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吳田田
石鼓文,又稱「獵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為代表,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過渡的一種字型。
小篆的秦代石刻
2樓:long雲龍
從中國書法發展的角度看,秦代是以小篆光耀史冊的。所
謂小篆當以秦刻石為代表。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鞏固統治,加強影響,他帶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視各地,刻石記功,以頌揚他廢分封、立郡縣、統一中國的歷史功績,從而留下了珍貴的秦代刻石,相傳為丞相李斯所書。秦始皇東巡刻石多已殘毀佚亡,今所存者僅《泰山刻石》、《琅玡刻石》,雖已殘毀,但秦篆面目尚存,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均為後人翻刻,僅存字形格局,而神意俱失。
《泰山刻石》也稱《封泰山碑》,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刻石。
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頌辭144字,二世詔78字,共計222字。李斯手書。
碑石四面環刻,書體為小篆。今存10字,字形結構長形整齊一致,運筆流暢飛動,轉折處柔和圓勻,風格優美,生動有力。
《琅玡臺刻石》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秦始皇下泰山南登琅玡山所刻,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四周環刻,剝蝕嚴重,僅存兩面13行86字。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在《平碑記》評價道:
嬴秦之跡,唯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 以上諸碑皆為丞相李斯書寫的小篆,充滿雄強渾厚之氣。筆畫停勻,提筆疾過,圓渾而遒健,筆法若玉箸,所以後人又稱其為 玉箸篆.
它結體平穩,上密下疏,沉著舒展。這類風格的篆書非常適合於莊重嚴肅的場合。
秦刻石上的小篆比《石鼓文》、《秦公簋》上的籀文簡化,並且結束了戰國時六國文字混亂的現象,統一了全國的書體。
除刻石之外,秦代小篆還銘刻在秦虎符上。如《陽陵虎符》,銘文是極精美的小篆,筆道圓勻,筆力雄健,對稱均衡,結法謹密,更兼字畫錯金為之,燦燦金光,眩人眼目。《新郪虎符》也是筆道圓融,結體嚴密,字型風格屬於秦系文字,精美異常。
秦朝時的泰山石刻,刻的是什麼內容
3樓:有錢哥哥
刻石原文222字, 僅存十字「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泐。
秦泰山刻石位於岱廟東御座內,刻石原在岱頂玉女池旁,後迭移至此,是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銘文為秦始皇功德銘和二世詔書,由丞相李斯篆書,秦泰山刻石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稀世珍寶。
此刻石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共144字;後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廣狹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兩刻辭均為李斯所書。
4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封禪
上面記載「立石頌秦始皇帝德 ,明其得封也」
刻的都是對始皇的謳功訟德之言。
秦泰山刻石立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此刻石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共144字;後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廣狹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
兩刻辭均為李斯所書。現僅存秦二世詔書10個殘 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又稱「泰山十字」。據清道光八年(2023年)《 泰安縣誌》載,宋政和四年(2023年)刻石在岱頂玉女池上,可認讀的有146字,漫滅剝蝕了76字。
明嘉 靖年間,北京許某將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宮東廡,當時僅存二世詔書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清乾隆五年(2023年)碧霞祠毀於火,刻石遂失。
5樓:無恙話樂
【泰山刻石】《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
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樑父。
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
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執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
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
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譯文:二十八年(前219),始皇到東方去巡視郡縣,登上鄒縣嶧(yì,譯)山。在山上立了石碑,又跟魯地儒生們商議,想刻石以頌揚秦之德業,商議在泰山祭天、在樑父山祭地和遙祭名山大川的事情。
於是登上泰山,樹立石碑,築起土壇,舉行祭天盛典。下山時,突然風雨大作,始皇歇息在一顆樹下,因此賜封那顆樹為「五大夫」,接著在樑父山舉行祭地典禮,在石碑上鐫刻碑文。碑文是:
皇帝登基即位,創立昌明法度,臣下端正謹慎。就在二十六年(前222),天下歸於一統,四方無不歸順。親自巡視遠方,登臨這座泰山,東方一覽極盡。
隨臣思念偉績,推溯事業本源,敬贊功德無限。治世之道實施,諸種產業得宜,一切法則大振,大義清明美善,傳於後代子孫,永世承繼不變。皇帝聖明通達,既已平定天下,毫不懈怠國政。
每日早起晚睡,建設長遠利益,專心教化興盛。訓民皆以常道,遠近通達平治,聖意人人尊奉。貴*清楚分明,男女依禮有別,供職個個虔敬。
光明通照內外,處處清淨安泰,後世永續德政。教化所及無窮,定要遵從遺詔,重大告誡永世遵奉。
於是就沿著渤海岸往東走,途經黃縣、腄縣,攀上成山的頂峰,又登上之罘(fú,浮)山,樹立石碑歌頌秦之功德,然後離去。
又往南走登上了琅邪山,十分高興,在那裡停留了三個月。於是遷來百姓三萬戶到琅邪臺下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修築琅邪臺。
立石刻字,歌頌秦之功德,表明自己因如願以償而感到滿意的心情。
秦朝統一文字的意義是什麼
6樓:杜卡迪等等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型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政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以後推行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的政策。「書同文字」政策不僅對新建立的秦王朝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後世的影響也極為深遠
「書同文字」一語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7樓:好快樂的小豬
文化上:
有利於文化傳播;
政治上:有利於國家統一;
經濟上:有利於經濟發展。
秦朝統一文字的過程:
秦統一六國後,依然沿用戰國時的文字,各國文字不統一,形體非常紊亂,不但字型不同,同一個字所採用的聲符、形符也都有很大差異。「文字異形」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嚴重障礙,於是秦始皇責令丞相李斯負責對文字進行整理,除去和秦國文字出入較大的,制定出新字型作為官方文字。李斯不僅是秦代政治家,還是書法家。
他對篆書有很深的造詣。為統一文字,李斯作《倉頡篇》,取史籀大篆,創造小篆,並使之成為秦代官方文字。
由大篆經省改而形成的小篆,字形圖畫性減少,線條符號性增強,異體字已經很少,偏旁部首的寫法和位置基本固定,字形比較簡化,而且形體長方,用筆圓轉,結構勻稱,筆勢瘦勁俊逸,體態典雅寬舒,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8樓:耶律離桑
秦朝統一文字經過
在諸侯割據稱雄的戰國時期,「文字異形」。古代文字經歷長期的演變發展,在全國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這些千變萬化的文字寫法也沒有一定的體系和結構規律。這就給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礙。
到秦統一後,詔書至桂林一帶一般人都不認識,可見統一文字已成為當務之急。於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書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趙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簡化秦文「小篆」作為標準字型,用於公文法令,通行全國,廢除了其它各種異體文字。如「馬」這個字,原先的寫法有很多種,統一後寫為「馬」。
又由李斯、趙高等人編寫了小篆字鬥頒行全國,作為標準文字的範本供人學習。此外,秦始皇出巡所到之處都要立碑刻字以示天下,如泰山石刻。後來獄吏程逸又根據民間流行的字型,整理出更為簡明易行的新書體---隸書,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範圍推廣。
隸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由古體轉為今體的重要里程碑。隸書就是今天通用楷書的前身。
秦朝統一文字意義
先秦古字經過這次整理之後,字樣結構得以定型,這對貫徹法令、傳播文化起了重大作用。我國地廣人多,各地方言迥異,後來歷史上又多次出現**割據的局面,而文字的統一,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長期以來,我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這與秦朝大一統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為了方便
9樓:匿名使用者
書同文。由於地域的不同,各國文字也不同。秦統一後,詔書發至桂林,當地人均不認識。
這種狀況無疑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政令的暢通。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小篆」,後來又出現「隸書」。文字統一,對華夏民族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有著積極的意義,儘管秦朝地域遼闊,各地方言差別極大,彼此仍能進行交流。
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戰國時文字已廣泛應用,在長期的演變和應用中,各地區"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同學們看課本,一個"馬"字,七國各異,發音也一定不同。
秦統一後文字不統一會有什麼影響?(生答:略)既妨礙政令的推行,又影響著文化的發展。
秦始皇命李斯等人進行文字整理,"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把原來的大篆簡化為小篆(課件顯示)。後來又簡化字型,採用獄吏程邈把小篆圓轉筆畫變成方折的字型,便於書寫,這就是"隸書"(課件顯示)。秦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用於官方文書法令,以隸書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現在的楷書,就是從隸書演化而來的。到西漢時,隸書便成了通行全國的文字。文字的統一,是華夏文化的重大發展。
它對於文化的傳播具有積極意義,對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南普陀寺摩崖石刻的來歷和藝術
廈門南普陀寺位於廈門市層巒疊翠的鷺島名山五老峰南麓,依山面海,風景秀麗。寺院始建於唐末五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初稱 泗洲院 北宋高僧文翠改建稱 無盡巖 元廢。明初復建,更名為 普照寺 清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4年 靖海侯施琅將軍收復臺灣後駐鎮廈門,捐資修建寺院,並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
大足石刻與敦煌,龍門,雲崗石窟的藝術比較
敦煌石窟,又被稱為敦煌石窟藝術 敦煌佛教術等,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主要是指莫高敦煌石窟簡述窟,有時也是敦煌境內及相鄰縣包括西千佛洞 安西榆林窟及多箇中小石窟的總稱。莫高窟位於敦煌東25公里處,據武周聖曆元睥 698年 李君修佛龕碑 記載,石窟始創於公元366年,樂尊和尚於前秦建元二年 366年 創龕...
旅遊圖集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佛像,你知道在哪嗎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 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舉例說明宗教用於旅遊的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 1 宗教建築的價值 出於人們對宗教的崇拜,著名的宗教建築幾乎都成為當時建築的典範,無論研究哪個國家或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