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來講簡單一點的吧。。
狀語就是修飾謂語的,而謂語就是一個句子裡表示動作的。
那麼狀語說簡單點就是形容這個動作怎麼樣啊,這個動作的狀態程度。
如:飛,輕輕地飛。那麼「輕輕地」就是狀語,「飛」就是謂語。
在文言文中,也是這樣的,你要先確定謂語,然後就很好找到狀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狀語經常會後置。
那同樣的,還是要找到句子中的動詞,也就是謂語。
然後想一想哪個詞是可以用來修飾這個動詞的,通過釋義。
ps:在文言文中,作為狀語的經常是副詞或是介賓短語
2樓:匿名使用者
狀語是句子中動詞或形容詞中心語前頭的修飾成分,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狀態,時間,處所或性狀的程度等。
[ ]裡的表示狀語
如: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歌唱。
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他們[輕飄飄地]浮在水上。
3樓:高曉雷
文言文,有時狀語會後置,如「群鶴舞於空中」(《童趣》)「於空中」是後置的地點狀語,翻譯時應為:群鶴於空中舞。在文言文中名詞直接作狀語相當普遍:
「狐鳴呼曰」(《陳涉世家》):像狐狸一樣呼喊,「狐」名詞作狀語。
文言文中的狀語部分是什麼?
4樓:張子說歷史
所說的文言中的狀語是我們在研究時根據現在的語法適當命名的。狀語是是用來修飾動詞也就是謂語的。通常是在文言中以介賓形式或者名詞活用出現。文言文中的狀語基本為後置狀語。
我們知道,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以+賓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②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傳序》)譯文:「把箭放回先王靈位之前,稟告大功告成」
③請其矢,盛以錦囊(《伶官傳序》)譯文:「並請出那三枝箭,裝進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伶官傳序》)譯文:「當莊宗用繩索**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覆講述」
⑥覆之以掌(《促織》)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2)格式:動+於(乎,相當「於」)+賓
①使歸就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譯文:「讓他回去向孫將軍求救」
②能謗譏於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
③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譯文:「並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師說》)譯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風乎舞雩(《四子侍坐》)譯文:「在舞雩臺上吹風」
(3)格式:形+於+賓
①長於臣(《鴻門宴》)譯文:「(他,指項伯)比我長(大)」
②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譯文:「雖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卻沒有驕傲的情緒」
後置,實際上就是「置動詞後」。之所以是「後置」,其主要的參照物是現代漢語的語法規範。在現代漢語中,狀語是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若有放在謂語(動詞)後的現象,則謂之。
如:①得雙石於潭上 (《石鐘山記》)
②師不必賢於**。(《師說》)
③趙嘗五戰於秦 (《六國論》)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
上面四個句子的關鍵動詞分別為:①得 ②賢 ③戰 ④申
第二:掌握介詞結構(狀語)後置的規律 上面說了:狀語是專門用來修飾謂語(動詞),而如果是狀語後置的情況,它一定要符合這麼一條規律
「謂(動)+(賓)+(介)+名(代)」
在這裡的「介詞結構」就可以理解成後置的「狀語」了。實際就應該是:
「謂(動)+(賓)+【介+名】」
①得雙石於潭上 結合規律判斷:「得」應該是「謂語動詞」,「雙石」作「賓語」,「於」是「介詞」,「潭」是「名詞」。由此,根據上面兩條,可以推斷出這是「介詞結構後置」。
翻譯成:【於潭上】得雙石
②師不必賢於** 結合規律判斷:「賢」應該是「謂語動詞」,「於」是「介詞」,「**」是「名詞」。由此,可以推斷出這也是「介詞結構後置」。 翻譯成:師不必【於**】賢
③趙嘗五戰於秦 結合規律判斷:「戰」應該是「謂語動詞」,「於」是「介詞」,「秦」是「名詞」。由此,可以推斷出這也是「介詞結構後置」。 翻譯成:趙嘗【於秦】五戰
④申之以孝悌之義 結合規律判斷:「申」應該是「謂語動詞」,「之」作「賓語」,「以」是「介詞」,「孝悌之義」是「名詞性結構」。由此,可以推斷出這是「介詞結構後置」。
翻譯成:【以孝悌之義】申之
文言文中狀語是什麼?
5樓:讀書破萬卷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河南」就是狀語。
《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以掌」就是狀語。
1.副詞、形容詞經常做狀語.
2.表示時間、處所的名詞經常做狀語,一般名詞不做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很少做狀語.
3.介詞結構常做狀語
4.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詞的前邊,但表示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結構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如[在杭州],我們遊覽了西湖美景.
介詞結構常做狀語在文言文中出現頻率最高!這個要牢記掌握,尤其是判斷狀語後置常用的。
6樓:
狀語是用來修飾動詞也就是謂語的
語文文言文中常有名詞作狀語的用法,狀語是什麼怎麼看出文言文的一句用了名詞作狀語的用法,還有句子成分?
7樓:匿名使用者
狀語(adverbial)是句子的重要修飾成分。狀語是謂語裡的另一個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從情況,時間,處所,方式,條件,物件,肯定,否定,範圍和程度等方面對謂語中心進行修飾或限制。在不同的語言中「狀語」有不同的作用。
中文狀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德語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或整個句子;英語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的句子成分。
例句:(括號內為狀語) 他(已經)走了。 咱們(北京)見。
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科學(終於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勝了神權。 空(谷)傳響。
狀語常以以下形式出現: 1.副詞、形容詞經常做狀語。
2.表示時間、處所的名詞經常做狀語,一般名詞不做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很少做狀語。 3.
介詞結構常做狀語。 4.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詞的前邊,但表示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結構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
如[在杭州],我們遊覽了西湖美景。 狀語說白了就是修飾動作的詞,也可以理解成修飾謂語的詞。
學習文言文的時候這種名詞作狀語的詞類活用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規律一: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翻譯的時候,需要在那個活用的名詞前加一「像」字。如「檣櫓灰飛煙滅」句中的「灰」與「煙」,「一石頂壁起猶數十丈」(徐巨集祖《遊黃山記》)句中的「壁」,「贏糧而影從」(賈誼《過秦論》)中的「影」,就屬於這種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成語,如「土崩瓦解」中的「土」與「瓦」、「星羅棋佈」中的「星」與「棋」、「蠶食鯨吞」中的「蠶」與「鯨」、「風起雲湧」中的「風」與「雲」,也都屬於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狀態的例子。僅以「土崩瓦解」為例,指出一個誤區。有人認為「土崩」與「瓦解」均為主謂關係,然後構成了聯合結構。
錯了,因為在成語決不是說「土」與「瓦」怎麼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樣徹底崩潰了。
規律二;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工具與方式,在翻譯時,要在活用的那個名詞前加上一個介詞「用」。例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將杖殺汝」中的「杖」,「市中游俠兒得佳者而籠養之」(《促織》)中的「籠」,「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應該歸入狀語這一種用法。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詞狀語在翻譯時除了可以加介詞之外,還可以時靈活一些,如「餘自齊安適臨汝」(《石鐘山記》)句中的「舟行」就應該譯為「乘著小船」再如「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石鐘山記》)中的「目見耳聞」也該譯為「親眼親耳」才是。
規律三:名詞活用作狀語表動作行為的頻率,這一類句中活用的名詞均為時間名詞。在翻譯時比較靈活,可加介詞「每」,也可將那名詞重疊後前邊加「一」,還可譯為「一……比……」等。
比如時間名詞「日」與「月」活用的例子就有「鄉鄰之生日蹙(《捕蛇者說》)」中的「日」(譯為「一天比一天」),「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指南錄後序》)中「日」(譯為「每天」),「日削月割」(《六國論》)中的「日」「月(譯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譯為「每日」)等。再如時間名詞「歲」的活用就有「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中的「歲」(譯為「每年」),「良庖歲更刀」中的「歲」(也譯為「每年」)等。
規律四:表示動作行為的方位。這一類名詞的特點是均為方位名詞,翻譯時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上介詞「向」「到」或者「對」一類介詞。
例子俯拾皆是。如「大江東去」(《念奴嬌·赤壁懷古》),「孔雀東南飛」、「北伐」、「南征、「西行」等,譯時加介詞「向」;「外調」「上訪」等,譯時加「到」,而「外連橫而鬥諸侯」中的「外」、「內惑與鄭秀,外欺於張儀」中的「內」與「外」譯時均得加上介詞「對」。
規律五: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那活用的名詞的特點是均為處所名詞,翻譯時加上介詞「在」或者「從」。如「卒廷見相如」中的「廷」應譯為「在朝廷上」,「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戰》)中「郊」也得譯為「在城郊」,「草行露宿」(《指南》錄後序))中的「草」和「露」,需譯為「在草叢中」、「在露天裡」,而「沛公已去,間至軍矣」、「道芷陽間行」兩句中的「間」就應譯為「從小道」了。
規律六:表示對人的態度。翻譯時需加上一串文字:
「像對待……一樣」。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中的「兄」,「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中的「隸」,「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臏列傳》)中的」客」,就需譯為」像對待兄長一樣,「像對待奴隸一樣」,「像對待賓客一樣」。
規律七: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情理。翻譯時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上「按」、「照」「按照」這一類介詞就可以了。
如下面的例子,「古法」採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採草藥》)中的「古法」(譯為「按照古代的方法」),「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次」(譯為「按次序」),「靈運所未至,理未足怪也」(《雁蕩山》)中的「理」(譯為「照理」)「予分當引決」(《指南錄後序》),中的「分」(譯為「照名分」)等。至於「義不賂秦(《六國論》)」,「義不食周粟」(《史記·伯夷叔齊列傳》)中的「義」若譯為「按照正義」是可以的,但若稍微靈活一點,譯為「堅持正義」似乎更好些。
至於句子成分:句子的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詞與詞之間有一定的組合關係,按照不同的關係,可以把句子分為不同的組成成分。
句子成分由詞或片語充當。漢語: 現代漢語裡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種,即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
英語:句子的組成部分,包括主語、謂語、賓語、定語、補語、狀語、表語七種
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會有幾種比較特殊的句子成分情況:也就是判斷句 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賓語前置:一般都是否定句和疑問句常見此種情況,如: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 「臣未之聞也」。
謂語前置:(1)表示疑問的句子。如:何哉,爾所謂達者? (2)表示感嘆的句子。如:賢哉,回也!
省略句 被動句等
其實樓主可以去書店買一本語文基礎知識積累 裡面有詳細的解說 明白易懂
「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說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意思 1 將領,帶兵的人 舉例 是將率之事也。荀子 富國 注 猶主領也。2 統率 率領。舉例 自將三千人。資治通鑑 唐紀 3 扶持,扶助。舉例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樂府詩集 木蘭詩 4 奉行,秉承。舉例 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元結 賊退示官吏 5 送行。舉例 耒者弗迎,去者弗將。淮南子 詮言 ...
文言文中「早」的意思,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早 釋義 z o 名 早晨。過小孤山大孤山 二日 行未二里,忽風雲騰湧。名 某一時間的開始階段。花蕊夫人 宮詞 春楊柳引長條,倚岸沿堤一面高。副 趁早 早些。赤壁之戰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 與之絕。副 幸而。水滸傳 三十七回 那大漢失驚道 真個是我哥哥!不做出來!文言文,主謂之間斷開,而...
文言文中名的用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個人歸納 1。名詞 名字,名稱,題目。名分。名望等。2.動詞 命名,稱明,說。3。形容詞 有名的,著名的等。個人歸納的 1。名詞 名字,名稱,題目。如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名字 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名稱,題目 2.動詞 命名,稱明,說明。如 名之者誰 命名 以故其後名之曰襃禪山 稱明 不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