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什麼

2021-03-10 07:26:53 字數 2454 閱讀 3019

1樓:匿名使用者

良知,是人的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就是孟子所說的「不慮而知」,王陽明所說的「不假外求」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03562,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聖靈充滿」的優良之知。王陽明所謂「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則」、「道」。他說:

「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來天則」,「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鑠」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義禮智」,等等。愚以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曰「知恥」。知恥,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知恥,在中國傳統美德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把恥列為維繫社會、國家存亡的支柱之一。

以後的長時期中,恥也都列為孝悌忠義廉恥八德之一。 知恥,是道德的自覺。有羞恥心,人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在做了有違道德的事時就於心不安,自覺不做會招人瞧不起的事。

知恥,才能有所不為,有所不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無恥,就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不可救藥。這就是俗話說的「人無廉恥,無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慚愧,知道內疚。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點、缺點和錯誤。西方古代格言說:

「做壞事的人最受做壞事的苦。」所謂愧則有悔,愧則有疚,悔疚則傷及神明,內心的安寧從此遭到破壞,整日處於恐懼之中,這懲罰並不算輕。知愧而懺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質利益都值得珍視。

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厚祿、錦衣玉食,也並非遙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個大字:問心無愧

2樓:卞洽母痴靈

良知就是你還能分清善和惡,沒有良知就意為著不分好壞,也就麻木了。

良知就是你懂得去把握那些事情該做那些事情不該做。

3樓:仰春勞婷

來這個問題

自很玄,難以用明確的概念去解答。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吧。王守仁的**有一次半夜裡捉到一個小偷,便對小偷講說「良知」的道理。

那小偷不以為然地笑著問:「請問,我的良知在**?」當是天氣很熱,王守仁的這個**請小偷脫去外衣,隨後又請他說掉內衣,小偷都照辦了。

接下去請小偷脫掉褲子時,小偷猶豫說:「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便對這個小偷說:

「這便是你的良知。」

當人面對落水兒童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救人,這說明,在內心裡,人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種非意識的人的本能反應就是人的良知。人要做的,就是遵照良知的命令去做。

遵照本心生活,也許我們可以在這個物慾橫流,以至於「人」也被「物化」的社會中,獲得快樂

4樓:井璞蔡巧香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不學而得的智慧,指天生本然良知;知交好友。見《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王陽明心學中的良知是什麼?

5樓:棋盤上的小棋子

這個問題已經被人討論了幾百年,這裡我介紹一種比較常見的解釋說法:

「良知」思想是王陽明心學體系的理論核心「,良知」說起源於《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

也;所不濾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裡「良知」是一種不經後天學習的先驗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規範.而在王陽明這裡,「良知」範疇已演變為融本體論、功夫論、道德論為一體的最高的哲學範疇.

「良知」是心之本體.王陽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說的基礎上把「良知」擴充為一種貫穿於萬事萬物的普遍原則.他說「良知者,心之本體」.

認為「良知」是心的本然狀態.王陽明的「良知」是倫理學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識的主體.「良知」是「與物無對」的本體,是造化天地萬物鬼神人類的精靈,人的一切認識和實踐的活動,都是為了復歸此本體.

他說:「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

」王陽明把「心」進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把排除了「私慾」和外物干擾的「本心」即從「一塊血肉」的人心昇華為「良知」「,良知」便是「心」的形上本體,它處在虛靈明覺和恆照的狀態.因此,作為超越具體「身心」特徵的「良知」,便是超越了具體「器」的「道」.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慾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

行將去,即無不是道.」

良知即是天道.

王守仁的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王守仁認為復,「致知」

制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bai知。這裡所說的「良知du」,既zhi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

dao。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如您的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或有其他問題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是什麼意思

無善無噁心之體,體 本也 根本 本來。心之體 心的根本,心的本來。句釋 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有善有惡意之動。意 內心的思想 內心的想法。意之動 思想在活動,想法在活動 句釋 有善有惡是你的思想在活動了。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 良好的知道。句釋 知道善知道惡是一種良好的知道。你說知善知惡有什麼用,就...

致良知,行知合一是什麼意思,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用行動去踐行自己所知道的理論,可以得到良好的品行。致是無上,良知是善。知上善必行之。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是什麼意思?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是對 心即理 心外無物 和 知行合一 等的邏輯發展和融合 四句教 是對致良知說所及的本體工夫論的表述 天泉證道 和 嚴灘問答 圍繞 四句教 而,因此,致良知說是...

怎樣培養提升行政人員的行政良知,論述行政良心的作用

藏汙納垢非一來日而就,究源其緣由,的變質腐化是長年累月的行政良知失效和行 政德性的偏差而導致的行政良能缺失和行政良心迷失的體現。應該如何形成深刻的道德責任意識和對自我的行政行為進行自我道德評價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需要一種怎麼樣的行政良心 使這種具有高度自覺性的行政道德意識成為 為人民服務 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