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enjoy蘰踄繧鍴
國號,即國家的稱號,或一個朝代的名稱。
國家或朝代建立者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
《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國號很早就有了,《史記·五帝本記》:「自皇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在奴隸制封建制時代,國號就是王朝(朝代)之號,亦即政權之號。
綜合考察我國古代歷史,國號的由來大致有四種情況。
一、是根據發跡的地方定國號。無論是周代以前的由後人追記的國號,或是周秦以後由開創者所定的國號,都存在這種情況。如《史記·五帝本紀》的《集解》中說:
「號陶唐。」蓋固其相繼受封於限陶(今山東定陶縣陶丘)唐(今河北省唐縣境)而來。周的國號,也是來自其始祖活動過的周原。
國號曰周」。秦漢以下歷朝國號,很大部分也是這樣。如秦為漢王,活動在巴、蜀、漢中一帶而來;宋是因其建立人趙匡胤在後周時曾為宋州(今河南商丘)節度使而來。
二、是根據所封爵名定國號。這種國號直接來自建立人的爵名,而爵名又往往和某一地名相一致。隋的國號來自建立人楊堅稱帝前曾承襲父楊忠的隨國公之爵。
隨原為地名,在今湖北隨縣南。及楊堅稱帝,因隨字從是,訓走,徵兆國家政權不穩定,就改隨為隋。
三、是根據發跡地的特產定國號。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所建王朝名遼,遼意為鑌鐵,因耶律阿保機的發跡地產鐵,即用以為號,取其堅也,象徵國家政權如鐵一樣堅硬。
四、是根據讖語或文義定國號。南朝齊的國號就是來自讖語。《南齊書·崔祖思傳》:
「宋朝初議朝太祖(尚道成)為樑公,祖思啟太祖曰:'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之。從之」。
元朝的國號則系源於文義,它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由蒙改稱為元的。
齊國國號由來:
春秋初年,陳國發生內亂,公子完逃往齊國。齊桓公任命他為工正(官名,掌管百工和官營手工業),這是陳氏在齊國立足的開始。陳氏即田氏,古代「陳」「田」同音通用。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田氏得到齊國國君的寵信,與公室關係非常密切。春秋中葉以後,由於齊國奴隸和平民反對奴隸主、反對公室的鬥爭廣泛開展,舊制度的崩潰和公室的滅亡已成必然的趨勢。田氏適應形勢的發展,走向背離公室的道路,形成了以田氏為首的新興地主集團,同以國君為首的奴隸主貴族集團了長期的鬥爭。
田氏家族用減輕剝削的辦法,如把糧食借給民眾,用大斗借出,小鬥收進,以此爭取民眾,收攬人心,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武裝鬥爭,齊國十餘家大貴族——國氏、高氏、奕氏、鮑氏、弦氏、晏氏等,陸續為田氏並滅。到公元前476年,「齊國之政皆歸田常」,田氏完全控制了齊國的政權。
公元前391年,田和把齊國最後一個國君遷到海上,給他一城之地,田和佔有齊國。公元前387年,田和向魏侯及楚、衛使者「求為諸侯」,魏武侯代他向周安王和諸侯提出這一要求,周安王答應了。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認田氏為齊侯,沿用齊國號,變姜氏的齊國為田氏的齊國。
這即所謂「田氏代齊」。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1、夏: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 商: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
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5、漢: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魏: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7、蜀: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8、吳: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9、晉:
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0、隋: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1、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2、遼:
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遼」在契丹語中意「鐵」,是北方民族好戰剛強的體現。
13、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6、元: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
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8、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
後金為了向外擴充套件,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洲」,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2樓:李丹辰
齊國英文名稱:qi state
簡 稱:齊
首 都臨淄
主要城市:薄姑、莒城、即墨、臨淄
官方語言:上古漢語
貨 幣:齊刀幣
政治體制:君主制
國家領袖:姜太公、齊桓公、齊威王、齊宣王等人口數量:500餘萬
主要民族:華夏族(漢族古稱)
國 姓:姜姓呂氏、媯姓田氏
興旺年代:前11世紀—前280年
衰亡年代:前280年—前221
國號來歷:
齊國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先為姜姓,後為媯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出現於西周初年,當時周武王為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呂尚(姜太公)於齊。
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稱呂氏齊國,史稱呂齊。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遷逐齊康公,並於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故又稱田氏齊國,史稱田齊。
3樓:匿名使用者
4樓:匿名使用者
周武王分封諸侯,封姜太公為齊
齊國被誰滅掉的,齊國是怎麼滅亡的?
當時齊國元氣大傷,但是沒有滅國。從此之後失去了與秦對抗的資本了。五國攻齊 趙 韓 魏 燕 秦為了滅掉齊滑王的威風,由樂毅指揮攻下了齊國的70多座城池。只剩下莒縣和即墨沒有攻下,之後齊國大將田單橫空出世,先用反間計除掉了樂毅,然後用 火牛陣 橫掃齊魯大地,齊國復國,但是從此,齊國已經失去了與秦國爭霸的...
齊國的故事,關於齊國的人物和名人故事?
齊國是周朝的 諸侯國之一 先為 姜姓,後為 媯姓,首封之君是 姜太公。齊桓公是 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出現於西周初年,當時 周武王為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呂尚 姜太公 於營丘建立齊。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稱 呂氏齊國,史稱 呂齊。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 田和遷逐 齊康公,並於前386年放逐 齊康公...
齊國和楚國哪個牛,春秋時期齊國和楚國的關係??
這個問題可不向樓主想的那麼簡單喲。分時間,分段。西周時期,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受封爵位為公爵。楚國作為不甚發達的江南偏荒之地,據說也是周朝王氏的一支,但是爵位僅僅是子爵。公侯伯子男。若按照爵位階位高低,楚國的地位和齊國的地位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齊國強,楚國弱。東周初期,楚國勵精圖治,國力有了長足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