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一場泡影
1、佛與禪最大的區別為起源不同: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禪宗只是佛教多個宗派中的一個。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而禪宗是佛教發展途中的一個分支。
2、本義不同。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3、覺悟不同。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者,凡夫無一具足,聲聞、緣覺二乘僅具自覺,菩薩具自覺、覺他,由此更顯示佛之尊貴。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廣大的神仙,佛者覺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將宇宙萬物三界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佛和漢語中的「聖人」相近,但「聖」無法表達出覺悟和修行,所以當時的譯經者用了「佛」這個詞彙。
禪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
一、佛基本字義
fóㄈㄛˊ
1、梵語「佛陀」,是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亦是佛教徒對修行圓滿的人的稱呼:~爺。~像。借花獻~。
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經。~龕。~事(佛教徒誦經、祈禱及供奉佛像等活動)。
二、禪基本字義
禪(shàn )
1、帝王的祭地之禮:封~。形聲。從示,單聲。從「示」的字多與鬼神祭祀有關。本義:古代帝王祭地禮。
禪(chán)
1、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 [buddhist]。如:禪門(佛教禪宗的教門);禪床(和尚用來打坐和睡覺的床)
2、指禪房 [a monastic room]。如:禪室(禪房);禪閣(禪房)
擴充套件資料:
一、中國佛學派別
佛學自漢朝傳入中國,即有許多不同之派別,不一致之說法,為了消弭衝突、避免矛盾,中國佛學家即以判教方式,將各種說法融合消化。中國之派別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說,若依大乘舊傳八宗之說而言,其中禪、淨、律、密屬於行持,三論、天台、華嚴、唯識則以義學見長。此四宗學說略述如下:
1、三論宗
三論原屬印度大乘佛學之中觀一系,北齊(550~577)末年,由遼東僧朗傳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基本典籍為:
(1)中論,駁斥婆羅門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諸宗派之錯誤見解,而皈依中道教義。
(2)十二門論,矯正大乘佛教徒自身之錯誤見解。
(3)百論,駁斥婆羅門教之外道思想。其學說主要有三方面:
①破邪顯正。即總破一切有所得、有所見:破斥外道對於「實我」之邪見、遮遣毗曇宗「實有」之執見、駁斥成實宗「偏空」之情見、摧破大乘之一切有所得、有所見。
如是內外盡破,大小遍斥,而以「都無所得」為旨歸。
②真諦和俗諦之差別,即以俗諦之故,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以真諦之故,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故依此二諦之說,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顯無得之正觀。
③八不中道,即揭示諸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之理,來破除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四雙八計」之偏頗,而說明宇宙萬事萬物皆無固定不變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來遣除一切偏執情見;以「無所得」為本旨,認為一切諸法本來無相,本自寂滅;故所謂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為假名,惟以「覺」為本體,染淨諸法本來寂滅,而以「無得正觀」為至極妙道。
2、天台宗
陳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師入天台山而初創此宗。追溯傳承,上承龍樹,經過北齊慧文禪師之閱讀中論、大智度論,得一心三觀之妙旨後,傳南嶽慧思禪師因悟證法華三昧,著述大乘止觀,再授智顗大師而修得法華三昧前方便,盛弘教觀,並依法華經融攝性空論義,而大成天台宗學。
此宗之教義說一心具十法界,靜觀此心,可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之道理。其綱義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觀、一心三觀、三諦圓融之哲理。
指出諸法之相互融攝,整個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現象(物或心)所表現之原理是圓融三諦(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即是實相,即是如如;主張一切法平等,此乃天台止觀之中心思想。
要之,天台一宗以法華經為典據,直顯諸法實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圓融三諦彰顯諸法之當體;自「事」方面言之,則揭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想(性德本具);而所謂理事之互相融即,即是諸法之實相、法界之本然(法爾自然)。
3、華嚴宗
又稱賢首宗、法界宗,依華嚴經而得名。杜順(557~640)為華嚴宗之開祖。此宗創始之前,中國已有地論宗,地論宗奠基於世親之「十地經論」,華嚴宗一方面吸收地論宗之教義,而進入中國佛教之繁盛期;
另一方面則統一當時各宗派新舊異說,立足於唯識緣起之理論基礎。而在構成判教、觀行理論方面,表面上雖批評天台、唯識之學說,實際又擷取兩家之說。
然大抵而言,華嚴宗依照華嚴經建立宗義,其無礙緣起之義理,乃從『般若』思想來,根據「般若」之「法性本空」,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由於「性空」而形成平等,乃至等同一體,而得入於一與多「相即相入」之無盡無礙概念,此即所謂「法界之普遍緣起」。
此宗重要教義另有:因門六義、六相、十玄門等,以顯示其圓融無礙之法界緣起思想。
4、唯識宗
此宗遠尊印度彌勒菩薩為宗主,彌勒出世說瑜伽師地論,無著稟承教法而著莊嚴論、攝大乘論。世親繼而著唯識二十論、三十論頌等。
玄奘於唐貞觀年間,至印度求法,從戒賢、智光諸論師習受瑜伽、唯識等論。歸國後其**窺基依玄奘大師口述,撰成唯識論述記,發暢奧義,又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以釋之,而蔚成唯識宗學。
此宗之名相繁眾,義理深邃,側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一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六無為法)、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五種性(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無性有情)。
以「阿賴耶識」為基礎,闡「萬法唯識、識外無物」之理。其根源是在於阿賴耶識有含藏種子。
種子又稱「習氣」,分為名言種子與業種子二種。在實證上以識為中心,轉變有漏之心識,而成為無漏之實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最後將能觀之識亦歸諸於空,證入「能所一體」之世界。
二、「禪」的源起
「禪」是從梵文的「禪那」這個詞音翻譯過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禪」實際上是一個外來語,它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於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
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為基本三學,是每個佛教徒必須修持根本法門。我們這裡所說的「禪」是禪宗所傳的禪;與六度中的「禪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在印度,「禪定」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一種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祖師和各個宗派,無不以「禪定」或「禪觀」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與「禪」相聯的有禪觀、禪定、禪心、禪意、禪味、禪法、禪風、禪機等由禪引伸出來的禪語,真是豐富多彩,韻味無窮。
禪宗興起之後,它所提倡的「禪」與原來的「禪觀」或「禪定」雖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對於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說它,那麼不同的是什麼呢?
第一,禪宗的「禪」是一種認識。與其說它是六度中的「禪定度」,還不如說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禪宗在方法上重視學人與其師的直接對話,以啟發學人的智慧。
第三,禪宗的目的第一步是開悟,認為只有「悟後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禪宗的修行是將日常生活與人心的淨化緊密結合,認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出世的隨神做入世的事業。
2樓:孤倚危樓
1、本義不同。「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
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2、所包含的內容不同。佛中包含了禪,而禪學只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大意是放棄用已有的知識、邏輯來解決問題。
3、覺悟不同。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者,凡夫無一具足,聲聞、緣覺二乘僅具自覺,菩薩具自覺、覺他,由此更顯示佛之尊貴。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廣大的神仙,佛者覺也。
即得到了大智慧,將宇宙萬物三界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佛和漢語中的「聖人」相近,但「聖」無法表達出覺悟和修行,所以當時的譯經者用了「佛」這個詞彙。
禪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
禪,禪學,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大意是放棄用已有的知識、邏輯來解決問題。認為真正最為容易且最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於自我內心的感悟來解決問題。
其理論認為這種方法不受任何知識、任何邏輯、任何常理所束縛,是真正源自於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適合解決自我(你自己)的問題的。也就是說可以把禪理解為是一種最為簡單也是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佛這個詞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悟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覺悟的人,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印度話稱這種人叫「佛陀」。所以,按照小乘佛教的觀點來看,佛陀不是神,是一個真正得到究竟圓滿覺悟的人。
3樓:匿名使用者
1.禪宗是以禪作為主要修行方式的佛教法門。是佛教的一個分支。
據說,禪宗的創立,**於靈山法會上釋迦牟尼與迦葉尊者之間一種心靈的默契。所謂「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佛祖因此把「正法眼藏」(意為偉大佛法)交付與迦葉。
這種佛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至於區別,更應該稱之為重點,慧能開創的南宗禪,首先是更加註重人的本心,強調修行中人自身的力量,認為西方淨土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心性明淨,既是身在佛地。其次是強調「平常心是道」,只要內心善自修持,便可在凡常的生活中體會到佛的境界。對凡人內心、凡俗世界的重視,使得南宗禪成為一種極具親和力的「方便法門」。
2.其實佛教與禪宗不可分開而論。生命珍貴,愛眾生,悲憫眾生,然而要做到處有而常無,佛教講究人間一切皆苦,然而此苦也是虛有,不過是人的心在做苦。慈悲是立一切說的重點。
3.哲學歷來對立統一,唯物和唯心本無差別,絕對角度來看,可以說唯心即是唯物,用一句偈語解釋為什麼唯心就是唯物,--「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佛學便是一種高階的哲學,體現了唯物與唯心的統一。
唯物角度來講,一切物質,都是由固定元素構成,只是元素內部的排列組合不同而產生外在的差別。元素由更小的粒子組成,那粒子又由什麼組成呢?人們研究出分子,原子,難道不存在比原子更小的物質嗎?
所以說世間萬物深究到底,本是由相同的元素構成,而且任何物質都有自身的期限,是存在還是不存在,研究佛法的人不能偏執於任何一端。即是「色空,法空,空空。」色空是一切萬物虛有,虛有不是沒有,而是似有。
法空即是一切有為法乃至佛法盡皆為空。空空,便是將說萬物是空,這個說法本身亦空。
4.佛教認為,是有地獄的,人在地獄中受苦,苦在人以為這苦實際存在,而這心這苦亦空。心中有地獄,便有,心中無地獄,便無。
藥王菩薩與藥師佛藥王菩薩與藥師佛的區別?
你感覺那尊有緣分,就請那尊,算卦的也許都沒搞懂這兩尊佛呢,藥師 佛願力更大,我本人希望你請藥師佛,但我也喜歡藥王菩薩,不過在佛店很難找到,一般的都是藥王爺,藥王菩薩卻沒有,隨自己心意,別迷惑。如果想請藥王菩薩,勸你上 收,那裡有 可以供養藥王菩薩 如找不到法像可去寺院請教師傅 有時寺院的出家人可能在...
佛像中坐佛與站佛有什麼區別翡翠佛像中站佛與坐佛有什麼區別?
一 佛的體態種類不一樣 站佛有託缽相 託缽相就是手上拿一個缽 悲憫相 雙手在胸前交叉 光明相 舉起右手,手心朝外 等,坐佛有禪定相 單盤坐姿,右手疊在左手上,雙手放在雙腳的 處 伏魔相 單盤坐姿,左手放在雙腳 右手放在右腳的膝蓋上,手朝下 等。二 佛表示的含義不一樣 坐佛,既是坐,就偏向於坐禪,悟定...
日本禪道的和中國禪道的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希望有研究有經驗的人回答
一個文化到了一個民族都會沾染上那個民族的特性。日本禪道 當年他們走海路來大唐取 專經,還守著某些屬戒律是想餓死海上不成?聽說,日本禪道善修善辯。發展到現代,魔鬼訓練什麼的也是從中來。中國禪,帶有儒學氣息。翻譯典籍的多為儒生士子。儒宗的寬厚仁愛加上修佛菩薩的慈悲智慧,也別有一番氣象。但苦修參禪也是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