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說讀後感

2021-03-07 12:43:17 字數 4924 閱讀 4046

1樓:匿名使用者

讀《說「問」》有感

還記得文中曾提到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問號時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看完文章後,我又思考過這句話許多遍,又想起了牛頓的一個故事。

這使我想起牛頓這位一代傑出的學者、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為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出版了《光學》一書,確定了冷卻定律,創制了反射望遠鏡,還是微積分學的創始人……功績顯赫,光彩照人,可當聽到朋友們稱他為「偉人」時,卻說:「不要那麼說,我不知道世人會怎麼看我。不過我自己只覺得好像一個孩子在海邊玩耍的時候,偶爾拾到幾隻光亮的貝殼。

但對於真正的知識大海,我還是沒有發現呢。」有這樣謙遜好學,永不滿足的精神,牛頓的成功是必然的!

現在有許多人愛面子,不願思考問題,一些人不願動腦思考、發現生活問題,但發現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你想啊,如果牛頓不發現蘋果只往下掉,不在飛空中這個看似無聊之極的問題,又怎能發現現在路人皆知的「萬有引力」呢?還有些人,有了問題,並不提出,使得自己的知識量不能增加,知識面仍十分狹窄。

這樣對待問題,是不可能會有所提高的。

勤問是個好習慣,孔子曾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人就是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問到老,才能不被社會淘汰,何況是我們這些年輕人呢?

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在離他逝世兩個星期前的一天裡,當他得知外孫女婿來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講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識。老伴勸他:「你連坐都支援不住,還問這些幹什麼?

」竺老聽了老伴的話兒,一邊咳嗽一邊說:「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誰能想到,一個蜚聲中外的大科學家,竟還在84歲的高齡,在生命處於垂危之際,先後五次向晚輩求教「補課」,孜孜不倦。

這種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正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也是人生道路上走向光輝頂點的基本要素。

另外,文中提到過兩句話,第一句是「只有勤于思考,善於提問,潛心研究,才能有所進步。」另一句是「思考是提出問題的前提條件,研究則是提出問題後的必要行動,這兩點缺一不可。」這兩句話十分值得大家反思,如果一個人提出問題後,不去研究,那提出問題也是徒勞的,沒有結果的。

人在得到問題的答案後應積極的試驗,追求創新。在問過問題後沒有答案,就應該專注地潛心研究這個問題。為什麼呢?

再想想牛頓的萬有引力吧,如果他提出問題後,不潛心研究,在得不到答案的情況下放棄或不把這些問題放在心上,也是不可能成功地發現「萬有引力」。

中國有句古話:"學海無涯"。面對大千的世界,知識的寶山,惟有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才能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不掉隊,為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一定要明白,別人總有比自己優秀的地方,我們應該「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別人只是在某一方面在你之下,談不上什麼不恥下問。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無不是因為有了這種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才達到人生的光輝頂點的。如果每個人都有「打破時鍋璺到底」的精神,世上將會多多少個像牛頓那樣的科學家呀!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樓:董檉

劉開在《問說》中說:「理無專在,學無止境」,在我們的一生中只要生命不停止,就要不停地學習和進取。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問說 讀後感

3樓:匿名使用者

★怎樣寫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

,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

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 聯絡實際生活,把書裡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

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 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首先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絡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

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

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給你兩篇範文參考一下:

1、《老人與海》讀後感

失敗,在許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來,就能擊潰人的鬥志,讓人徹底崩潰,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敗戰勝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腳下,那麼,成功必定屬於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位打不到的硬漢子。

《老人與海》主要講了一位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翁一次特別的打魚經歷。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打到一條魚後,他終於發現了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老人費盡心力,把大馬林魚扎死。

然而,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驗。一群嗅著血腥味而來的大鯊魚撲了過來。最後鯊魚們吃光了大馬林魚,老人憑著頑強的意志勝利返航,儘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禿禿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敗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擁有一顆堅強、不屈服的心來面對失敗,成功就一定會向我們走來。

2、《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笛福寫的《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獲益匪淺。

在一次航行中,魯濱遜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

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離開了孤島。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讀完之後,我不禁反省自己:

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

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

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我覺得我要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頑強地堅持下去,憑自己的雙手創造新天地。

4樓:匿名使用者

語句賞析:

1."其實,它的"舉措"簡直像礦工或是鐵路工程師一樣。礦工用支柱支援隧道,鐵路工程師利用磚牆使地道堅固。

"這個句子比喻用得很貼切. 它會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身體騰起在空中,只有一點固著在舊皮上,翻轉身體,使頭向下,花紋滿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這個竭力開竅得很貼切.

2.蟬與我"比鄰相守",到現在已有十五年了,每個夏天差不多有兩個月之久,"它們總不離我的視線,而歌聲也不離我的耳畔"。表達出作者對蟬的喜愛之情.

閱讀體會:

法布林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的《昆蟲記》也讓我在讀時彷彿自己就是一隻在旁觀的昆蟲。每一隻昆蟲都有人一樣的情感。如:

「已經慌了神的蝗蟲,完全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一招忘到腦後去了。」

在讀《昆蟲記》時,我甚至能想象昆蟲在活動的畫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祕的大自然。蟬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務,蜘蛛再捕獲食物……神祕的自然中也有這麼有趣的事物,我對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細的一面。

法布林再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一定遇到很大的困難,但是再大的困難也沒有擋住他探索的道路,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

《昆蟲記》不僅僅浸溢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林精神。在《昆蟲記》的引導下,我要繼續探索神奇的昆蟲世界。

隨便一本書的讀後感,10篇,每篇200300字,急急急急急!!!!!謝謝各位大大!

5樓:袁斯朗

《讀者文摘》讀後感300字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在這一個學期裡讀了兩本必讀書目了。在第兩本書目中,雖然兩本都非常精彩,但相對來說我覺得第二本書目也就是《讀者文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一本書分為五個大類分別是:誰是你的守護天使、我永遠都會在你的身邊、母愛是一條溫暖的河、愛心永遠不會老、美好的回憶。其中在第一大類的是誰給我的耳朵中,令我淚流滿面,每當想起這一篇文章,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淚。

這時我才知道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純淨的泉水,不存一點雜質。母親為了兒子,不理自己的容貌,去捐耳朵給自己的耳朵給自己的兒子。這樣一個舉動世界上不是很多人會做到的。

就是這一點令我很感動。

如果看了我這一篇讀後感後,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話,就可以買來看一看,它一定會令你流年忘返!!

《論語》讀後感300字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第十一)

子貢問說:「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說「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子貢說:「那麼師更好些?」孔子說:「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於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論語》裡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治長第五)

遇到事情應該怎麼處理呢?這裡「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

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後行則太優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後行,孔子說:再思之,可矣。}

說勤奮讀後感,說勤奮讀後感250字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你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都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記 勤奮 二字.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 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上了 說勤奮 這一課,讓我明白...

寫篇讀後感讀後感,寫一篇讀後感

光陰荏苒,歲月從指間靜靜流逝,面對過往的青春,絢麗的夢在心中沉澱,七彩的故事劃過心田,成長留下最清楚的印記。回眸年華的遠徉與青春季節的輪迴,幾多思考,幾多感悟,在心間旖旎成一處風景,在歲月的河流中,我慢慢欣賞。今天,在這裡我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思考,我的感悟,更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收穫!用感恩的心...

寫篇讀後感,寫篇讀後感

讀 只有一個地球 有感 讀了 只有一個地球 之後,我掩卷沉思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今的地球,由於人類的肆意破壞,她美麗的外表早已千瘡百孔。她那豐富的資源也日近枯竭了。一個美麗的地球,在無知的人類手裡,已日趨接近滅亡了。我們的母親河 黃河,其奔騰不息的氣勢曾征服了中華每一個炎黃子孫。而後,誰又曾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