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覺聞乘 偏悲觀,所以苦,空的字眼多一些。菩薩乘,偏積極,更加向上,說苦和空是怕世人因對自己的身體各種外物太過執著,如果有一天無常光顧,會產生巨大痛苦,並不是因為空 苦就沒有意義,就產生斷念,這是不對的
2樓:aaa**王
所謂生,只是一種和合的假象而已,但是就實質而言,從來沒有生起過,也從來沒有存在過!社會國家、人類眾生都是一樣。我們為了苦、空、無常、無我的事物,牽腸掛肚,惦念它、在乎它、熱愛它、執取它,那不是佛**所該為的。
3樓:木繹
這個問題太超前。
既然2023年佛法依然是真理。
科學的出現也沒有破壞他的理論。
反而證實了三千大千世界和六道輪迴的說法。
相信這個理論也是經得起考驗的
輪迴已經被證實。請看全文
4樓:小不麼
誰說佛教認為生命是苦的?別以訛傳訛!為了提醒其他人別再和你一樣對佛教有誤解,請你給我加分!
5樓:將央
怎樣實現什麼都不可能打破因果輪迴的.....就如某人與某人的歲數相差10歲,就算都能活一億年,甚至數億年.....歲數還是會相差10歲........
瞭解一下佛教的"無生"吧....
6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和科學總有「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時候。到那是,宗教與科學將統一,成為一個整體。
我堅信自己的預言,歷史將作證!
7樓:銀河系要修路啦
科技和精神是兩碼事,精神空虛的永生者有意思麼,不過是永久的痛苦罷了
打個比方,精神境界高,窮人一樣快樂,反之富人也有苦惱
8樓:匿名使用者
生命只是一個空虛的輪迴 有生則有死
9樓:喉嚨卡魚的貓
佛祖會讓你見識什麼叫世界末日的
10樓:胡瀚鋮
人類已經完蛋了!你清醒點吧!
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看待方式:
(一)對壽盡而死看待方式:這就是壽終正寢,就像是燈油燃燒完了,燈火自然就消滅了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壽,其實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間,到頭來還是黃土一抔,所謂「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
」意思是說人壽有限,在劫難逃。
(二)對福盡而死看待方式:經上說:「世人無知生死,肉眼無知罪福。
」一切眾生的壽命像水土的氣泡一樣,氣散則滅,自己所有的福報一旦揮霍盡了,自然就會人死神去。這就和千金散盡的富翁淪為乞丐,終久會餓死、凍死的道理是一樣的。
(三)對意外而死看待方式:就是一般所說的「橫死」,是本來不應該死,因為遭受意外,迴避不及而身首異處戰死、車禍亡故、被人刺殺,以致於被虎豹豺狼咬噬…,都是事先難以卜知的,俗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就是形容這種變故。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迴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
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云何不憶此法?」並制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
」因此,所謂「**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12樓:背床前行
佛教認為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消失。對此,佛教引用印度婆羅門教的「生死輪迴」理論。
何謂生死輪迴,佛說: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卻離不開輪迴不息的六道,離不開炙然火宅般的三界。在出離生死之前,生命仍將延續,所做的種種業力,也將跟隨著並影響著我們。
「六道」,佛教的六道即指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
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晶,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
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迴生死。
佛家怎樣理解生命的意義?
13樓:萬哩挑壹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意義就是證明了自己,實現了自己的本身,這就是意義所在.從生到死,因為偶然存在於世,構成必然活著的唯一原因。
但是,如何活著,如何理解活著,如何表現活著,這是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所以由存在的過程所決定,就是生命的意義。
做自己,做好自己,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如果非要去以一種價值或者意義去約束自己,那麼任何執著都是煩惱和痛苦的源頭。總去想「我」怎樣怎樣,能夠或者需要成為什麼樣的「我」,總去想實現一個什麼樣的我,或者又去想做一個什麼都不成就的我,這些都是對於「自己」見解的錯誤執著。
佛法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佛的教導不是脫離生活或者厭棄現世,而是知道如何以智慧來分析、理解、判斷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尋找中道的解決方式。做好能夠做的事、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維去發現和分析乃至解決,則是自己的覺醒、覺察而後最終覺悟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自淨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煩惱,不是脫離社會。只有正確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為,就不會有煩惱產生。佛法的不執著不是要做事稀鬆,而是要知道什麼是「妄」,什麼是「實」。
該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該盡的義務一定要盡責,不懈怠、不迷惑、不固執。要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執著,就是佛法帶來的智慧。
14樓:冥洛首宦
佛家結實生命的意義不外乎以下幾點:
1. 當你內心深處懷抱著「希望不要傷害他人」這樣清淨的態度,接著就能無分別地去利益他們。
2.由於無分別的大悲心,就不會有幫助某些人而不幫助其他人的問題,行為也不會偏袒。
3.擁有這珍貴人身的究竟目的,是要使一切有情從所有的障蔽或內心的染汙中解脫出來,獲得無上正覺之解脫:恆常、圓滿的安樂。
4.我們已得珍貴的人身。但即使利用此珍貴的人身獲究竟安樂,永遠解脫所有的苦及苦因煩惱和其業報,這仍然不是珍貴人身的究竟目的5.
當你內心懷抱著「怨親平等」的觀念時,你不會區別親疏而只幫助親朋好友等親近的人,看到其他的人,如果是怨敵,你就不幫他們,有時甚至還傷害他們,這都是有分別心的。
6.藉由成就一切智,你也會為了每一位有情而獲得圓滿的威神力和大悲心。有了一切智,你就有力量以各種善巧方便來引導有情。
7.珍貴人身的究竟目的是避免去傷害有情,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去利益一切有情,因為每一位有情都想離苦得樂。
8.參加禪修課程和修行,不單是為了要有健康的身體,甚至也不是為了內心短暫的安寧,而是要獲得內心的恆常安寧,從煩惱和妄想中完全解脫。9.
每一位有情都想要有最最恆久的安樂,就是大解脫。大解脫的意思是去除兩種障礙:粗糙的煩惱障和微細的染垢(所知障)。
10.以慈愛和悲憫的態度對待一切有情,平等地去利益他們。這就是獲得珍貴人身的主要目的,就是人生究竟的意義。
11.當內心止息這些煩惱,就是最清淨的正等正覺之安樂。
12.我們不隨順這樣的分別心,而是串習無垢染的慈愛心,完全一視同仁地去利益量等虛空般的一切有情。
佛教怎麼看待人的身體和生命過程
15樓:示怡賴晗雨
淨空法師---人生酬業。你自己做不了主,你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的
你看凡夫,六道凡夫,把這個身體當作自己、當作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生都是為這個我服務。不知道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是生滅法,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在佛法裡面說,假的,不是真的。
佛法真假從**分?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
現在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對於這樁事情有了一點概念。這個身到底是怎麼回事情?為什麼要來到人間?
來到人間之後這一生要幹些什麼?科學家也研究這個問題,有沒有答案?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還是佛的答案最高明,又簡單,人生酬業。
你自己做不了主,你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的?報應,你過去世造的因,這一生到這來受果報。如果過去生中修善積德,這一生的果報,你來享福的,人間的富貴;如果造作罪業的,你這一生到人間來是受苦受難的。
前世造的因,這一世果報;這一世所造的,來世的果。我們這一生幹些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幹些什麼?
如果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好,來生是人天福報;如果是貪瞋痴慢疑,是不仁不義、無禮無信,來生就苦了,來生三途去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這是世尊、是菩薩們無盡的慈悲,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希望我們來生不要墮三惡道。三惡道太苦了、時間太長了,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為什麼?
進去之後,那是消惡業的,你阿賴耶裡面所有業習種子裡頭惡的,統統要消乾淨,你才能離開。我們這一生所造的就不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這累積了多少?你就曉得這個麻煩大了,一念不謹慎,就到三途去了,到三途時間長。
到天道時間也長,天道是消福報的、消善業的,三途是消惡業的,所以說它是惡報,六道都是消業障的。
可是我們六道里的眾生他不覺悟,遇到佛法也還很難回頭,所以長劫輪迴,我們在六道住了無量劫。這一生積過去世所結的緣分,跟佛結了緣分,特別是淨宗,淨宗能往生,都是過去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遇到了,得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你能信、你能願,願生淨土,你能老實唸佛,這一生能成就,沒有一個是僥倖的,也沒有例外的。
就是一生不信佛,臨命終時,一口氣還沒斷,遇到善友勸他,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他立刻就能信、就能願,發願「好,我願意去」,念一聲佛號、十聲佛號都能往生。
16樓:引經據典正法
《解》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
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
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
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
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經中凡是提某人的名字是令人注意,下面有很重要的開示。佛叫著舍利弗說:『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舍利弗並未答話,因為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舍利弗未成佛,他無話可答。於是佛繼續說,那個世界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有五種受,苦、樂、憂、喜、舍。身有苦、樂兩種受,心有憂、喜兩種受,如無以上四種受,就是『舍』受。舍受是短暫的,如保持長久就是『定』。
雖然到了四禪八定還是舍受,而非三昧。如超過八定到九次第定就超越三界了。
『眾生是能受用人』,『眾緣和合而生者』謂之『眾生』。人是眾緣和合而生,毛巾也是眾緣和合即生,無有一法不是眾緣和合,等覺以下皆謂之眾生。九法界除六道外,聲聞緣覺菩薩皆為佛的學生,五十一個位子,等覺最高。
在西方享受是平等的,西方世界之外,九法界眾生享受皆不平等。娑婆世界苦多樂少。苦是身心都受到壓力,樂的時間不久謂之壞苦。
非苦非樂是舍受,心不能常保謂之行苦。經中說三苦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盛』。
生苦,佛在經中說的非常透徹,神識在母腹中十月,感受如在地獄。母飲一杯涼水,如在寒冰地獄,飲一杯熱水,如在八熱地獄。出去之後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
出生時如夾山地獄,出來一接觸空氣,如風刀地獄。病苦老苦擺在眼前,人人皆有直接間接的感受。死時神識離開身體,如生龜脫殼。
學佛有真工夫的人,老病死皆無,年老體健,臨終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以上是生老病死四苦。第五是求不得苦。
慾望太多,無法達到。第
六、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想碰頭,偏偏遇到。第
七、愛別離苦。心愛的人要生離死別。第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即生理與心理的造作。五陰是因,前面七種苦是果。
『樂是壞苦,不久住故』。 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樂會變苦,苦不能變樂。
例如跳舞是樂,連跳三天三夜,樂變為苦。三天不吃飯,苦不堪言,到了七天,更苦,絕不會變樂。非苦非樂固然好,但有行苦,俗雲『青春不住』,剎那剎那衰老。
說真話,從生下那一天就一直往墳墓賓士,從無暫息。極樂世界永離八苦,苦樂是相對的,西方苦樂均無,乃名極樂。這種境界不可思議,我們不但說不出來,而且想像不到。
極樂的境界在華嚴經中說的最詳細,讀華嚴可以想像西方的殊勝莊嚴。過去慈雲灌頂法師,清乾隆時人。著作甚豐,將娑婆與極樂比較,以苦樂言,此土遇不到佛是苦,往生西方後花開見佛是樂。
此土聞法很難,西方六塵說法。此土惡友牽纏,不能稱心修道,西方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佛教如何看待愛情,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的?
佛教裡的愛是 博愛 與人之 不同,凡人的愛情是因性而愛.故佛教講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色空空,轉眼雲煙!而佛教的博愛是永恆的 他們不是墮入輪迴,而是從未脫離輪迴!就是因為他們執著真愛,沒有虛情假意。可歌可泣,感版人至深。權所以成為人類的榜樣!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類,他的特性就是愛,所以...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佛教對待生死抄,抱有一種襲正確的 積極的 bai態度,既不是du 知生命短暫zhi 而悲觀失望,消極等待,dao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樣把死亡看做解脫苦難的機會和進入天堂的機會而盲目樂觀,或採取愚蠢的自殺行動。死 是人的生命結束,離別家庭親人,放棄一生所有東西的可怕的結果。沒有一個人不怕死亡。說不怕死只是...
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處理感情,問 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處理感情
答 佛教所說的 情 的概念非常廣泛,包括親情 人情 友情 愛情,以及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如快樂,歡喜 孤獨 憂愁 寂寞,所有這些都屬於情的範疇。感情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 道德,都是佛教容許和肯定的。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昇華感情,以般若 智慧 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