依本人理解,張的「合一」,程的「無二」,其內容是說,天人同此一氣,或同此一理,人的仁義禮智本性乃是天的賦予。在他們的著作中,這個賦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個人們必須敬事的天,是一個可以和人感應的天,是可以給人以吉凶禍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則此一思想的發明者可以歸於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在董仲舒那裡,天是一個有喜怒哀樂的天,當然,也是一個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應、能夠給人以吉凶禍福的天。

再後,天人合一思想就成為解讀《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學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來了;天人合一也成為解讀古代其他經典的基本思想,在對於其他經典的解讀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來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為中國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並在相當大的範圍內被賦予了它從來不曾有過的人與自然和諧、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等意義。

天人合一最早是誰提出的

6樓:大寶貝小寧

提出者:莊子。

「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天人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擴充套件資料

道家: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

「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

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

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7樓:__yin為有你

莊子。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莊,名周,字子

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 [2-20]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擴充套件資料

道家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

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

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8樓:匿名使用者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9樓:小神仙

本人從《四庫全書》中共找到二百餘條明確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發現「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物件;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

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為自然界,因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則一條也沒有找到。

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現在所能查到的出處,是張載的《正蒙》。然而和張載同時的程頤就不認可,他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

(《二程遺書·卷六》)依本人理解,張的「合一」,程的「無二」,其內容是說,天人同此一氣,或同此一理,人的仁義禮智本性乃是天的賦予。在他們的著作中,這個賦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個人們必須敬事的天,是一個可以和人感應的天,是可以給人以吉凶禍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則此一思想的發明者可以歸於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在董仲舒那裡,天是一個有喜怒哀樂的天,當然,也是一個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應、能夠給人以吉凶禍福的天。

再後,天人合一思想就成為解讀《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學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來了;天人合一也成為解讀古代其他經典的基本思想,在對於其他經典的解讀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來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為中國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並在相當大的範圍內被賦予了它從來不曾有過的人與自然和諧、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等意義。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古人常說的 天人合一 是什麼意思

是指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 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對這個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是儒家最早言說五行者,戰國以前的儒...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學說與先秦的民貴君輕有聯絡嗎

天人感應強調君主做了壞事,上天便會降災於他。民貴君輕強調君民關係。都是仁政思想,但因董結合了其他學說,使其更具神祕色彩 不太一樣,董仲bai舒雖然du也是講仁政的但是他zhi把自己的學說上dao升到一個宗教的高 版度了。感覺中國權自古以來模糊不清的信仰和董仲舒關係更大。董仲舒把 天 當做一種國家信仰...

「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對中國傳統園林的影響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一種極為生動的文化資訊載體,是傳統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雙重體現。君子比德 與 天人合一 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這種文化精神,開啟了傳統藝術崇尚自然 追求天趣的質樸之美,對中國園林藝術的生命精神與審美趣味等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古典園林藝術追求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