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 佛為什麼尊敬一切眾生,淨土法門 佛菩薩對眾生為什麼這麼慈悲

2021-03-28 01:56:03 字數 4036 閱讀 3851

1樓:匿名使用者

眾生的本性都是佛,都是平等沒有差別的。所謂的高低貴賤等的差別都是業力的暫時顯現而已。

淨土法門:佛菩薩對眾生為什麼這麼慈悲

2樓:青竹遺風

佛菩薩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是基於對事實真相的認知。心、佛、眾生在佛性上是絕對平等,三無差別的。

成佛源於眾生,若無眾生,即無佛可成,因此佛菩薩心無分別,普度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乃至對一切有情眾生,皆有同樣的憐憫愛護之心。

3樓:莫文靈雲南

「生盲無目,無希出心」,這一句是比喻。生盲就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他看不見。這是比喻眾生沒有智慧,沒有希望出六道輪迴的這個心、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

「菩薩愍之,無疲厭念,常為不請之友,隨逐愛護」。這個實在太難得,菩薩的慈悲超過父母,父母對子女的愛護是一世,佛菩薩對眾生的愛護是生生世世,永遠追隨著你,等著你回頭、等著你覺悟,沒有疲厭之心,不疲不厭。他跟你,常為不請之友,你不需要去找他,不請他,他來找你。

為什麼?因為菩薩知道眾生跟他是一體,能不照顧嗎?即使眾生真的沉迷不悟,不相信,不理會,甚至於是破壞佛菩薩,他還是照顧你,你造作這些重業,還是不捨棄你,這慈悲到極處。

不是說你不相信,你侮辱、毀壞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就不保佑你,不是的,沒有這個道理。如果諸佛菩薩生氣,不保佑你,這是魔鬼,這不是佛菩薩。可是你造作罪業肯定有報應,這是你自己要負責。

不是造作這些罪業,佛菩薩不見怪你,為什麼?這個罪有性罪,本身你的心不善良,你應該要接受懲罰,這個懲罰就是三途。你墮落到三途,不是佛菩薩叫你去的,佛菩薩也不願意看到你墮三途,這個一定要知道。

是你造作這個罪業,你不能不去。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跟佛菩薩沒有關係,跟上帝也沒有關係,跟閻羅王也沒有關係,完全是自作自受。如果還有怨天尤人,那你罪加一等,罪上再加罪,太可憐了。

「故《涅盤》偈曰:世救要求然後得,如來不請而為歸」。這都是解釋《涅盤經》上這兩個偈子,也是這個意思。

世救要求然後得,這是說救護這個世間人,眾生有感,佛才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眾生沒有要求佛菩薩,佛菩薩也來,叫如來不請他也來。歸是回來了,佛菩薩過去也是凡夫,也在六道里頭住過,現在他們成佛、成菩薩,他對於六道眾生太清楚了,過去在這裡住過很久,知道眾生的煩惱習氣很重,只要緣成熟,他就來了。

什麼叫緣成熟?你能夠相信,他來了,你能夠理解,他也來了。如果你不相信,你不能夠理解,他不來,暗中幫助你,你看看還是不捨你。

你如果相信,能接受,他就明顯的來幫助你,現身來給你說法。你要問,為什麼這麼慈悲?一體。

記住,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跟佛是一體,我們不知道,他們知道。所以慈悲在他們那邊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父母對兒女無條件的、無私的奉獻,佛菩薩對眾生亦如是,所以叫同體大悲。

這個話在佛經上常有,三千年前佛說的。

「又不請之友,見《維摩經》曰:眾人不請,友而安之」。中國人講朋友,五倫之一,朋友有別,朋是同學,同學叫朋,友比同學還要親密,志同道合這叫友。

所以友是同志,朋是同學,同學未必同志,所以同志親。眾人不請,你看,友而安之。「肇公曰」,這是僧肇大師,「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趣嬰兒」。

這個比喻說得好,諸位要知道,真友是佛菩薩,換句話說,世間人真友很少,假的友很多,到我們真正有困難的時候,他就走得遠遠的,不敢見你。只有佛菩薩是真友,當我們有困難的時候,他決定來幫助,像慈母對待嬰兒,時時刻刻放在心上。「淨影曰:

所化眾生無機感聖,名為不請」。這意思說得好,教化的眾生,這個眾生沒有這種人,動念頭就感佛菩薩,沒有,這叫不請。「菩薩強化為作因緣,名友安之」。

可是菩薩勉強還是要來教化,還是要來幫助他,這叫友而安之。第二,「所化眾生雖有道機,無其樂欲,不知求聖,名為不請」。這是講縱然教化的眾生他過去有善根,有修道的機緣,但是現在他迷了,這一生他迷了,迷了的時候,他迷在五欲六塵當中,他沒有起心動念想學道,所以他不知道求佛菩薩,這種人很多,所以這個叫不請。

可是菩薩知道,菩薩曉得過去生中他曾經學過佛,他有這個善根,所以佛還是不捨他。當他能夠相信的時候,能夠不排斥,能接受的時候,菩薩就主動來了,幫助他,教化他,成就他,這叫不請之友。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三四集)  2010/9/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34

佛為什麼要說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一切眾生都在修佈施,為什麼所得的福

4樓:8萬4千法門

淨空法師-----一切眾生都在修佈施,為什麼所得的福報不一樣?這就是心有輕重。

再說「心有輕重」。你修福,前面講施就是佈施,是諸波羅蜜的核心。波羅蜜我們一般翻為「度」,自度、度他。

《華嚴》裡面講十波羅蜜,十波羅蜜歸納起來就是一個佈施波羅蜜,所以佈施是「諸度之前導」。佛常說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一切眾生都在修佈施,為什麼所得的福報不一樣?

這就是心有輕重。

《了凡四訓》裡有一個例子,這些例子都不是人編造出來的,都是事實真相。他說有一個貧女到一個寺廟裡,見到佛菩薩形像,感動得在那裡膜拜、拜佛。身上只有兩文錢,這說明很少很少。

兩文要用我們現在錢來說,像我們現在的幣值來講,大概只是兩毛錢,不到一塊,兩毛錢,你想想看你能買什麼東西?現在在香港,兩毛錢恐怕買一個麵包都買不到。她身上只有這麼多錢,恭恭敬敬的拿出來佈施供養佛,供佛,心真誠,身上的錢全部都拿出來佈施。

只知道佈施供養,也沒有想求福,你看這個心多真。住持老和尚受她的感動,親自接待她,給她誦經迴向祝福,這個女孩子也很歡喜,離開了。

過了若干年之後,她的福報現前,她做了王妃,帶了許多金銀財寶到這個寺廟裡面來供養。這是王妃來到寺廟裡修供養,這寺廟是大事,要來好好的接待她。老和尚沒出來,她就覺得很奇怪,我在很多年前非常貧窮的時候,只佈施兩文錢,老和尚親自接待我,給我誦經迴向祝福;今天我帶了這麼多金銀財寶來佈施,怎麼老和尚不見面?

她去找老和尚。她找來了,當然老和尚就見了她,她就問這個事情。他說:

從前你舍兩文錢,你的心真誠、恭敬,我要不給你誦經迴向,我對不起你;今天你是貴人,你帶這麼多金銀財寶來佈施,你的心跟從前不一樣,你有驕慢心,貢高驕慢,地位高了。所以你今天佈施這麼多錢,這個福報抵不過從前兩文錢。以前兩文錢,你的福報是圓滿的,你今天佈施這麼多,你的福報只有一半。

我不必出來,我讓我的徒弟來接待你,給你祝福,夠了。心有輕重。

由此可知,修福不在乎你舍的物多少,不在乎這些。如果在乎這些,那好了,窮人就不能修福了,修福應該是富人的,富人就愈富,窮人就愈窮,哪有這種道里!這老天爺太不公平了。

窮人的心謙虛、卑下、誠懇,往往那一點點施捨就能夠得大福報,富人雖然捨得多,實在講,如果我們從比例上來說差很遠。你的生活很貧困,一個月只能賺個幾十塊錢,中國大陸現在還是這樣的。很多偏遠地區生活很艱難,他要佈施個兩塊、三塊;換句話說,一天的生活費、兩天的生活費,比例佔得很大,佔他收入的百分之一,或者是十分之一,這比例就很大!

我們再看看,這個世間有許多擁有大財富的人,他的財富有億萬財富,他要是佈施一百萬、一千萬,叫九牛一毛,在他不算什麼。所以他舍的一百萬不如人家舍一塊錢,他舍一千萬不如人家舍十塊錢,這個道理我想大家不難懂。

我們看看世間這許多大宗教,小的宗教我們不說,**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都是這個說法,這是共同的說法,謙卑的人有福。你看釋迦牟尼佛,你只要讀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釋迦牟尼佛對於貧窮的乞丐尊重、敬愛,沒有一絲毫輕慢心,這有福。所以這個乞丐他乞討那一點點食物,甚至於餿了、壞了,那是他維持身命的一點東西。

他看到佛,知道自己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就把這一點東西供養佛。佛接受,佛歡喜,佛是福田,給他種福,為他祝福,這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一生都過著託缽的生活,我們能想像得到,這些窮苦之人佈施這些食物不乾不淨,佛菩薩、羅漢統統都接受,從來沒有拒絕過的,佈施的人歡喜。

那就看他的善根福德,有些人晚年他就轉過來了,有些人這一世轉不過來,來世轉,業因果報清清楚楚。所以「得報有差」,差別在這個地方。

這個跟前面清涼大師所講,福田是智慧,智照導引而生的。所以真正種福都是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種福。貧窮下賤,他沒有智慧,他怎麼樣曉得?

他只要想到,我這樣困苦、這麼艱難是我過去生中沒做好事,沒有修福,今天才落得這個果報,我遇到這個機緣,我要好好的修,這就是智慧。沒有智慧,他能想到這些問題嗎?智慧在引導。

我們看到有很多豪門貴族,他不懂得修福,他修福實在講太容易了,不知道,只知道享福,不知道修福。你從這裡看,你才曉得智慧的重要。這是得報有差。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又墮入人道?

佛是永不退轉的法身不滅的,是不受業輪迴六道的。眾生都具有佛性,最終都可成佛。只因妄想 分別 執著,所以還未證得佛果。因此受業輪迴六道。並不是說一切眾生都已經是佛了,而現在又退轉輪迴六道了。是指眾生具有和佛一樣的佛性,只因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六道眾生是帶著業力輪迴的未來佛,因為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具有這...

淨土法門 佛菩薩對眾生為什麼這麼慈悲

佛菩薩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是基於對事實真相的認知。心 佛 眾生在佛性上是絕對平等,三無差別的。成佛源於眾生,若無眾生,即無佛可成,因此佛菩薩心無分別,普度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乃至對一切有情眾生,皆有同樣的憐憫愛護之心。生盲無目,無希出心 這一句是比喻。生盲就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他...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於未來世皆當成佛

給新進 初學導引 問 我對佛教還不認識,如何著手?答 請先於 上收看淨空法師講的 認識佛教 及 三皈傳授 的講演,此能幫忙您先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以及明白學佛之目的與意義,以提高學佛之興趣與信心,進而能深入學習。問 初學要如何修學?答 淨宗修學是以 淨業三福 為基礎。第一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