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空是什麼意思?

2021-03-08 12:32:55 字數 7038 閱讀 5751

1樓:柔情西瓜啊

一切萬有都是緣起,這就是佛教「空」之本義,「無」之真意。

空,是佛教對世界一切事物本質最簡要的描述,是釋迦世尊洞徹世界萬物緣起的結論。故《心經》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此。」

佛教所說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認為的「沒有」的意思,也與社會上常聽到的「人生到頭一場空」的「空」字意思有別,「一場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說的「空」,是對世間事物變化過程的描述,準確地講,是萬事萬物最終要變化、要毀壞的意思,是對緣起法最本質的體證。佛教認為世上任何一種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合而成,或其它事物變化而來,最後又變化為另外的事物。

擴充套件資料

大乘思想

1、【空】梵文 śūnya(形容詞),śūnyatā(名詞),音譯舜若或舜若多。佛教各時期、各派別對空的解釋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的一個普通概念。

部派佛教時期,這一概念成為當時爭論的重點之一。大乘佛教時期,尤其是般若經系統的大乘思想則進而以空為其理論基礎。

2、從所否定的物件來說,空可分「我空」、「法空」兩種。我空,即認為一切事情都是由各個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

3、法空,則認為一切事物都依賴於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但法空並非虛無,它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派闡明的觀點。

論證方式

1、從論證的方式來說,空可分「分析空」、「當體空」兩種。分析空即從統一之可分解為若干部分或因素上,從事物的生滅變化上,說明事物的不實在和不自在,這主要是小乘所採用的方法;當體空則認為一切事物無須分解,只要用空的理法去觀察,就可以明白它本身就是空的,這主要是大乘所採用的方法。

2、從是否終極真理來說,大乘又把空分成「但空」、「不但空」兩種。把空當作絕對的虛無,認識不到它實際是有的一種存在形式,即一種妙有,就是但空,也叫「惡取空」。

3、反之,如能認識到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還有不空的一面,認識到空不遣有,有不離空,空中攝有,有記憶體空,這就是不但空,也叫中道。

4、從上述幾種對空的基本解釋出發,佛教各派還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其中以《大品般若》、《大智度論》所說的十八空影響較大。(方廣錩)

5、空色:指視覺感知現象——無色與有色(晴空和彩虹,白色和彩色),即對事物認知的辯證統一觀念——空中攝有,有記憶體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中國的陰陽辯證學說相通。

2樓:末你要

1、空,在佛教的意思是"無",

2、修道到了連空也沒有處所之後,明白空也是假象,空也沒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就不能達到無的境界,再進一步做到無之又無,就無也不存在了,有空皆忘才可以徹底的無。

3、朱熹說佛教的「空」借用了老子的「無」,詮釋了佛教的「空」。所以:「疑得佛家初來中國,多是偷老子意去做經,如說空處是也」。具體來說,「如遠、肇法師之徒,只是談莊老。

3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的空,是指修行人離一切相的清淨自性。佛法是心法,修佛就是清淨心。如四大皆空,四大指法界組成最基本元素,地、火、水、風。

四大皆空,是讓修行人離一切世間諸法相,自性清淨。空的不是地、火、水、風的四大,空的是修行人的取著心。心不取著了,就清淨了。

這個清淨心就是如來本性。

4樓:心靈解放軍

佛教【空】,用來說明宇宙所有現象的有無,都是虛幻存在,有也不是真有,無也不是真無。

比如:現在有,過一陣子就消失了,現在沒有,過會兒就出現了。

再如:電視裡永珍世界,說它沒有吧,我們確實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物情形,說它有吧,可哪又不真實。

在覺悟聖人看來:現象無常,生滅不斷,沒有一法真實永恆;我們所處的三維立體世界,並不比電視裡二維平面世界更具真實性,只是比二維多了一維高度而已;我們眼見現實森羅永珍,最多也就是諸多微細碎片(諸緣)快速流動呈現出的象。

無、現象消失了,有、現象出現了,有與無都是虛妄象,佛教稱其為【空】。

空、只是告訴我們自然界有無現象存在的真實情形,還沒涉及到「有與無現象出現所依賴的本體」。【本體】一一那是佛陀證到的宇宙實相,是宇宙唯一的真實存在,佛陀稱它為【中道】,老子稱它為【道】,我們稱它為【真理】。空、是說明有無現象的實際狀況,還沒有解釋到真理。

5樓:息滅貪瞋痴

空不是什麼也沒有了!什麼也沒有了就叫空,三歲的小孩也懂,還用菩薩來修嗎?佛法裡講的空跟有是一不是二,這就很難理解了。

難在凡夫有分別執著,所以不能圓融之,如果能圓融就是甚深的般若智慧。空又叫真空,空而不空謂之真空;有又叫妙有,有而不有謂之妙有。是故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6樓:匿名使用者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7樓:匿名使用者

空不是什麼也沒有了!什麼也沒有了就叫空,三歲的小孩也懂,

8樓:匿名使用者

諦深大師開示:莫著空有

坐下**及聲聞善知識,所謂空者,乃修道用相說;所謂因果不空者,是修道有證說。

何者為用相,譬如:汝等行,路中用器物,車馬飛機具,是稱為用相。佛門修行人,當明是者意,所謂有證說,譬如:汝行路,路中有荊棘,或者遇有狼,是稱有證者。

佛於種種經,不說空為證,楞嚴佛囑說,性火真空者,性空又真火,為令悟佛性,非說一切空,亦非一切有。佛子文殊道,空生大覺中,如海一嘔發,為說空者忌。是故善知識,諸法為有相,因果為依據,一切法空說,因果為何物,實則善知識,世界依空立,空為世界本,一切世間物,虛妄造相耳,非空非有意,說一切法空,因果為不空,實乃凡夫說,不為有證說。

諸多罪孽人,以空稱學佛,其罪入地獄,難破難知曉。佛於金剛經,說能見佛者,諸相非相見,不說明空見。是故禪宗祖,慧能說壇經,只證羅漢果,於法不能知,乃至少分許。

善知識,清淨心者:非空、非有、非不空、非不有,等等,若以空有稱為佛法,落法相坑難有出期。希望入我門者,精進勇猛修證了意,莫著法相。

諦深2014,12,6於即墨應北京**智依代群中聲聞問。

(因群裡有聲聞請法問:我想請問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此是實指,還是方便說呢?**做慈悲開示)

南無無上尊師諦深大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更多 諦深大師開示 在須彌山佛國網https://****dishendashi.***/

佛教中,空是什麼意思?

9樓:醉消魂

佛教中的空就是空虛幻覺一切都是自己幻像出來的、無形無相。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

擴充套件資料

空與『有』相對。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 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之虛幻不實,或理體之空寂明淨。

自佛陀時代開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經系統之根本思想。

空可大別為人空與法空兩者。人空,意謂人類自己無其實體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則謂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產生,故亦無實體存在。

天台大師智顗與嘉祥大師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說之空,系觀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稱析空觀。相對於此,大乘佛教則針對小乘佛教之析空觀而另立體空觀,即觀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當體即是空之法。

10樓:匿名使用者

一切萬有都是緣起,這就是佛教「空」之本義,「無」之真意。

空,是佛教對世界一切事物本質最簡要的描述,是釋迦世尊洞徹世界萬物緣起的結論。故《心經》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此。」

佛教所說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認為的「沒有」的意思,也與社會上常聽到的「人生到頭一場空」的「空」字意思有別,「一場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說的「空」,是對世間事物變化過程的描述,準確地講,是萬事萬物最終要變化、要毀壞的意思,是對緣起法最本質的體證。佛教認為世上任何一種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合而成,或其它事物變化而來,最後又變化為另外的事物。

11樓:韶關東華禪寺

空」檢驗你是

【離道】還是【合道】

前兩堂課我講「覺念」。覺念後才是擇道(法),擇道後才是修道。這裡的「覺念」與「見道」是吻合的。

一個修道人應該念念都能覺察到,而且知道是合道還是離道。有時處於道中,一不留神,念頭跑了,又未合道。

在什麼情況下才算合道呢?並不是只有一心念佛,才算合道。如果一心念佛就算合道,那麼一心切菜也算合道了。

因為都是一心一意在做一件事,唸咒、結印、參話頭,也是一心在做一件事。

事實上,真正的合道根本不用刻意生出一個念頭在念佛、持咒、結印、參話頭……。

有一句話說「當下是道,何來轉?有轉便是頭安頭」。你的心是散亂的,唸佛就散亂,做任何事情都散亂;你有一顆一心不亂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能一心不亂。

如果你不能時刻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給你一個法,你也修不進去。

如果你能時刻覺察到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就用不著修任何法了。因為你已經破了我執、法執,但還有一個空執未破。我執是主觀,法執是客觀,都是執著。

什麼叫空執呢?譬如一個對錢財看得很淡的人隨時都在佈施,但佈施後總喜歡別人把他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這說明他把錢財放下了,但還沒有把功名放下,也即我執沒有放下。

有的人做了好事,總希望有人知道。即便沒人知道,心裡也高興。這說明他還沒有完全達到空。

一個真正空了的人,無我、無法,乃至連空也不存在,即佛門裡講的「我空,法空,空也空」。

大家經常講:「無我,無法,一切都是空的。」天天講空,執著空。如果不從「空」中走出來,還是「有」。有什麼?有個「空」的境界存在。

一個證道的人做事很努力,求圓滿,但過後無痕。按道理講,如果對一件事要求很高,做完後內心應該還存著這件事,怎麼可能過後無痕呢?

但事實恰恰相反,只有對一件事全然地努力過,才可能全然地放下。力量完整地來,走的時候也是完整地走,故而能過後無痕。

比如學開車,在學的過程中,理論、方法很多,一旦掌握了開車技術,什麼方法、理論都不存在了。車一停,心就走掉了,不可能還停留在車上。

只有在一知半解的時候,內心深處才會留下痕跡。

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時,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超越。如果沒有一心一意地經營,沒有全身心投入地去經歷、嘗試,就一定會留戀它,回味它。

所以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們都要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去體驗。只有全身心投入了,才能得到全部。沒有全身心投入,是得不到全部的。

就像一個人想閉關,可是閉關後又想著外面的事情,這樣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地去用功,去感受。所以出關後,他就會留戀,會想再閉關。

在紅塵中沒有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事,去嘗試渴望的事物,一旦修行,對紅塵中的事情肯定還會留戀。所以說悟要真悟,修要實修。

今天就講到這裡。大家問一問自己:現在是處於見道、修道、證道的哪個層次?

只有進入證道位,智慧,也即實相般若才會開啟。在未進入證道位之前,儘管你的語言般若、文字般若已經開啟了,但還未突破無明。只有實相般若開啟了,才能徹底突破無明。

——摘自《萬行開示:你若知道這幾「道」就在道中》

空掉身心

與整體能量合二為一

當下便具有

無窮的智慧

無畏的膽識

無量的悲心

與無限的力量

·萬行法語

——摘自《萬行開示:身心空無的能量》

問:**,您的著作裡講「撥對密碼」就能入道,我也想找到密碼,怎麼找?

身心清淨就是密碼。身如何清淨?

吃素。心如何清淨?心裡不放事,有事就做事,做完就放下,沒事不要找事。

有些修行方法、打坐技巧,是在大家修不下去的情況下才給的,都是有為法,只能幫助你走一段路程。

當這段路程結束以後,這些方法就用不上了,唯一能用上的方法就是「身心清淨」。

在即將入道的時候,必須把有為法放下。有為法只能對治身心的煩惱,無法幫助我們入道。

所謂的法門,都是為了對治身心的煩惱。當身心的煩惱對治完了,都是通過「空無」的力量進入「道」裡面。

《心經》上已經講了「觀、行、照、度、空、無」,你還需要方法嗎?還用得上方法嗎?

無明突破的當下,即是智慧,即是道!

——摘自《萬行解惑:人天合一的密碼是什麼》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9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23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23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23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23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佛教空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 空 用來說明宇宙所有一切,都是虛幻存在,有也不是真有,無也不是真無。比如 現在有,過一陣子就消失了,現在沒有,過會兒就出現了。再如 電視裡永珍世界,說它沒有吧,我們確實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物情形,說它有吧,可哪又不真實。在覺悟聖人看來 現象無常,生滅不斷,沒有一法真實永恆 我們所處的三維立體世界,...

佛教中,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的空就是空虛幻覺一切都是自己幻像出來的 無形無相。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 今尼泊爾境內 王子喬達摩 悉達多所創 參考佛誕 擴充套件資料 空與 有 相對。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 空虛 空寂 空淨 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 實體 我 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之虛幻...

佛教中的空,佛教的「空」 是什麼意思?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第一 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 相空 性自性空 行空 無行空 一切法離言說空 第一義聖智大空 彼彼空。云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