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螞蟻爬爬賽
「九鼎」的意思並不是說它的重量很重,而是因為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等等。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誌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2樓:桓王
我國古代的青銅工藝非常發達,青銅製作的器皿成了後世人珍視的國寶級文物。鼎就是其中之一。
據說,鼎在原始社會是炊具,或是盛食物的器皿,多用陶土製成。後來,商周時代冶金技術發展起來,鼎就用青銅澆鑄了。這時的鼎成為貴族權力的象徵和等級的標誌,平民百姓已無權使用了。
現如今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裡的司母戊方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距今3000多年,這鼎高1.33米,重875公斤,是商王文丁祭禮他的母親制的。
本文所述的九鼎,是九隻大鼎,比司母戊方鼎製成年代更早,鑄造更精美,相傳,這九鼎是大禹的兒子啟鑄造的。
據《春秋左氏傳)說,夏朝韌年,夏王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王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
為了使一鼎象徵一州,各鼎所刻圖形能反映該州的山川名勝,他事先振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振工匠按圖仿刻於九鼎之上。這樣,人們一看九鼎,便知當地風俗,鬼怪,以避凶就吉。據說,這個事受到了天帝的讚美,夏朝也因此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後人常用「問鼎」表示覬覦政權,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這裡還有一個歷史典故。
傳說,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取勝,建立了周朝。當時,他把國土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許多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諸侯勢力興起,互相爭奪霸權,周天子已控制不住天下了。
楚國的楚莊王即位後,滅了庸國,打敗了宋國,還帶兵攻打陸渾的戎族。當他途經周的都城時,有名無實的周天子嚇壞了,派大夫王孫滿到城郊去慰勞楚軍。
當時已經稱霸的楚莊王咄咄逼人地問王孫滿:「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五代相傳,為傳世之寶,現在陳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狀怎樣?大小與輕重如何?你講給我聽一聽。」
王孫滿聽出了弦外之音,不卑不亢地答道:「夏,商、週三代是靠德來維持的,**是靠鼎呢?以前大禹統治天下的時候九個州都送來了州產的青銅,鑄了九鼎。
夏禁無道,鼎為商所有;商封暴虐,鼎又傳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雖小也重,若沒有道德,鼎雖大也是很輕的。從成王把鼎定在郊耶算起,已經傳了三十代,七百年,現在周天子的地位雖然衰弱了,但還不到被人取代的時候,鼎的輕重,你還是不要打聽了吧」
聽了王孫滿義正辭嚴的一席話,楚莊王打消了非份之想。他也自知沒有取代周室的實力,只好僵旗息鼓,告辭而去
鼎是如此重要,政治內涵如此深刻,九鼎不但是無價之寶,更是鎮國之寶了。
但是,周代以後,九鼎竟下落不明。
歷代史籍關於九鼎的下落,材料很多,但不是自相矛盾,就是沒有可靠的依據。猜測雖多,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說法:
說九鼎失於東周滅亡之前。
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亡社,鼎乃淪沒,伏而不見,』也就是說,九鼎早在東周末年就已遺失了
班固在《漢書》中補充司馬遷的說話,說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沒在彭城泅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出巡,經過彭城,曾驅使幾千人到泅水中打撈,結果一無所獲
西漢有一個叫辛垣平的說:周鼎沒於泅水,現黃河改道,連通了灑水。臣望見東北汾陰有金光寶氣,可能是周鼎重新出現。
漢文帝聽信了,在汾陰建了一座廟,恭請寶鼎降臨。可是直到他去世,也沒有見到寶鼎的影子
清代學者王先謙則說:周王室為了防止大國凱藏,加上財政困難,人不敷出.於是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謊稱九鼎不知去向,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間鼎。這種說法也不能令人信服。
九鼎鑄於夏初,器形不會太大,東周帝王能為了少量的銅而毀鼎鑄錢麼?難道他甘心自墮天命?九鼎是周的鎮國之寶,天命之所在,它只能與社授共存亡,豈有自行銷燬之理?
上述種種說法.一致認為九鼎確實在東周滅亡之前就失去了,那麼,它被埋沒的地方可能在關東。
另一說,九鼎失於秦末。
司馬遷的《史記》中,在周、秦二〈本紀》中,又說秦昭王52年,周叔王死後,秦從洛邑掠九鼎人秦。這個說法與他的前一個說法自相矛盾,一說與秦有關,一說與秦無關,令人費解。倘若真失於秦末,則埋沒的地點有兩種可能,一是關中,二是泅水彭城,因為如果是項羽破城後將九鼎載歸彭城的話,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這麼重大的事,只能是猜測了。
不知九鼎何時能重見天日。
3樓:棋盤上的小棋子
據載,講九鼎《尚書.禹貢》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做貢「。由此而有」畫九州,鑄九鼎「之說。
《史記.周本紀》記」商紂暴虐,鼎遷於周「。有」武王命南宮适、史佚展九鼎寶玉「之說。
《左傳宣公三年》有」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之說。這就是史料說的,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洲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它象徵著國家,它象徵著王權。
所以戰國時期秦楚皆有興師到周求鼎之事,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朝的九鼎西遷於咸陽。那麼一個鼎有多麼重呢?有一種說法是,「據當時傳說,每一隻鼎,要九萬人才能搬動,所以周武王就用了九九八十一萬人,才把九鼎運回都城鎬京」。
試想一個銅鼎要九萬人才能搬動。用上八十一萬人,才能把九個銅鼎搬到周之都城鎬京。這在距今四千多年的夏代(因為九鼎是夏禹王時鑄的)當時哪來那麼多的銅材,哪來那麼大的鑄造裝置,哪來那麼大的起重裝置?
所以這種說法,應屬民間傳說的故事,是個噱頭。據考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司馬遷所著《史記.秦本紀》已為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
據載,公元前307年(周赧王八年、秦武王四年),秦武王力大好戲,與任鄙、烏獲、孟說三位大力士通三川,來到洛陽。見周室所藏傳國之寶九鼎,以雍鼎代表雍州,應屬秦國,思欲取走,乃與大力士孟說親試其輕重。當時孟說舉之離地半尺,力不能勝,急還於地。
秦武王舉時,鼎亦離地半尺,方欲轉步,不覺力盡失手,絕臏(砸斷自己腿脛骨)不治而死。
基於以上史實,可知九鼎重量,頂多不過五百斤左右,何須九萬人搬動。鑑於《論語.述而》有「子不語怪、力、亂、神」。
應以」以史為鑑「,還是以取常不取怪,取德不取力,語治不語亂,語人不語神的為好。
4樓:劉鐵先生
可能九鼎是大禹命巨人族造的,據說巨人比山高,每一個鼎應該有一座大山高。據說項羽身高二十多米,因為出土的項羽手指骨就有大人的腿粗,所以一個鼎有大山高
5樓:匿名使用者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九鼎由3件圓鼎、6件方鼎組成。這是自古以來的神聖之物,是國家權利的象徵。九鼎的得而復失、幾經沉浮,數千年來被傳得神乎其神。
公元前21世紀,方興未艾的夏王朝用各諸侯朝貢的銅鑄造了9只氣壯山河的大鼎,鼎上鑄九州山川名物。從此,九鼎就被視為國家政權的象徵,「鼎在國在,鼎失國亡」。
夏亡,九鼎為商朝所得。600年後,商紂王時,周武王聯合諸侯國伐商,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九鼎旋成為周的鎮國之寶。
春秋時,諸侯國勢力不斷強大,周朝統治日漸衰落。齊、晉、秦、楚、宋五霸先後稱雄,皆有意圖九鼎以代周室。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之戎,進軍周室邊界,觀兵周郊,以顯示武力。
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前去勞軍。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九鼎之大小、輕重。王孫滿知其心懷叵測,針鋒相對地回答說:
「一個國家的興亡在於有沒有仁德和天命,不在於有沒有九鼎和九鼎的大小輕重,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天命未改,九鼎的大小輕重是不能隨便洩露的。」楚莊王又說:九鼎沒有什麼稀奇的,有足夠的銅,誰都可以鑄造,楚國在戰場上所繳獲的各種兵器就足夠鑄九個鼎了。
王孫滿則正告楚莊王:九鼎是神聖的鎮國之寶。夏桀暴虐,被商朝推翻,九鼎傳給商湯;商紂王荒淫,被周所滅,九鼎傳給周武王,現在必然還儲存在周室。
楚莊王自討沒趣,悻悻而回。據載,西周亡後,鼎先被秦所取,後為宋所獲。宋被吞併,鼎湮沒,從此未再出現。
還有一種說法,即九鼎被運往秦之咸陽時,被大風颳到了四川的鼎鼻山,沉入江中。後世最流行的「版本」是,公元前296年,秦昭王奪得九鼎,在運鼎回國經泗水時,一鼎突然躍入水中,當時打撈未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9年遣千餘人到泗水打撈周鼎。
關於泗水撈鼎一事,不但見於文獻史料,還成為漢代畫像石的題材,如山東嘉祥城南武宅山出土的泗水撈鼎畫像石,描繪了鼎被撈出水面時系鼎繩被鼎中忽然伸出的龍咬斷,鼎復落水前一瞬間的生動場面。這可能與《史記》「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一語中將龍與鼎附會在一起的用意相同。
夏代是否鑄過九鼎?如果鑄過,其大小、形制、湮沒原因和時間究竟怎樣?如果真有九鼎流傳了成千上百年,至秦失落1只而剩8只的話,這8鼎又到了**?
按常理推斷,8鼎如果曾被秦國得到,秦亡,則歸於漢,但據史書載,秦王子嬰降劉邦時,只交出了象徵皇權的皇帝璽印,對鼎隻字未提。是鼎被秦所毀,還是秦從來未得鼎?從這些疑問入手,近代《古史辯》派學者認為夏禹沒有鑄過九鼎,關於九鼎的種種傳聞不過是神話傳說而已。
總結數十年的考古資料可以發現:相當於夏代的河南偃師二里頭和山西夏縣東下馮時期的人們所掌握的金屬冶煉技術只能鑄造爵、刀等小器物。到了商代中期時,才能鑄造大型器物如鼎,其時雖然也出現了成套或成組的鼎,但尚沒有九鼎實物出現。
直到西周時期,九鼎才成為定製,成了只有周天子才能擁用的禮器,這似可證明,九鼎並不是夏禹或夏後啟鑄造的聖物,而是周天子自用禮器神聖化的結果。然而很多記載九鼎的史書又是信史,且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夏代冶銅鑄造業,或並沒有完全體現夏的冶煉、鑄造水平。也許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發展,未來有一天,充滿傳奇、神祕色彩的夏鑄九鼎一事會真相大白的。
一言九鼎的九鼎分別是什麼名字一言九鼎的九鼎分別是什麼名字
九鼎 古代國家的寶器,象徵九州。根據 尚書 禹貢 的記載,九州分別是 冀州 徐州 兗州 青州 揚州 荊州 梁州 雍州和豫州。九鼎簡介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 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大禹九鼎在哪大禹九鼎現在放在什麼地方?
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 商 週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 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燬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鼎,是我國夏朝禹之子啟時鑄造的。它分別以九隻刻樓精美 古樸典雅 氣勢莊重的青銅大鼎,體現了王權的集中和至高無上,反映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昌盛。...
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呢?
大禹 一直是華夏兒女心中最崇拜的祖先之一,而關於他的記載,有這樣一件事,影響了中華幾千年。有記載稱大禹生前鑄造了九個大鼎,就是象徵著權利和榮耀的 大禹九鼎 幾千年來,為了得到這個寶物多少帝王將相絞盡腦汁,費勁心力,並留下了大量的傳奇故事,但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關於 大禹九鼎 的下落,卻成了難以破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