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一種有古老的思想被稱為大同社會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是大同思想中所描繪的社會狀態,在這種社會中完全沒有任何私有觀念,全體社會成員能夠誠信無欺,各得其所,過著幸福美滿生活的社會理想。正如《禮記?
禮運篇》所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許多學者曾追尋這種社會思想,並且結合自己所在階級的視角下,在揚棄中繼承了傳統儒學等大同思想的基礎上並結合現代西方的一些理論,形成了自己的「大同觀」,近代以來,康有為和孫中山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企圖嘗試比較康有為和孫中山的大同思想中的異同,對於我們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於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作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受中國古代傳統思想影響頗深,他把經學的「三世說」和《禮記?禮運》中的「小康」和「大同」思想糅合在一起,並提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為「據亂世」,「昇平世」和「太平世」三階段說,而他的「太平世」就是「大同社會」。在他的「大同社會」中不但保留了傳統儒學家所構建的大同社會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同時還具有極高的社會生產力。
孫中山既受到了傳統儒學思想的影響,還結合現代西學中的一些理論,創立和發展了三民主義學說。他的一些設想零散的分佈在他對民生主義的表述中。如孫中山所說:
「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本文嘗試就康有為、孫中山的大同思想做以下三個方面的比較:
(1)都提出要建立以「天下為公」為目標的社會但社會建設思路有所差異
土地和其他一切社會生產資料都歸國有是康有為對大同社會的構想。康有為認為,實行徹底的公有制是未來大同社會的基本要素,而現實社會中的貧富分化、兩極對立以及無**狀態的生產的根本緣由是私有制。因此康有為所構建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是: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產而後可;凡農工商之業,必歸之公。舉天下之田皆為公有,人無得私有而私買賣之。」 「大同世之工業,使天下之工必盡歸於公。
」 康有為的這些論述都完全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因此,在大同社會的設計的全面性和具體化方面,康有為是遠勝孫中山的。
孫中山也推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他認為解決現有社會問題的辦法是土地公有和大資本公有,對於土地問題,他認為:「土地本為天造,非人工所造……」在資本問題上,他提出「凡鐵路、電車、電燈、瓦斯、自來水、運河、森林各業,君應收歸國有」 。但是他們的不同在於,他所主張的經濟模型是多種所有制共存,因此是最接近馬克思主義的一種空想社會主義理想。
(2)都主張構建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具體構建途徑有所不同
康有為主張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同書》中對未來社會描寫的很全
面、很理想,但根本上來說仍屬於空想社會主義,同時其在大同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去九界」以實現大同的方案,主張通過一種和平改良的階級妥協、階級合作的方式來達到理想境界,從根本上反對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 。康有為構想的大同社會以「去家界為天民」,徹底的實現公有制。
孫中山也曾主張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社會保障模式,孫中山主張通過國有化後完成社會保障體系,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社會主義。「凡社會之人,無論貧賤,皆可入公共學校......卒業以後,分送各處服務,已盡其能。
」「設公共養老院,收養老人,供給豐美,俾之愉快,而終其天年」 。但是,孫中山的大同理想並沒有觸動封建**主義的根基。同時,資產階級本身就是私有制的代表,「大同世界」則是要廢除私有制,這也就意味著由資產階級所領導的向著「大同世界」前進的革命運動只能是一種「烏托邦」。
(3)都主張在未來的社會中全人類處於平等地位但是理想與現實結合程度有所不同
康有為所設想的大同社會是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矛盾,人人都具有極高的道德情操。「無家而祿厚,性美而教深,必無侵盜之心,自無侵盜之事。」 在大同世界中人們的衣著「裙屐蹁躚,五采雜沓,詭異行制,各處新器,以異為尚」,吃的是「飲食日精,漸取精華,而棄糟粕,當有新制,令食品皆作精汁,如藥水焉」,對社會的描述則是「商店遍陳小模型,浩大如一市.....
欲購其貨,電告於管倉庫者,隨照送其家。」 大同社會裡的人們生產和生活均被描述的極其幸福、極其先進、極其豪華。但是康有為不但沒有把「大同世界」作為自己首要的政治目標,同時極力反對在剝削制度下實現「大同世界」的革命活動。
他追求的本質不過是怕激起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引起不可思議的革命後果,「陷天下於洪水猛獸」,因此,康有為的「大同世界」只是一種對未來社會的美好願望,對他自身所進行的「維新運動」沒有起到任何積極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孫中山所設想的大同社會不僅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還受到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主張的影響。但同時孫中山所倡導的大同社會是以「平等」為核心構建的。「社會主義為人類謀幸福,普遍普及,地盡五洲,時歷萬世,整整芸芸,莫不被其澤惠」 ,孫中山對於未來社會的理解是「人人平等自由,世界幸福」 孫中山將破除人類之不平等視為一切革命的宗旨:
「夫世界古今何為而有革命?乃所以破除人類之不平等也。孔子曰: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命之時義大矣哉!」 因此,孫中山提出廢除階級,人人平等,生產資料私有制等等都是合乎情理的,因此,孫中山所構建的「大同世界」是結合了現實的基礎和整個世界發展的趨勢,提出的政治理想。
二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新局面的重大戰略任務。在這一社會建設目標中,一部分源於對康有為和孫中山的大同思想大同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因此,研究他們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梳理這一探索的邏輯發展程序,對於我們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借鑑和傳承大同思想的特徵所體現的人本色彩。大同思想中的人本色彩著重表現為注重對人的關懷。因此聯絡到當前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機制。
構建和諧社會,不但只是一個「制度工程」,而且更是一個「感情工程」。在情感上尊重、理解、體諒人民群眾,在行動上為人民群眾謀利、謀福,要讓老百姓得到真正的福利,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需借鑑和傳承大同思想的特徵所體現的科學、全面、協調。傳統儒學中的大同思想所構造的社會系按照「無偏無私、無親無疏」的公平、公正原則建立的協調有序大道之行的社會。古人尚且有這樣的認識,那麼我國現在切實落實依和諧國的基本方略,協調全面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國家,是人類社會追求文明進步的標誌。歷史經驗表明:法令行則國興,法令弛則國衰。
在我國切實落實依和諧國的基本方略,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前進的步伐,關係到中華民族能否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2樓:愛企鵝舞
康有為的是想搞君主立憲,孫中山是明主
3樓:匿名使用者
康有為的是想搞君主立憲,孫大炮是為了啥就不多少!反正我是不很認同孫大炮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康有為保皇派,推行君主立憲制。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共和
5樓:忍者
前者是保皇黨,很落後
康有為的大同思想和戊戌變法
6樓:匿名使用者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其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1.變法失敗的原因
1) 守舊派勢力強大,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維新派手中,而緊握在以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幾位掌實權的顯赫人物恭親王、慶親王,剛毅幾乎無例外地守舊。維新派只少數幾個人,而且在朝中沒有實權,康有為只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行走(外交祕書),他的7次上書大多被壓下了;康有為組織學會也受到壓制,遭到封閉解散的命運。
辦報受到遏制,《強學報》出了3期就被停刊。
西太后對變法的態度是八個字:容忍:她想把變法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同意廢八股、改策論、發展商業、開辦工廠、用新式**武裝軍隊等;控制:
西太后對維新派採取兩個措施,一是將翁同龢開缺,去掉光緒身邊的參謀;二是讓榮祿到天津擔任直隸總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圍的軍權;觀察:看看光緒要幹什麼。動手:
只要變法觸及到清廷王公貴族利益,她就動手鎮壓。
2) 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在理論指導上的侷限性。康有兩部書:《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
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社會阻力。
3) 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的策略錯誤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開國會、設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職權被剝奪,又沒有安排措施,他們當然堅決反對。精減機構撤銷六個部,罷免「六堂官」也操之過急。
2. 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1) 推動了清**的自我改革,2023年八國聯軍入侵,西太后帶著光緒逃到西安,這給慈禧以慘痛教訓。簽定「辛丑和約」後,西太后下令實行新政;編練新軍;廢科舉建學堂;獎勵民間辦工廠;法制改革及準備立憲;派5名大臣到歐洲考察;成立諮政院、諮議局等。有些改策超出了維新變法的內容。
2) 激起了民眾對滿清**的憤恨,為以後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戊戌政變失敗後,支援孫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一些對清**抱幻想的人轉向支援孫中山。
3) 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運動。
(1) 變的理論更深入人心。守舊派說「天不變道亦不變」、「老祖宗之法」不能變,受到了維新派據實的批駁,並認為變是古今之理,中國還應該大變、全變。
(2) 守舊派說「君權天授,不可動」。維新派送說:「君權民授,既可公舉,也可公廢」,君與民只是人的分工不同,對君主**提出了挑戰。
(3) 改變了人們對西學的態度,不止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諸方面向西方學習。
(4) 是近代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端,而五四運動是這種開端的進一步發展。如辦報刊、辦學堂等,經過維新變法,大大發展起來了。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在戊戌變法時就開始了,出現了上百種白話文報刊,進而掀起了一個白話文運動。
(5) 道德革命,維新派主張社會在轉型,百姓的道德觀念應該轉變,社會中應提倡新國民道德。
(6) 歷史學的革命,舊的歷史是帝王的家譜,是史料的堆砌,梁啟超認為歷史應指出歷史的發展趨勢和規律,並提出了歷史學的學術革命問題。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一個完整的改革運動,雖然被西太后扼殺了,但也為13年之後爆發的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打下了思想基礎,正如孫中山先生所指出的那樣「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原名叫什麼
洪秀全 1814 1864 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的領袖。康有為,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 1858年3月19日 1927年3月31日 中國政治家 思想家 教育家,廣東佛山市的南海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孫中山 一八六六 一九二五 原名文,字載之 乃自取 文以載道 之義 譜名德明,幼名帝象 ...
比較康有為 梁啟超與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政治體制變革主張上的主要
簡單的說康梁維新 主張君主立憲制,希望通過維新改良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專,不提倡使用屬 暴力 而孫中山主張三民主義,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主張暴力革命 辛亥革命 建立的是資產階級 制與內閣制相混搭的民主共和制度 參考中華 臨時約法 詳細點 康有為主要是借儒家的外衣宣傳維新思想,梁啟超還提出救亡圖存,設議...
對康有為的好與壞的評價,對康有為的好與壞的評價100字
康有為的人物評價 康有為是參與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界對他在近代歷史發展程序中所起的作用評價較低。這是因為有兩種說法一直為多數研究者所接受,一曰 康氏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國主義的圈套 成為其 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 與洋務派主張的 以夷制夷 並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