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聯絡現實生活,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021-03-03 23:23:20 字數 5313 閱讀 2640

1樓:匿名使用者

誠實堅強接近於仁義,但當今社會能存否。

2樓:匿名使用者

他的意思是稱頌人的四種品性,與巧言令色是意思相反,是好品性。不過我覺得,凡是不能失了分寸,過尤不及。中國人強調中庸,我以為正是如此。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是什麼意思

3樓:xu盼

釋義:孔子說:公正的人

,秉性剛直;果毅的人,立志堅定;質樸的人,居心篤厚;口納的人,說話信實。這四種人,資質純良,和仁道是相近的。

注音:zǐ yuē:「gāng yì mù nè ,jìn rén」。

出處:《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註釋:剛:公正無慾。

毅:果敢堅忍。

木:性情質樸。

訥:說話遲鈍。

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釋義: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

2、欲速則不達。

釋義: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3、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釋義: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4、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釋義: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

5、言必信,行必果。

釋義: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釋義:有德行的人尊重別人但有自己的見解,沒有德行的人滿目遵循別人的意見,但不真的尊敬;有德行的人臉面平和但不顯出沾沾自喜,小人相反。

4樓:山川蟲魚

意是是一個人只要具有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剛),能見義勇為,身體力行(毅),注重實際(木),不巧言令色,不虛偽浮誇(訥),那麼,他距離仁德便不遠(近仁)了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宋《二程全書·遺書四》「剛、毅、木、訥,質之近乎仁也;力行,學之近乎仁也。」

拓展資料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欲速則不達」「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本篇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其中有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教育思想,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遊列國。

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

仲由後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鬥爭而被殺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衛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內公」。

南宋鹹淳三年(2023年)封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5樓:匿名使用者

剛毅木訥近仁那時候這個人非常的剛毅,但是他就有點不盡人情

6樓:匿名使用者

王曰:「剛無慾,毅果敢,木質樸,訥遲鈍。有斯四者,近於仁。

7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公正的的人,秉性剛強;果毅的人,立志堅定;質樸的人,居心篤厚;口納的人說話老實。這四種人,資質純良,和仁道是相近的。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是什麼意思

8樓:夜璇宸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剛強、果敢、樸實、言語謹慎,那他就是一個有仁德的人。」

原文出自:戰國孔子**及再傳**《論語·子路》二十七原文: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孔子認為「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不易達到,但可以從基本的剛、毅、木、訥這四種美好的品質做起。剛強就不會為慾望所動搖,堅毅就不會為困難和威勢所屈服,質樸就會保持敦厚嚴謹的作風,言語謹慎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禍害。

擴充套件資料一、評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樸素氣質歸為一類。這裡首先必須是剛毅果斷,其次必須言行謹慎,這樣就接近於仁的最高境界了。這一主張與孔子的一貫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剛毅木納近仁,巧言令色鮮仁矣」

剛毅,但說話木訥的人往往有一顆仁慈的心,而那些巧言令色,嘴巴說的好聽的人則往往內心很壞。

10樓:月照星空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是指堅毅質樸而不善辭令的人就接近仁了。

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有沒有關於剛毅木訥近仁的作文

11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牛,宋來國人,是自

孔子的**,史記bai仲尼**列傳說他名耕du,字子牛。宋司zhi馬桓魋是他的哥哥。dao桓魋有意謀害宋景公,子牛深恐其謀反成功,便是弒君篡位,天下人皆得誅之,謀反失敗,也必然召來滅族之禍,憂國憂兄,陷於兩難之境。

因而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能明說,乃至魯國,向孔子問仁。孔子知其問意,便答覆:「仁者其言也訒。

」訒是難於說出的意思。

子牛再問,有話難於說出,就是仁嗎?孔子解釋,「為之難」,辦這件事很難,「言之得無訒乎」,說這件事豈能不難。此話意在言外。

一個人遇到為難的事情,說給人聽,無非是求人代辦,或求人代出主意,但如他人無力代辦,也不能代出主意,如說出來,便是令人為難,甚至惹出更多的麻煩。基於這樣的顧慮,所以,為難之事,不輕易說,這就是仁。‍

12樓:匿名使用者

他的意思是稱頌人的四種品性,與巧言令色是意思相反,是好品性。不過我覺得,凡是不能失了分寸,過尤不及。中國人強調中庸,我以為正是如此。

孔子的仁愛思想是什麼

13樓:曠海逸許瑗

關於人的德性.孔子強調仁和義.特點是仁.

義是事之[宜".即[應該".它是絕對的命令.

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

如果做這些事只出於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不是義的行為.

用一個常常受孔子和後來儒家的人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為[利".在儒家思想中.

義與利是直接對立的.孔子本人就說過:[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在這裡已經有了後來儒家的人所說的[義利之辨".他們認為義利之辨在道德學說中是極其重要的.

義的觀念是形式的觀念.仁的觀念就具體多了.人在社會中的義務.

其形式的本質就是它們的[應該".因為這些義務都是他應該做的事.但是這些義務的具體的本質則是[愛人".

就是[仁".父行父道愛其子.子行子道愛其父.

有個學生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論話·顏淵》).

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在《論語》中可以看出.

有時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

14樓:湯紅葉姒友

孔子"仁

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髮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

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

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15樓:沙心宜六蘊

在我國封建時代,孔子被稱為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幾乎成為儒學思想的代名詞。

儒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學說,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中學歷史教材在介紹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時候,主要講了孔子的仁與孟子的仁政,但兩者之間的關係沒有講。教師參考用書提到一句「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1],但孟子的仁政究竟怎樣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沒有具體論述。

在歷史學科的繼續教育過程中,許多學員曾經提出這個問題。本文試梳理一下從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發展脈絡。

一、孔子的仁

(一)作為倫理學範疇的仁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他對後世影響最大、到現在也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關於仁的思想。全國通用的初中教材《中國歷史》在介紹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時說:「孔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2]」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只比初中教材多「他主張以德治民」幾個字。這兩種說法,都是把仁作為政治學範疇來講。現在天津等地試用的新編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試驗本)在繼承原來歷史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對『仁』有許多解釋,如孔子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係。[3]」新增加的這些內容基本上是從倫理學角度來講的。

我認為,孔子關於仁的思想主要是倫理學意義上的,怎樣做人與調節人際關係才是仁的思想的核心。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和研究的體會,擬從三個方面來闡明孔子關於仁的倫理學思想。

第一,仁的基本精神是愛。「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古人釋為「相人偶」,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係。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並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4]。孔子所宣揚的仁具有泛愛的特點,是對春秋時代人的價值發現的肯定。

比如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曰:「『傷人乎?』不問馬。

[5]」「傷人乎」的人是指養馬者,春秋時代養馬者的社會地位很低,相當於奴隸或半奴隸的身份,這有力地說明孔子的仁適用於勞動人民。但是孔子的仁愛與**教的博愛、墨家的兼愛又有區別,不是不分親疏遠近、一律平等的愛,而是有等差的愛,要遵循親親、尊尊的原則。親親、尊尊是西周宗法社會的原則,其本質就是禮。

禮是血緣法則、道德法則和階級法則的綜合體。人的行為不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禮。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已內在地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血緣關係和階級關係。

第二,仁是以忠孝為本、包羅眾德的總道德。仁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是各種道德的總和。仁包括個體修養、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如孔子認為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孔子強調為仁要身體力行,反對花言巧語的偽飾和卑躬屈膝的奉承,說:「巧言佞色,鮮矣仁。

」[6]「剛毅木訥近仁。[7]」在孔子看來,仁者心地坦蕩無私,無患得患失之念,所以「仁者不憂」[8]。具有仁的品德的人還無所畏懼,敢於堅持真理,「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9]。

總之,仁是各種品德的集合體,仁者是完美無缺的人格體現。

為何有人說孔子是「喪家犬」,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

因為孔子的思想曾使中國陷入困境,具體是什麼時候忘了,而且他很窮,你可以查一下,孔子小時候窮不窮 孔子家中也沒神馬 可能與他的思想有關 連女的都沒 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 這種問題有必要討論麼?一人一張口,世界多少張口?承認事實就是了,去想你心裡認同 他有段時間不受重用了.那些人有可能是宣傳道義,也有可...

孔子說過的關於寬容的名言警句,孔子的寬容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寬容名言 有關寬容的格言 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怒。馬克吐溫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聖人的成長,孔子說過關於文學的名言

孔子 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 今山東曲阜市東南 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 三千,賢 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 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 詩 書 定 禮 樂 序 周易 作 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