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yyy茗茗
王力老師的古代漢語第461頁中,明確指出(下引原文)
介詞「之」字的用法是放在定語和名詞之間,把定語介紹給名詞,有的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的」。例如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2樓:衝地灣
之在古漢語中可以作為代詞,助詞,動詞但不可以做介詞。
3樓:仙鶴來
之意思有很多 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同 詞性也不同 不僅是介詞和動詞詞性 你 舉幾個例子吧 好長時間不學了 想不起來例子 我給你具體解釋
王力版古代漢語教材中之字的用法。
4樓:星蹤千面
這個是歷來有爭議的一個地方
我們一般認為此處 之 應為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獨的作用。當時王力認為是介詞無實義,只有少數人同意他。但沒辦法,人家權威嘛。
其實不必糾結於此處的。後來新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也是王力編的,就把介詞用法這一說去掉了。
古漢語「之」字的全部用法
古代漢語中"之"可不可以作連詞
5樓:匿名使用者
「之」作為虛詞有四種用法:助詞、連詞、介詞、語氣詞。
「之」作連詞,它不像「且、以、而、則」等連線謂語性片語或句子,構成聯合關係,而是連線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構,表示領屬性或修飾的關係,在意義上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①連線定語和中心語。如「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
」(《史記留侯世家》),連線名詞定語「項籍」和名詞中心語「頭」。②連線主語和謂語,使主語結構轉變為定中關係的名詞性短語。不過,這種結構形成必須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判斷句謂語和表示時間的狀語等情況。
如「大哉,堯之為君!」(《孟子•滕文公上》),「堯之為君」本為主謂結構,中間插入連詞「之」,使它轉為定中結構,作形容詞「大」的主語,這是個主謂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起連線作用,但不宜認為使主謂結構轉變為名詞性的成分,因為它沒有在句中擔任主語、賓語等成分,而是作為一個分句用在加一個分句的前面,同它構成複句關係。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深遠」(《戰國策•趙策四》),「之」字可不譯出。
求救,怎樣理解古代漢語中的副詞,介詞,連詞,助詞?
古代漢語中的連詞『之』與現代漢語的組詞『的』用法相同嗎?
古代漢語中膝下代什麼什麼是古代漢語中的借代
1 幼兒。因為子女幼時常依於父母膝下,故用膝下指幼兒。例如,古人常說 膝下一女。膝下無兒。2 敬辭。古人與父母通訊時,用膝下作為敬辭,表示對父母的愛慕,敬意。例如,遠離膝下。父親大人膝下。母親大人膝下。3 對父母的尊稱。子女尊稱父母。就像 尊稱為 閣下。皇帝尊稱為 陛下。擴充套件資料 引證解釋 一 ...
在古代漢語中,語辭來引匠的本義或最早意義是什麼
匠 從匚從斤,是個bai會意字,du 匚是象形字 zhi,指裝東西的器具,斤dao 也是象形字,本意是斧頭,所回以匠的本義答是木工。來 這個字不太確定,以前學過夾字,是從大從二人,本義是輔佐的意思,以此推的話,兩個都是會意字,來應該是從木從二人,本義應該是走近的意思。語 語字從言,字形中又有口字,可...
漢字與漢語中的詞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語素和詞都是語言單位。詞是由語素構成的。從這個關係看,詞是比語素大的語言單位。由幾個語素構成的詞,詞和語素是容易區別的。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則詞和語素是一個同形單位,二者統一為一個形體。從語言結構中的功能看,某個語言單位就構詞而言,它是語素 就造句而言,它是詞。例如 馬拉車。馬拉馬車。刀在第一個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