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合歡樹》讀後感
《合歡樹》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短小,語言樸實,作者以最真誠的語言譜寫了一篇追憶母愛之曲。
文章的前半部分隨著回憶,以時間為序,信筆而書,筆觸所至。無不滲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質樸中顯風采,平淡中藏深味。想起了我的母親在我10歲、20歲的一些往事。
10歲那年,作者的作文獲獎,母親很高興,說自己當年的作文還要好,我當時很不服氣,年幼的作者沒有讀懂當時母親的喜悅和自豪。母親過世以後,作者回想起這件事,內心充滿了對母親深深的眷戀。20歲腿殘廢後,母親為了能夠讓我重新站起來,用心良苦,所有的心事都放在了為我求醫的事情上。
在醫院、甚至連作者自己都放棄了之後,母親也沒有放棄。天下父母心,任何父母,對待自己的子女,何嘗不是這樣呢?而當作者30歲的時候,他的第一篇**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
讀到這裡,真是讓人感到深深的遺憾。作者母親在兒子雙腿癱瘓了後,盡力為兒子尋醫,無論何時何地,母親都是兒子的堅定的支持者。當母親發現作者寫**時,就幫助兒子借書,頂著雨冒著雪推著兒子去看電影。
給受重創的兒子點燃了希望之火。作者作品的發表,正是對母親最大、最好的安慰,可是母親卻沒能見到,連分享兒女成功的喜悅也常常被無情的生命剝奪。
在作者人生的三個重要的時間段裡,母親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當作者30歲時,母親已經逝世,但是,作者的成功,母親的付出必不可少。正因為如此,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才會更濃重,也可以說有一思的遺憾。
因此,在來到以前居住的地方,得知母親種植的合歡樹還活著的時候,作者心理一陣抖。這個抖字,形象的寫出了作者想念母親,想見合歡樹,而又不敢見,怕難以承受悲傷的矛盾心理。合歡樹是母親親手栽下的,是母親親自料理過的,它的身上有著母親的影子,凝聚著深沉的母愛。
母親雖已逝去,而合歡樹仍在健康生長,「年年都開花,長得跟房子一樣高了」,暗喻著母愛長青,母愛永恆。
文章的語言淡雅、樸素,娓娓道來深切母愛, 猶如一杯清茶,回味無窮。
史鐵生的 秋天的懷念 與 我與地壇 的寫法有什麼不同
2樓:風漸遠_儆醒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談論的是史鐵生的散文名作:《我與地壇》。
之所以選擇這篇作品,是出於如下幾點理由:一,大家知道,2023年的最後一天,史鐵生先生突然去世,引發了許多人的悼念與追思。在這些追思中,我發現好多人都提到了《我與地壇》,可見這篇作品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我們今天來談論這篇作品,也算是對史鐵生先生的一種悼念和緬懷。二,對於這篇作品,我本人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山西的一所高校教寫作課。
大概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就把這篇作品帶到了我的課堂上。有
四、五年的時間,差不多每年我都要面向學生誦讀這篇作品,有時候是一遍,有時代兩個班的課就會讀兩遍。從2023年開始,我所在的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先是與人民出版社,後來又與北師大出版社合作編寫高中語文教材,我們也把《我與地壇》選到了必修課裡,而這一課的內容又是由我來編寫的,所以我對這篇作品實在是太熟悉了。三,以我個人的判斷,我覺得無論是從思想性還是文學性上來看,《我與地壇》在中國當代散文寫作中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值得我們去認真分析。
下面,我就從作者、文體、格局、結構、語言、立意等幾個方面來面對這篇作品。
一、關於史鐵生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孟子·萬章下》)這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我覺得談論《我與地壇》,我們更需要從作者的情況談起,因為這篇作品直接與作者的遭遇與疾病相關。不瞭解作者的情況,我們就無法很好地去理解這篇作品。
史鐵生是2023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2023年初中畢業,2023年去陝西延安地區插隊。三年之後也就是他20歲那年,他的雙腿開始出現問題,於是回北京**。史鐵生有篇散文,叫做《我二十一歲那年》,寫到了他當年在友誼醫院神經內科**的情景,寫到了他當時的想法。
他說,當時是他父親攙扶著他第一次走進了那間病房,「那時我還能走,走得艱難,走得讓人傷心就是了。當時我有一個決心: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再這樣走出來」。
但是,他沒有去死,也沒能再那樣走出來,而是被他的朋友抬回了家,從此坐進了輪椅,開始了與自己的疾病終生廝守的日子。從2023年開始,他進北京一家街道工廠做工,主要工作是在木箱子或鴨蛋上畫仕女,畫山水。他就這樣畫了七年。
像**《午餐半小時》,《老屋小記》,寫的就是那個時期的生活。 在工廠做工期間,史鐵生開始學習寫作。2023年,他在《當代》正式發表**《法學教授及其夫人》,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
我們許多人都沒有經歷過史鐵生的這種遭遇,但是大家現在可以想想,一個人在20歲左右的年齡,雙腿突然不聽使喚了,然後是癱瘓了,那該是什麼滋味!而且這並不是暫時的事情,而是意味著被判了無期徒刑——一輩子要與輪椅為伍。我想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遇到這種事情肯定都是晴天霹靂。
史鐵生當年遇到的就是這種大不幸,大痛苦,所以他無數次地想到了死,也無數次地想到自己為什麼活。也就是說,如果不去選擇死,就必須尋找活下去的理由。《我與地壇》中有幾句話流傳很廣:
「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裡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史鐵生是如何把這件事情想明白的呢?據他自己說,當年他陷入絕望差不多要自殺時,是聽了卓別林的勸。
在《城市之光》這部電影中,女主人公要自殺,但被卓別林扮演的那個角色救下了,女人埋怨他,發瘋地喊:「你為什麼不讓我死?為什麼不讓我死!
」卓別林慢悠悠地、不動聲色地說:「著什麼急?早晚會死的。
」(《對話四則》) 但是,剛剛得病那幾年,史鐵生卻沒有後來這麼達觀。所以地壇就成了他思考生死問題的去處。《我與地壇》中有一句話: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根據《我與地壇》的寫作時間,我們可以推算出史鐵生進入地壇的時間是2023年。2023年前後那幾年很可能是史鐵生一生中心情最苦悶的時期,而偏偏在那個時期,史鐵生的生活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他的母親得病突然去世了。他在《合歡樹》和《秋天的懷念》中專門寫到過自己的母親。他說:
「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發表了,母親卻已經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又僥倖獲獎,母親已經離開我整整七年。」(《合歡樹》)我想,這裡所說的**獲獎應該是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得2023年的全國優秀短篇**獎。
那麼再推算一下,史鐵生母親去世的時間可能是2023年。也就是說,在史鐵生25歲那一年,他的母親去世了。而這件事情對於已經遭遇不幸的史鐵生來說又增加了一種不幸,可以說是「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又遇頂頭風」。
明白這一點,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在《我與地壇》中作者會以那樣一種筆調去寫母親。那是一種懷念和哀思,也是一種痛悔和自責。 《我與地壇》寫成於2023年,那個時候的史鐵生已快活到不惑之年,他已經是一個名氣不小的作家了;同時,他也走出了自己的精神困頓期。
這時候,他可能需要對自己「以前的事」、「活著的事」、「寫作的事」、「靈魂的事」作一番集中的回顧與思考,這樣便有了這篇大容量的《我與地壇》。 根據史鐵生標註的日期,《我與地壇》在2023年5月寫成初稿,修改完成的日期是2023年1月。又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史鐵生才決定把它拿出來發表。
史鐵生曾經說過,他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所以他的寫作狀態本來就不好;據他的朋友徐曉講,史鐵生對自己的寫作又有很嚴格的要求,「他寫作的速度很慢,一個短篇有時得寫幾個月,一個句子不滿意,他能翻來覆去修改一天,寫了上萬字的稿子,只要不滿意,撕了他也不覺得可惜」。(《我的朋友史鐵生》)由此我們可以想象,《我與地壇》應該是作者的反覆修改之作,精益求精之作。也就是說,作者的感情經過長時間的發酵,思考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文字也經過長時間的打磨之後,他終於拿出了這篇沉甸甸的作品。
3樓:常倩石香潔
秋天的懷念主要是對自己母親的思念,而我與地壇則更多是他對人生的一種感悟
史鐵生簡介
4樓:凮起雲湧
史鐵生的簡介:
史鐵生2023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史鐵生的原名就叫做史鐵生,他沒有又名也沒有字,他是著名的**家,散文家。
從2023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
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職稱。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舞臺效果》、《命若琴絃》。
和長篇**《務虛筆記》等,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2023年全國優秀短篇**獎。
另外散文《我與地壇》等作品也獲得了很大影響,2023年12月30日下午16點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於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去世,享年59歲。
擴充套件資料:
史鐵生的作品簡介:
1、《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著。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
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2、《愛情問題》:
《愛情問題》為史鐵生精選珍藏文集之散文集,收錄了史鐵生先生經典散文,包括《我與地壇》等被廣大讀者熟悉的作品。
他的散文裡面處處體現著其他作者可望不可即的哲思色彩,不管是廣為流傳的《我與地壇》還是《好運設計》,語句中都充滿了哲學式的思考。
史鐵生的散文裡還處處表達著對生活對人生的溫暖與熱情。史鐵生挖掘細小事物的光芒,對生活本身的熱愛和尊重,都無比令人欽佩。
3、《命若琴絃》:
這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史鐵生曾發表文學作品《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我與地壇》等。在這部書裡,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老舍的作品讀後感,老舍的作品 讀後感 600字
這個參考 讀老舍 貓 後感 貓 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名作。作者觀察精細獨道 內容充實飽滿 語言生動有趣,在語言表達上有獨到的魅力。他生動細緻,形象逼真地描述了貓長大後的古怪性格和小時候的淘氣可愛。特別是寫貓的古怪性格用了矛盾對比的方法,充分表現了貓的行為令人難以捉摸。在作者的心裡和筆下,家中的貓就像...
畢淑敏的作品內容及感受,畢淑敏的作品讀後感
個人感覺就是細膩,清新,對細節和人性的刻畫很細微,文字樸實,讀起來卻有薄荷糖般的清涼,發人深醒 具有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在新時期作家群中,畢淑敏雖是80年代後期才登上文壇的作家,但初露頭角,便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創作格調.閱讀她的作品,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作家如地母般的慈愛和悲憫 寬厚和善良.畢淑敏悲憫...
急!求科幻文學作品讀後感,科幻小說怎麼寫讀後感
讀 海底兩萬裡 海底兩萬裡 的作者儒勒。凡爾納是法國十九世紀一個想象力驚人的科幻作家,他的驚人之處不但只是他寫的誇張,動人而富有科學意義的 更驚人的是他在書中所寫的故事,儘管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不足為奇,但是在凡爾納的時代,人們還沒有發明可以在水下遨遊的潛水艇,甚至連電燈都還沒有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