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飛霧晴陽
春秋時期的戰事是由駕戰車的貴族所支配,他們根據騎兵的規則交戰,對他們來說,威信和「面子」更重於實際所得。戰國時期的戰事由職業的將領所支配,他們為僱傭他們的任何國家拼死作戰,爭奪領土和資源。戰車的作用(在不規則的地形中戰車總是難以駕駛的)大為降低,而群體步兵的作用則相應地提高了。
再有,春秋時期的戰爭原因往往是為了爭奪霸主,而戰國時期的戰爭就都是赤裸裸的滅國、奪地了。
2樓:匿名使用者
1、戰爭的目的
春秋:成為霸主,尊王攘夷,號令天下。除了小的不能再小的諸侯,基本沒什麼滅國戰。
戰國:擴大地盤,消滅敵國,最後百餘諸侯只剩七雄爭霸。
2、當時的背景
春秋:大殖民時代剛開始,到處都是原始森林,出門就迷路,所以水路是最可靠最重要的交通方式。遠征的目的是統一思想,順便掠奪人口,各諸侯自己國家內部的荒地都沒有開發好,沒興趣要遙遠的土地。
這一時期的策略是專著發展、增加人口。看齊桓公就知道,他把一些被滅的小國在自己國內給封地,讓他們安居。要是是開發好的地盤,那還不拆遷打架什麼的。
其實這事的本質是搶人,春秋時期,人比地貴。
戰國:大殖民時代基本結束,人口大**已經發生,全中國有數百萬職業軍隊(不生產、專業打仗)。這一時期的策略是遠交近攻,目的是擴大地盤。這一時期,地比人貴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樓基本上是典型的以今人觀點看古事的方式。跟戰車還扯上邊了……五體投地……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春秋時,周王室雖然開始衰微,但其地位在諸侯(除秦楚等少數)眼中仍然是神聖的,所以尤其是春秋前期,如齊桓、晉文等發動的戰爭,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維護王權的權威,至少在名義上是絕對的唯一目的。簡言之,就是要討伐不守規矩的傢伙,讓他臣服、守規矩。像一樓所說的爭奪霸主,那成了完全的私人慾望了。
別說敢不敢顯露出這一點,如果其他諸侯國能感覺出你是為了自己爭奪霸主而發動戰爭,即便你軍力再強,那你絕對的不到任何支援,最終只能自取滅亡。楚靈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戰國時,諸侯甚至都不向周王室納貢了,周王室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因此,雖然名義上華夏土地只有一個最高元首,而實際上已經是四分五裂為眾多國家了。因此國家間的戰鬥就成了完全的私慾,爭奪土地——也就是人口和賦稅、爭奪資源,以便強大財力和軍力,最終消滅其他國家達成統一。
這就是最本質的區別。
春秋和戰國時期戰爭的主要目的有什麼不同?
4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主要為了佔領資源,土地
5樓:匿名使用者
前者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後者是為了兼併天下。
春秋時期的戰爭與戰國有何不同意義
6樓:新左右
在整個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主要屬於稱霸戰爭。尤其是對於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春秋五霸而言,稱霸而不吞併土地、人口成為了基本原則。而且還牢牢控制了秦國進入中原之要道,可謂是周王室的結實屏障;秦由於崤函之道被晉國控制,就一心開拓西方之地,與戎狄做著持續而頑強的鬥爭;楚國實力最強,一心想要顛覆周室,不過就算是楚莊王時期,楚國有著非常難得的機遇,依然還是因為「在德不在險」的價值觀所束縛,沒能走出最後一步。
換而言之,對於春秋這個歷史階段,所有的戰爭都不能忽視「周王室依然是老大」這個基本事實,因此任何戰爭都要或多或少打著維護周天子的旗號,這有點像三國時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當歷史的車輪走到了戰國階段,諸侯國內權臣叛亂不止,各國的軍事鬥爭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一切均以爭奪地盤為目標,禮樂已然完全崩潰。其後各國更是相繼僭號稱王,周王室已經完全喪失了從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終被秦軍輕易消滅。
籠統的說,面對仁義道德,西周時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經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終究還是言而顧之的,到了戰國時代則是舍而棄之了。在這背後,我們不僅可以發現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禮樂制度的崩潰,更能窺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轉化的本質。
戰國時期的戰爭與春秋時期的戰爭在目的上有何不同?
7樓:千成葫蘆家徽
春秋時期的戰爭往往bai不以侵略敵方
du勢力為zhi
目的,而戰國時期的戰爭經常是
dao以徹底地殲滅敵方內,獲取敵方容資源(比如土地、人口等)為目的。簡而言之:春秋時期的戰爭一般是非侵略戰爭(有一些是爭霸戰爭),而戰國時期的戰爭多為侵略戰爭(有一些是兼併戰爭)。
還有具體的作戰方式:春秋時期作戰多為持續一天,而且,按照慣例,不能追擊戰敗後逃跑出五十步之外的敵人,不能重複使敵方將士受傷等等。但是,到了戰國,各處的戰爭已經基本上放棄了春秋時期的作戰方式。
可謂:春秋無義戰,戰國更無義戰。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戰爭?
8樓:阿沾
1、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此次戰役,是繼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2、吳越爭霸
吳越爭霸是指歷史上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互相征伐的一段時期。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餘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吳大舉攻楚前,為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佔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
十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從地緣上看吳國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而越國欲北進中原,更必先征服吳國才能夠打通北進中原的通道,因而引起延續二十餘年的吳越戰爭。
3、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
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
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4、即墨之戰
即墨之戰發生於前284年至前279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軍攻打齊國即墨城的一場攻防戰爭。齊國堅守防禦轉入**,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即墨之戰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齊國雖然憑藉此仗復國,但是其實力已江河日下。而燕國亦因此仗由興盛轉為衰弱。
5、邯鄲之戰
邯鄲之戰又稱邯鄲保衛戰,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國與趙、魏、楚聯軍在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
邯鄲之戰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造成秦**隊近三十萬人的**,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邯鄲之戰是戰國時期東方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導致秦國對六國執行全面打擊政策的破產。秦國被迫改變策略,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外交方針來分化離間東方各國之間的關係,為統一六國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9樓:小白家裡小白
1、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
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
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桂陵之戰後,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繼續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
孫臏運用減灶之計,在馬陵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
後果:魏國被削弱,齊國崛起,秦國坐收漁利,魏國從此無力阻止秦國東進。
2、五國攻秦之戰
五國攻秦之戰是公元前241年趙、楚、魏、韓、燕五國聯合進攻秦國的戰爭。此戰五國戰敗,從此,六國更加無法抵禦秦國的兼併,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
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進攻秦軍的作戰。
魏王驅逐張儀,改用公孫衍為相,行「合縱」之策。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公孫衍還聯絡義渠國由側背進攻秦國,配合聯軍。
楚、燕兩國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只有魏、趙、韓三**隊與秦軍交戰,被擊敗。
後果:各國不能一心,被打敗後魏趙韓更加虛弱。
3、即墨之戰
即墨之戰發生於前284年至前279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軍攻打齊國即墨城的一場攻防戰爭。齊國堅守防禦轉入**,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即墨之戰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齊國雖然憑藉此仗復國,但是其實力已江河日下。而燕國亦因此仗由興盛轉為衰弱。
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為首聯軍攻打齊國的一場戰爭,燕軍僅在六個月的時間,就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未被攻克。
前283年,齊襄王死守莒城以抗燕軍,並號召民眾起來抵抗。齊國宗室田單在即墨率領全城軍民抵抗,雙方交戰五年。前279年,燕惠王繼位,田單使用反間計,使得樂毅被廢除職務。
最後,田單用火牛計反擊,最終將燕軍趕出齊國。
後果:齊國復國
4、趙破匈奴之戰
趙破匈奴之戰是指趙孝成王末年(公元前244年),趙邊將李牧率軍大規模反擊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東部)的重要圍殲戰。
公元前244年,趙邊將李牧率軍大規模反擊匈奴的重要圍殲戰。
此戰,李牧針對匈奴軍騎兵機動性、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使敵優勢無從發揮,軍需無法補充,同時採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戰鬥力;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後,集中力量,充分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進行包圍,取得勝利。
後果:大敗匈奴
5、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的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國力遠強於趙,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遂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曆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的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趙王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
秦國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後果:趙國元氣大傷,秦國加速統一程序。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是否相同
春秋 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 戰國時期的戰爭具有封建兼併性質,而春秋時期的戰爭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而戰國兼併戰爭在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後,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產生。二者之間的相同點 都有擴大地盤 掠奪人口的目的。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戰爭在影響上,都是大吞小 ...
對比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與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有什麼不同
春秋時期 前770 前476 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是點到為止,只要對方認錯 服從,不再挑釁戰爭就停止,各自收兵。戰國時期 前475 前221 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就是消滅 吐並 戰領,擴大自己的領土,達到統一全國。戰國時趙魏韓三家分晉。主要諸侯國變成齊 魯 秦 燕 趙 魏 韓。總體上看諸侯國數目減少,...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爭霸戰爭在不同方面有什麼不同點
1 戰爭的目的不同,春秋是為了爭霸,打著天子名義攻打某些諸侯國和抵禦外敵及蠻邦侵擾,戰國是為了兼併,實力強的諸侯不斷兼併實力弱的以擴大自己的領土 增加人口 獲得財富。2 春秋時諸侯多為周天子親封的氏族,而戰國時許多國家成了士大夫的天下。3 春秋時,車是很重要的作戰工具,戰國步兵的重要性提高。4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