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聖人的成長,孔子說過關於文學的名言

2021-07-23 07:11:53 字數 4910 閱讀 3879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三千,賢**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2樓:范姜佑平卿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即語錄體散文集及《五經》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

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

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3樓:閎竹青諫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傳**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

孔子文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修《詩》,正《樂》.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

《樂經》失傳.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三千餘篇,孔子刪除其重複的,選取其"可施於禮義"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詩經》文字.

孔子還對《詩經》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說.

《論語》中就有很多記載,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不學詩,無以言."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更是最近發現的孔子詩**獻.

孔子對《詩經》的解說, 涉及到文學,政治,倫理,教育等各個層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對後來的文學創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孔子整理的《詩經》和孔子的詩論,就是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文學和文論的"源頭活水"~

孔子說過關於文學的名言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名言

失敗是成功之母

6樓:浪悠兒

不學詩,無以立。

說的是,不學習詩經,沒法做人。

7樓:917925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等等好多呢!

孔子的文學

8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孔子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

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

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 30 餘歲時開始授徒講學。

魯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魯國內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

後升為司空和大司寇。 魯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並用,收回被齊國侵佔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費被毀後,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

以後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 ,遂帶領**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飄泊生涯 ,時孔子 55 歲。孔子 14 年中先後到過衛、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 484 ),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 68 歲。

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 。

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 語》中。哲學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

天命鬼神觀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天命鬼神觀, 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

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五穀生焉」 ,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執行之中。所以他主張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並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迴避了關於人死後是否變鬼的問題。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主張處理事務時,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認為「過猶不及」。

孔子主張恪守「中道」,如《論語》記載 ,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主張「德刑並用」,「寬猛相濟」; 對學生,性格過於進取的加以遏制,過於謙退的加以鼓勵。孔子反對過激的言行,但同時也反對不講原則,「同乎流俗, 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的「鄉愿」行為,稱「鄉愿,德之賊也」。

孔子注重社會倫理問題,把禮看成是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區別華、夷的標誌。他譴責破壞周禮的行為,對魯國季氏竊用天子之禮,「八佾舞於庭」 極為憤慨,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張「正名」,試圖用周禮的形式去匡正已經產生變化的社會現實, 要求人們「克己復禮 」 。

但是,在不違背周禮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結合時代的變化對周禮的具體內容有所損益。仁這一概念在春秋時已廣泛使用,孔子賦予了它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範疇之一。

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雖具有一些傳統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當時是有利社會進步的。 所以在戰國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先秦顯學之一。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漢以前並未受到統治者的特別重視。

漢代以後,建立起**集權的封建統治,孔子的思想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視。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對策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思想界的統治。以後,歷代統治者進一步採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學的措施,鞏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文學、藝術、教育、史學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 代表, 這種影響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出於自身的需要,片面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五四運動以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進步思想家的批判。

五四運動以後, 中國的一些學者,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史學工作者,對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統的研究和評價,取得了很大成就。

孔子文學孔子寫過什麼書

9樓:未名匯

孔子沒有寫過自己的專著。他只是一個偉大的編輯,編撰過《春秋》、註解過《易經》。如果你想一睹聖人的文采,建議你讀下《易經》繫辭部分,那是孔子親自動手寫的。相當相當好。

後世流傳的《論語》是他的學生們聽孔子講課時的課堂筆記。

為什麼老子不是聖人,而孔子是聖人

因為儒學的盛行,大部分人都在為儒學做廣告,例如朱熹。因此,作為儒學創始人,孔子自然就成為聖人。而老子的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被批判為太過消極。自然被貶低了。老子,姓李,名耳,諡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也就是今天的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 471年之間 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

有關孔子的成長經歷的故事,有關孔子的故事 (只要故事的名字)急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髒的東西掉進鍋裡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 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孔子什麼時間被統治階級奉為聖人,孔子是從什麼時候被稱為聖人的?

玄聖 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後漢書 首先以此稱孔子 至聖 是指道德最高尚的人,司馬遷首先以此稱孔子,史記 孔子世家 贊 說 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周敬王四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 孔子去世,魯哀公親誄孔子。誄文說 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