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篇文章這樣描述世
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有一個可以回去的故鄉,那裡有老父母,有老房子,有小時候爬過的那棵樹以及和自己一起爬過樹的夥伴……文章不長,每段也都是寥寥數語,說的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而讀到此處,我的目光卻再也無法移開,生怕誰偷走了我的「故鄉」。
在我的心目中,故鄉和家沒有什麼兩樣,因為故鄉也叫家鄉,回鄉就是回家,說法雖有不同,但是方向是一致的,所走的路是一致的,走在路上的心情是一致的,看到的是一樣的面孔,感覺的是一樣的溫馨。
我曾不止一次地把自己比作故鄉放飛的風箏,無論飛得多高多遠,都無法掙脫箏線的束縛。這細細的箏線其實就是一種互動的情結,既有老父母綿綿的牽掛和切切的期盼,又有我對老父母、老房子以及那棵樹、那些玩伴的懷念與不捨。
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把自己比作故土發出的小樹,無論長得多粗多壯,都離不開土地的愛撫。這黃土儘管十分貧瘠,但不失博大、寬厚與仁慈,永遠那麼執著,永遠那麼無私,讓我站穩腳跟,挺直了腰桿,毫無顧忌地放眼四方。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一個人,於故鄉來說,於老父母來說,不管年齡長到多大,也不管身材長到多高,都永遠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一個人經過母體痛苦的分娩,成為這世間一個新的生命個體,就像一枚好看的風箏,擁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但是,兒行千里母擔憂,老父母總會緊緊地攥著箏線,抬眼望著你的一舉一動,即使手心裡攥出了細汗,即使脖子仰得發酸發痛,也不會罷休。
這空闊的天地之間,該是一幅多麼感人的畫面!那隨風震顫的箏線,又何嘗不是生命的臍帶,為遠天的你輸送著力量、智慧和勇氣!
小時候,祖父、祖母和父親、母親,都像事先商量好似的,看我們不好好學習,就會一臉嚴肅地說:「看人家那些吃國糧的,一個個吃得白胖。不好好讀書,不好好寫字,到頭來只配修理地球,倆腿插在地墒溝裡,一輩子都別想出去!
」後來,我考上了師範,畢業後當上了公辦教師,再後來抱著一紙調令東奔西走,等走過一個又一個「第二故鄉」,這才發現那些所謂的「第二故鄉」,都不過是臨時歇腳的地方,心靈的羅盤一刻也不曾偏離故鄉半步,就像一隻圓規,兩腳之間不管有多大跨度,不管畫多大的圓,都無法脫離故鄉這個圓心。
詩人舒婷在《還鄉》裡沉吟:「流浪的雙足已經疲倦∕把頭靠在群山的肩上……彷彿已走了很遠很遠∕誰知又回到最初出發的地方……」這美妙的詩句,像故鄉的楊柳風,不停地撫摸著我倦怠的心靈;也像故鄉的杏花雨,沾在我空空的行囊上,怎麼彈都彈不掉。不是麼?
彷彿已走了很遠很遠,而心靈卻依舊睡在故鄉的懷裡。
考上師範那年,我第一次出「遠」門,到離家四十多華里的縣城上學。父親腿腳不便,母親便領著妹妹送我去村前的停車點等車。母親沒有文化,卻在路上一遍又一遍地囑咐我好好讀書,還囑咐妹妹向我這哥哥學習。
我默默走著,像要去千里之外,心裡湧起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不是志在千里,也不是豪情萬丈,或許是一種悲情吧。等公共汽車漸漸駛離,我忽然感覺自己成了一棵連根拔起的小樹,再也坐不住,再也站不穩。透過車後玻璃回望,我分明看到母親還站在那裡,頭髮被晨風吹起,像無數根箏線伸過來,緊緊扯住我這枚飄忽不定的風箏……不知不覺間,淚水已爬上了面頰。
故鄉不是詩刊,但每一頁都排滿了詩行。「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這絲線又何嘗不是一道牽引,讓你無論身處何方,都忘不了故鄉的方向,忘不了回家的那條羊腸小道。日暮鄉關何處是?夕陽下,晚風中,獨在異鄉為異客,讓你一眼望穿的便是,那裡有老母親倚著門框的念想,有炊煙裡裹著的飯香。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光如水,秋風如絲,總會把你引至故鄉月下,讓你入神地看著老父親一明一暗的菸斗,也讓你幸福地品嚐著老母親精挑細選的紅棗。月是故鄉明,是因為月下有你的故鄉,有被月光泡透了的鄉情。
幾十年在外奔波,先是身不由己,後來是生活所累,一年裡回家的次數已是屈指可數,心有時特別特別累,也特別特別愧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父母說咱家鄉的水土最養人,在外水土不服了,不妨就回家來住幾天,喝口咱家鄉的水,吃口咱自家地裡建的蘿蔔白菜。
2樓:最愛
你是想要提示嗎?這個都是寫過去的。回憶散文,最好用第一人稱。
劇情不要太囉嗦。要圍繞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來寫,故事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4部分。還可有插敘。
這樣就差不多了
散文《文學可以帶來什麼
3樓:不雨亦瀟瀟
我們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便開始接觸到了語言,睜開眼睛第一次看到眼前這個全新的世界時,那一陣哭聲就是我們的語言,很多人有時卻並不知道語言的產生是在讓我們做什麼,莫里哀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語言賦予人類是為了表達思想。是的,一種形式的產生是為了服務於另外一種形式,並且二者的主客關係又得以相互作用,使其昇華趨於完美,才有了鑄造人心靈深處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帶給了人類精神世界的巨大沖擊,這種力量,就是文學!
「文學就像爐中的火一樣,我們從人家借得火來,把自己點燃,而後傳給別人,以致為大家所共同。」或許這是對文學意義闡述最為完美的一種表達。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站在河灘處看到一大群水鳥,沒有文學氣息的人會喊著:
「哇,好多鳥,好多鳥!」擁有文學內涵的人則會吟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佳句,文學給人帶來的精神享受是巨大的,正如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說的那樣: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而文學便是點燃人類思想這堆乾柴的最好的火種,一旦點燃,那火焰熊熊燃燒,經久不滅!
不知從何時起依賴上了文字,愛上了用文字去表達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大可不必去**文字所帶來的現實意義,只需要知道它可以讓我們在傷心時忘記疼痛,在興奮時趨於平靜,在得意時得以收斂,在失落時得以療傷。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最佳狀態,便是通過文字得意實現的。以文字為食,以文字療傷,與文字相依為命,也許多年以後,簡單的文字可以算是一種財富,翻開淡淡的一頁,那裡承載著的是我們的精神世界!
「眼底江山皆淨域,毫端蘭竹見靈魂。」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正如高爾基所說:
「文學使思想充滿血和肉,它比科學和哲學更能給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確性和說明性。」使人類社會的整體素質得以提升的同時,又促進了現代文明的發展進步,使得人類靈魂得以洗滌昇華,充盈內心的空虛與寂寞,營造一種自我拯救與他人拯救的雙重效應,同時文學與社會可用生物學的一個詞概述為「反饋調節」,即社會向文學提供素材,文學向社會提供規範。
長期閱讀的人在生活中可以發現:公眾場合偏於安靜,發言時直戳重點,邏輯清晰;做起事情專注度高,不會大聲吵鬧;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更快。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卻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文學是生活的家庭教師,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當然文學帶給我們的,卻又不單單是這些。它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和精神財富,我們一時半會未能開發完全,只能從一個狹隘的方面,去領略它所折射出的無窮魅力!
關於如何學習散文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經常說:記敘文以情感人,說明文以知育人,議**以理服人。散文,這是文學作品的一個類別。
如果從表述方式看,散文又可稱為記敘文。因此,散文也是以"情"來感染讀者的一種文體。由此,就可以由"情"入手,來逐步深入地閱讀散文。
具體地說,可以分為五個步驟,來逐步深入地理解、分析、鑑賞散文。 (一)把握情感。這是說閱讀散文要準確把握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
從我們平常閱讀的散文來看,大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比較直白地點出作者的情感。比如《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我們從文章開頭兩句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是對托爾斯泰老人的"敬畏之情"。
另一種情況則沒有直接交代作者感情的語句。但是,這類文章中流露的感情並不難體察到。以宗璞的《報秋》為例,讀了這篇散文,作者對玉簪花的讚美之情,對時光的珍視之情是不難被我們發現的。
(二)**情緣。所謂情緣就是指作者在文中表露出的情感,其產生的緣由是什麼。這是閱讀散文需要思考的第二個問題。
把這個問題抓住了,閱讀便深入了一步。 比如讀《報秋》,就應當去**,作者為什麼讚美玉簪花?為什麼珍惜時光?
略加思考就不難發現,玉簪花"生命力極強","不挑地方,不揀土壤","很是謙讓","我說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因而值得讚美。 在閱讀散文時,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之後,就應當進一步**作者產生某種情感的原因。 (三)整理情物。
我們要特別指明,這裡所說的"物"是最廣義的"物",包括人物、景物、器物、動物、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金石等,一切客觀存在都屬於"物"之類,乃至他人的語言、情感等都可稱之為"物"。我們常說的作者的情感是"虛"的,他所想表達的情感,則免不了要借一個"實"處以得到寄託。這個被寄託的東西就是本文所說的"物"。
我們常說的寓情於事、寓情於景、寓情於物,這裡的"事"、"景"、"物",概屬於本文所說的"物"。比如《報秋》這篇散文,作者讚美玉簪花,提到它的花、葉、形、開花期、生命力強等不必去說,可作者又提到太陽花,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提到朱敦儒的詞章。所有這些"物",都寄寓著作者的情感。
作為一篇優秀的散文,其中是不應當有"廢物"的,作者提到的"物",都是有用的,都是為表達文章的中心、為寄寓自己的感情服務的。在讀散文時就應當從"物"中去體會作者所寄託的感情。當然,高考試卷中不可能保證每選用一篇散文都是很理想的,但是命題人所關注的那些"物",必然都是情物融於一體的"物"。
(四)剖析情言。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當然少不了語言這個載體,離開了語言這個載體就無以表情達意,無法感染和打動讀者。因此,閱讀散文,必須努力去發現、解析文中最能表達感情的詞、語,去發掘"情"與"語"之間的聯絡。
比如讀《世間最美的墳墓》,其中有這樣的語句:"這裡,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閒情,並且不容許你大聲說話";"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這樣的語言,就極為準確地表達了一種"敬畏之情",而不僅僅是敬愛、敬重、敬仰。
又如《報秋》中"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這樣的句子,尤其是幾個"便"字,把時光匆匆飛逝的緊迫充分地描述了出來,作者的惜時之情由此得到充分的表露。讀散文就要注意抓這類語句。
(五)鑑賞情藝。所謂"情藝",說的是文章作者表達感情的藝術。在鑑賞散文的藝術手法時,要緊扣上面談到的兩點,即(1)作者為什麼要提到那些"情物"?
其作用如何?
兒童詩我想仿寫仿寫兒童詩《我想》
我想我想把耳抄朵 安在綠襲樹枝上。聽那小鳥歌唱,聽那小蟲伴奏,聽啊,聽 聽那春天的 會。我想把眼睛 裝在白雲上。看一座座高樓崛起,看落葉翩翩起舞,看啊,看 看家鄉是多麼漂亮。我想把鼻子 裝在小花上。聞那花兒的芬芳,聞那泥土的芬芳,聞啊,聞 聞這春天的氣息 我想把我自己 融入藍藍的天空 變白雲,下濛濛...
兒童詩歌我想仿寫,兒童詩歌 我想 仿寫
我想把鼻子 安在花苞中。聞著鮮花的氣味,享受這美好的時光。聞啊,聞 香味把我帶入了甜美的夢鄉。我想把眼睛 裝在白雲上。看天空美麗的雲霞。看夕陽下通紅的太陽。看啊!看 美景把我帶入了奇妙的幻想!我想把雙腿 安在太陽上。讓太陽學會走路,去照亮世界每一個角落。走啊!走 讓地球充滿了光亮!我想把耳朵 裝在魚...
仿寫朱自清《春》,仿寫朱自清的散文《春》
的美文 春 朱自清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