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上海膚康白斑病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節。按漢族的傳統,在這個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時,這個節日更是盛極一時。《隋書·**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漢族傳統節日。襄樊人歷來在元宵節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節日特色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最初稱為"湯圓",後因多在元宵佳節食用,所以也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常見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餡料豐富多樣,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等,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象徵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意義: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
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風俗: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漢族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漢族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2樓:雨天后的七彩虹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古代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國古代的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
滿月象徵著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據《史記 樂書》記載,早在西漢初期,宮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禮儀活動。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元宵節花燈,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
元宵節的起源和來歷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又有一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晒穀場跳舞。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是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習俗
在民間過元宵的習俗有很多種,不同的民族過元宵的方式也會有所不一,以下是不同民族人們過元宵節的方式。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2、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3、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4、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5、放焰火
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
元宵節的來歷意義習俗,元宵節的來歷以及風俗習慣是什麼?
答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 平呂 而設。漢武帝時,太一神 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 太初曆 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元宵節的習俗 吃元宵 寓意團圓 看花燈 猜燈謎 耍龍燈 踩高蹺 走百病 逐鼠等,元宵和春節的年糕 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
元宵節習俗和來歷有什麼不同,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分別是什麼
來歷 是節日的起源。習俗 是這個節習慣怎麼過。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分別是什麼 元宵bai節的來歷 元宵,原意為 du上元節zhi 的晚dao上 因正月十五 上元節 主要專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屬日名稱也演化為 元宵節 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有什麼來歷,元宵節的由來是什麼?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 試燈 十五日夜為 正燈 民間要點燈盞,又稱 送燈盞 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