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中 何之有 的句子結構及翻譯。舉一些例子,儘量多

2021-03-30 15:26:31 字數 4428 閱讀 5425

1樓:聶子初

「何…之有」式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何」是動詞「有」的前置賓語,

「之」是助詞,賓語前

置的標誌。「何…之有」可譯為「有什麼…呢」或 「有什麼…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傳》)——這好比是把肉投給飢餓的老虎一樣,有什麼功

效呢?2.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於鄢》)——姜氏有什麼滿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宋國有什麼罪過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時變化,壓縮為「何有」,成為一個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對前文所敘述的內容,表示「

有什麼…」的意思。如:

5.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餘何有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敵人,瞧

著力量去辦,我有什麼捨不得(殺)呢?

有時,在「何…之有」的壓縮式「何有」的前邊加「於」字,或在後邊加「於」字,形成「於…何有」或

「何有於…」的形式,這兩種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對於…來說,又有什麼…呢?」的

格式來對譯。如:

6.王曰:「六國之後君,吾不能封也。遠世之王,於我何有?」(《孔叢子》)——(陳)王說:「六國

的後代,我是不能封他們為諸侯的。那些遠世的國君,對於我來說,又有什麼關係呢?」

7.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子貢通達事理,對於治理政事有什麼難處呢?

8.勞之不圖,報於何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沒有想盡什麼勞力,對報答來說,又有什麼呢

? 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孔子說:「口裡不

說而心裡記住它,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對於我來說,又有什麼呢?」

2樓:蠍之狂魔

何……之有:有。。。。。的呢?

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的呢?

是反問句式,「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3樓:濤聲依舊

何患之有?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請舉例說明古代漢語常見的結構有哪些

古代漢語翻譯

翻譯文言文

4樓:胡椒一個闖天涯

澹臺滅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

他的體態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認為他資質低下。從師學習以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來不去會見公卿大夫。

他往南遊歷到長江,追隨他的學生有三百人,他獲取、給予離棄、趨就都完美無缺,他的聲譽傳遍了四方諸侯。孔子聽到這些事,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單從相貌上判斷人,對子羽的判斷就錯了。」

5樓:百度使用者

要翻譯文中的句子,首先要明確翻譯得好的標準。大家不會忘記,對於怎樣才能翻譯得好,語文教材的編者曾借嚴復關於外文翻譯的標準把它表述為「信、達、雅」三個字。「信」,就是準確,「達」,就是通順,「雅」,就是有文采。

其次要懂得翻譯的的要求。文言文翻譯要達到「信、達、雅」的標準,應該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要求「字字有著落」,所謂意譯,就是要求在不能直譯的時候,講出字詞的大意即可。

「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是對翻譯的要求,也是翻譯的原則,這是大家 不應該忘記的。

明確了翻譯的標準和要求之後,還應該掌握翻譯的方法。對於翻譯的方法,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留、去、變、換、調、補、凝、擴」等八個字。

「留」,就是保留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如人名、地名、官名、年號、器物名等。例如,「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姚鼐《登泰山記》)一句,句中「乾隆」等下畫橫線的詞語,由於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均予保留,不用翻譯。

這樣,這句就可以譯為:「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經過齊河、長清、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過長城的城牆,到達了泰安。」

「去」,就是去掉沒有實際意義、現在已經不用的詞語。例如,「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歐陽修《伶官傳記》)一句,「夫」字是發語詞,為的是引起議論,沒有實際意義,翻譯時可以去掉。

這句應這樣翻譯:「禍患常常由於微小的事情積累(起來),而聰明勇敢的人多是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撓。」除了「夫」字外,還有「蓋」、「若夫」等引起議論的句首虛詞,以及其他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翻譯時也都可以去掉。

「變」,就是把古代漢語的單音詞變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例如,「師 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一句中的粗體字都是單音節詞,翻譯時,可以依次把它們翻譯為「老師」、「傳授」、「道理」、「教授」(「受」通「授」),「解決」、「疑惑」等雙音詞。

整句應譯為:「老師, (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

「換」,是把一些詞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詞語,換成與現代漢語意思相當的詞語。例如,「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張溥《五人墓碑記》)一句中,「安」字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平安」、「安穩」、「安裝」等意思,而它在本句中卻是「怎麼」的意思,兩者大相徑庭,翻譯時,要把它換成「怎麼」一詞,否則就會語意不通。

所以,這個句子應這樣翻譯:怎麼能讓英雄豪傑屈服,在他們的墓道扼腕長嘆,抒發自己的感慨呢?

「補」,就是補出省略的成份。古代漢語省略的成份比較多,通常有省主語,省謂語,省賓語,省介詞等。翻譯時要把它補出來,而且用括號表示。例如:

1、省主語:

(1)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省謂語: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

3、省動賓:不賂(秦)者以賂(秦)者喪。(《六國論》)

4、省介賓:成視,龐然修偉,自增慚作,不敢與(之)較。(《促織》)

5、省介詞: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於)兵勢耳。(《赤壁之戰》)

試與他蟲鬥,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促織》)

「調」,就是翻譯時,把倒裝句的句序調整為符合現代漢語語法的句子。例如 :

1、謂語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應譯為:你太不聰明瞭。)

2、賓語前置: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為:大王帶什麼東西來?)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譯為:古人是不欺騙我們的。)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譯為:不懂得斷句,不解決疑難 問題。)

3、介賓前置:

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你根據什麼知道?)

微斯人,無誰與歸?(《岳陽樓記》,譯為:沒有這樣的人,我跟 誰同道呢?)

4、定語後置:

計未定,求人可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計策沒 有定下,尋求能到秦國出使的人,沒有得到。)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五人墓碑記》,可譯 為:能不改變自己的志向的士大夫,天下這麼大,又有幾人呢?)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可譯為: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 沒有強壯的筋骨)

5、介詞結構後置:

公與之戰,戰於長勺。(《曹劌論戰》,可譯為:魯莊公跟他在長勺交戰。)

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戰》,可譯為:在柴火上澆上油, 用帳幕把它蓋起來。)

「凝」,就是把鋪陳的句子適當濃縮。例如: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兩句的意思差不多, 翻譯時可濃縮為:問女兒想的是什麼。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這兩句互相解 釋,可濃縮為:東西左右都種著松柏和梧桐。

「有席捲天下 ,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過秦 論》)一句,幾個分句意思都相似,可濃縮為:有併吞天下的雄心 壯志。

「擴」,就是把引用的典故或言簡意賅的詞語適當。例如:

「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銘》)一句中,「何陋之有?」 是個典故,翻譯時,應適當把它,譯為:有君子住在裡面,有 什麼簡陋呢?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 古》)一句中,「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都是典故,應把它們 適當,可譯為:元嘉年間,宋文帝草率北征,實指望再封狼居 胥山,建功立業,結果只落得倉皇敗退。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滕王閣序》)一句,加橫線的詞語語意 很豐富:「東隅」是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 示晚年。

翻譯時應該適當擴充套件,可譯為:早年的時光已經消逝,如 果珍惜時光,發奮圖強,晚年還並不算晚。

除了按照上面所講的用「八字法去翻譯之外,我們還應該掌握一些常見的固定句式,例如:

(1)「如……何」、「奈……何」、「若……何」(表示「怎麼樣」、「為什麼」、「什麼樣」)。

(2)「孰與」、「孰若」(表比較或選擇的疑問句,相當於「……與……相比,誰(哪個)……」)。

(3)「誰……者」(表疑問,相當於「……者誰」)。

(4)「不……乎」(表示疑問),等等。

另外,大家還應注意,翻譯古文不能離開上下文,不能夠離開具體的語境,否則,就會容易生搬硬套,文不達意。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古代漢語中若有幾種解釋古代漢語註解有哪幾種常見的情況

一 作動詞,如同 像。例如 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莊子 逍遙遊 關山度若飛。樂府詩集 木蘭詩 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 同,相當。例如 彼與彼年相若也。韓愈 師說 三 比得上 多用於否定句和反問句 例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戰國策 齊策 四 作代詞,如此,這樣。例如 以若所為,求若所...

古代漢語中膝下代什麼什麼是古代漢語中的借代

1 幼兒。因為子女幼時常依於父母膝下,故用膝下指幼兒。例如,古人常說 膝下一女。膝下無兒。2 敬辭。古人與父母通訊時,用膝下作為敬辭,表示對父母的愛慕,敬意。例如,遠離膝下。父親大人膝下。母親大人膝下。3 對父母的尊稱。子女尊稱父母。就像 尊稱為 閣下。皇帝尊稱為 陛下。擴充套件資料 引證解釋 一 ...

在古代漢語中,鴻雁指什麼,在古代漢語中,鴻雁指什麼鴻雁,巾幗,鬚眉

鴻雁 書信,鴻雁傳書 巾幗 女子 鬚眉 男子 社稷 國家 江山 桑梓 故鄉 閭左 僱農 佃農等構成的貧苦人民,廟堂 朝廷 軒轅 黃帝的名字 汗青 史冊 鴻雁 是通訊的意bai思 有鴻雁傳書du 巾幗zhi 是指dao女子 鬚眉 是指男子 有 巾幗不讓須 版眉 即女子不權比男子遜色 社稷 代表國家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