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名詞解釋定

2021-03-05 09:21:54 字數 3362 閱讀 3007

1樓:孫老闆

意思是:意念有能下確反映事物,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思想【出處】《文賦》——魏晉:陸機

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譯文】每當自己寫作時,尤其能體會到別人寫作的甘苦。作者經常感到苦惱的是,意念有能下確反映事物,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思想。大概這個問題,不是難以認識,而是難以解決。

擴充套件資料1、《文賦》創作背景

陸機寫《文賦》的宗旨是為了解決創作中「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創作構思為中心,主要論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寫作的方法技巧和藝術性的問題。自然,這樣做難免會從中流露出「形式主義」的痕跡,但是這顯然不能影響陸機在《文賦》中的貢獻。

2、《文賦》鑑賞

《文賦》是中國最早系統地**文學創作問題的論著。全文以賦的形式寫成。作者是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

陸機在《文賦》中用他的文學實踐的親身體會,生動地描述和分析了創作的心理特徵和過程,表達了他的美學美育思想。《文賦》是我國古代研究文學創作特點的最早的一篇專論,在美學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2樓:匿名使用者

意不稱物,文不逮意

陸機對物、意、文三者不協調弊病的概括。語出《文賦》:「每自屬文,尤見其情。

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唐大圓《文賦注》:「所構之意,不能與物相稱,則患在心粗;或意雖善構,苦無詞藻以達之,則又患在學儉(學問貧乏)。

欲救此二患,則一在養心,使由粗以細;一在勤學,使由儉而博。」此注闡釋的「二患」原因及補救途徑,並不準確。「物」、「意」、「文」三者是創作的主客觀三大要素,陸機**了三者之間應該具有的關係:

意稱物,文逮意。這觀點揭示了創作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是符合文藝創作規律的。它對我國古代散文創作具有特別重要的美學意義。

陸機關於「物」、「意」、「文」三者關係的思想,是孔子「辭達」說的進一步發展。後來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思」、「意」、「言」三者關係,實際上是對陸機觀點的繼承和發展。

名詞解釋和概念定義有什麼不同

3樓:艾德教育全國總校

名詞解釋:是對一個名詞的分析解說 ,對事物的直觀含義進行解釋。

概念:是反映物件的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是把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 加以概括。

一個是表觀的解釋,一個是內在屬性的概括。

比如安全感一詞:

名詞解釋:所謂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個人內在精神需求。

概念釋義: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符號的表意過程是怎樣的?

4樓:匿名使用者

符號過程,就是用符號再現、傳達、解釋意義的過程。因此,必須區別這一過程中的幾種意義:

傳送者 à 符號資訊 à 接收者

(意圖意義) (文字意義) (解釋意義)

這三種意義經常是不一致的,欲使它們之間保持一致,需要特殊的文化安排,例如現代的「科學理性」文化。而在人類「正常」的符號活動中,不一致是常態:陸機《文賦》「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

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文不逮意」的原因並不是「知」,而是「能」:人的符號能力,很難保證這三者一致。

第二,符號過程有個時空跨度,從發出到收到,可以相隔數萬光年的時間與距離,可以「間不容髮」,但時空跨度使這三個意義並非同時在場:發出者的意圖意義只是符號過程的起始;符號發出後,只有文字攜帶意義,解釋意義尚不在場。如果文字沒有意義,符號也就沒有理由被接受,不接受就沒有解釋出意義的可能。

第三,這三種意義互相排斥,互相替代,三者不可能同時在場:後一個否定前一個,後一個替代前一個。符號過程只能暫駐於某一個意義:

不在場的解釋意義的最後要落實為在場,而起始的意圖意義,被攜帶的文字意義,輪流在場,最後(如果符號過程進行到解釋環節的話)被取消在場。

意義之有,是符號接收的必要前提,接收者真正的解釋,不一定也不可能回到意圖意義或文字意義,解釋意義的有效性只是解釋本身有效(使解釋成為一個解釋),不需要與表意的其他環節對應。一旦解釋者視某個感知為符號,它就成為解釋物件,而符號一旦成為解釋物件,就必然有意義:於是,解釋者的解釋意向,使符號攜帶意義。

既然解釋是符號意義最後實現的地方,任何解釋就都是解釋。皮爾斯說:「一個既定物給我們呈現無窮的特徵,都要我們解釋,假定有個解釋的話,也只是猜測。

」對於雷電,對於月蝕,人們有各種解釋,這些解釋是對是錯,是隨著歷史文化而變化的。

符號過程三個環節的意義,一步步把前者具體化:意圖意義在文字意義中具體化(主觀的想法被落實到文字表現),文字意義在解釋意義中具體化(文字的「待變」意義成為「變成」的意義)。反過來,這三層意義也在一步步否定前者:

文字意義否定了意圖意義的存在,如果意圖意義並沒有在文字中實現,就只是傳送者的一廂情願;反過來,如果文字意義體現了意圖意義,那麼意圖意義是一個追溯可能。解釋意義否定了文字意義的存在:得到解釋,使文字失去存在的必要,解釋意義的努力暫時完成一個符號表意過程,但是解釋引出一個新的符號,開始了一個新的符號表意過程。

(趙毅衡)

名詞解釋:商鞅變法 10

5樓:blackpink_羅捷

指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國實行的變法運動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6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7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法家,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

而商鞅變法是指他自魏國入秦兼任左庶長期間提出的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

8樓:低調走江湖

其實說白了就是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進行的一

些列改革措施和發展策略

(指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文言文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有什麼教育意義

講述了春秋末期齊來相源晏子委婉勸諫景公推己及人,關注天下貧苦百姓,撫卹生民的故事。表現了晏子體察百姓疾苦,時時不忘匡正君過的賢臣形象。景公在位時,雨雪下了好幾天卻不轉晴.景公穿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 正堂 前的臺階上.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 奇怪了 雪下了三天,可天氣卻不寒冷.晏子...

文言文的曾不的曾發什麼音曾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讀音

文言文的曾有兩種讀音 1.z ng 出處 周朝 尹吉甫 詩 衛風 河廣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白話譯文 誰說黃河廣又寬?難以容納小木船。誰說宋國很遙遠?一個早晨就能到達。2.c ng 出處 戰國時期 劉向 戰國策 趙策四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白話譯文 老臣腿有疾患,不能走的太快。...

不拼不博,人生白活,不苦不累,人生無味,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人活一世就要為自己的夢想拼搏,不然就白活了 人活在這個世上,總是要經歷很多困難挫折,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滋有味的。人生 敢闖才有機會,敢拼才有未來。人的一輩子沒有一帆風順,雨再大,也有停的時候 再大的烏雲也遮不住微笑的太陽。人生這幾十載,也就在這經歷磨難與折磨之間,才能完成歷練和成長,成就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