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或成就是什麼,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意義

2021-03-04 00:23:35 字數 6006 閱讀 4320

1樓:亦夢之城

1、意義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加強了中國明朝**與海外各國的聯絡,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再沒有此類的壯舉。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

2、簡介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 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 率領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 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 洲東部,紅海、麥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諸國(今東南亞)、西亞、南亞等的聯絡。

3、人物簡介

鄭和(2023年-2023年),回族, 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2樓:麥ya糖

揭開了世界 大航海時代 的序幕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明初 鄭和 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通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將中國的航海事業銘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一鈞在主題為《人類歷史轉軌時期偉大的和平實踐》報告中提出,2023年,鄭和首次下西洋,揭開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動的序幕。鄭一鈞說,由於世界性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東西方交通為之大變,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往來,逐漸打破了全球東西方之間、各大洲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

這對人類社會與國際關係,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導致人類社會日益具有世界性,從此進入一個帶根本性的歷史轉軌時期。在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發生於東方的鄭和航海壯舉,讓大批中國人走出國門,走向海洋,在人類文明交匯的大舞臺上,以偉大的和平實踐,譜寫了十五世紀初人類文明史上的壯麗篇章。臺灣中華鄭和學會理事王桂巖與鄭一鈞觀點相近。

王桂巖說,鄭和率領兩百餘艘船隻、兩萬七千餘人員的龐大艦隊出使遠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將海上交通推上高峰,震驚了西洋的航海冒險家,激起了他們東來的慾望,進而使世人認識了海洋,開闢了海上航道,增進了世界經濟繁榮及文化交流。 嘗試建立和平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 專家們認為,與同時代的西方大航海不同,以 鄭和 為代表的中國人大航海,推動大批中國人以空前的規模走向海洋,是為了以中國人傳統的政治道德理念,嘗試建立和平與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鄭一鈞說,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是以「仁」、「恕」為核心的價值理念。

鄭和使團在海外努力傳播中華文教,與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和諧發展,是一脈相承的。這種「大同」與「和諧」的理想,也是各國人民嚮往「世界大同」理想的一種表現,反映了海外各國人民嚮往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市儒學會會長林義彪從自己家鄉人民對鄭和的崇拜來表述鄭和下西洋和平之旅的意義。

林義彪認為,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是中外關係的豐碑。鄭和航海圖也被以後的西方航海家所利用。他說,鄭和下西洋,向各國推廣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的先進技術,傳播了文化文明,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

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鄭和下西洋,固然有其**上的貢獻,因為當時明代的陶瓷、絲綢、錢幣等,多為東南亞各地人民所喜愛及需要;而產自南洋各地的香料、染料等,也為國內所需要,這種各取所需的現實,使鄭和的遠航彰顯了**的重要性。但專家們認為,鄭和遠航影響之持久深遠的,還是在文化交流方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海洋科技系教授瓊斯把鄭和下西洋傳播東方文化的旅程稱為傳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稱其比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影響更為深遠。

王桂巖則認為,一方面,就中華文化的西傳而言,鄭和所到之處,往往立石紀功,宣揚中國文化;另一方面,西洋**教大量傳入中國,同時使西洋的數學、理化、天文等學術教材也隨之傳入,使西洋現代化的科技學術啟蒙了當時的高階**及知識分子,這也是鄭和出使對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 鄭和下西洋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意義?

3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國在明代初年曾派遣一個龐大的遠洋武裝船隊,向印度洋進發,40年間,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全部置於控制之下,建成一個前所未有的海上霸權,勢力直抵非洲東海岸。

這批海上英雄以鄭和為首,鄭和名馬三保,因與馬皇后同姓,為避諱而改姓鄭。他是個太監,後人也稱他三保太監。14世紀初年,明成祖朱棣覺得有必要將中國國威向海外炫耀一下,於是他命令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武裝船隊,向西洋進發。

鄭和率領的船隊,聲勢十分浩大,第一次便出動62艘**,戰士10.2萬餘人。主力航長120公尺,寬40公尺,可載10闐餘人,在當時看來,簡直是難以想象。

鄭和一連七次迸發西洋,就憑此無敵艦隊,縱橫南中國海和印度洋。

鄭和七下西洋,使中華帝國威名遠播。也使中國人在閉關鎖國之中再一次瞭解外界。鄭和七下西洋,歷時30個寒暑,經過30多個國家,最遠航程到達非洲東岸現今的索馬利亞和肯亞一帶。

可以說,迄今為止,鄭和下西洋仍是中國航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頁。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意義?

4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公元1405~202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公元2023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次震驚世界的壯舉,這壯舉無論是對當時的社會變革還是對以後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不僅在當時輝煌燦爛,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光彩奪目,這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先進的造船航海技術和中華民族勇於吃苦、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促進了中國人民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及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5樓:恭桂花書辰

【發展海外**】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

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貢獻,意義

6樓:對方考慮看過

鄭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加強了中國明朝**與海外各國的聯絡,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再沒有此類的壯舉。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享、真蠟、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多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

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的要道),選擇扶植強盜頭子拜裡迷蘇剌,於2023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裡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馬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7樓:明白與瞭解

有如下幾個方面:

(1)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是明朝政治、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盛的反映和標誌.鄭和七次下西洋,作為和平的使者,宣揚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以提高國家的威望和國家地位;同時也有「耀兵異域」,顯示中國強大國力的一面.

結果,許多國家紛紛派人帶著當地的特產,比如大象、犀牛、長頸鹿、獅子和寶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隨鄭和船隊來到京城,要求同中國發展友好關係,這都與鄭和下西洋有著密切的聯絡.而不像後來的歐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鑑於學生尚未學習到世界史,這裡教師只做簡單的提及便可.

(2)鄭和下西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就是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使中國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豐富了中國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識.另外,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更多的中國人來到南洋,為南洋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和下西洋,並沒有為國內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援,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倒是強化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基礎.而且這種**,對國計民生關係不大,因為輸入的商品多為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奢侈品.同時也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於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

鄭和下西洋所進行的對外**,並不是一種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交易.按照明**的旨意,**堅持的是「厚往薄來」的原則,即**收購外來番貨,而低價**中國的貨物,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與富有,從而加深了中國人的自我虛驕心理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這種**產生的後果只能是給國內經濟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背後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從長遠來看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8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遠航,促進了我過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和經濟交流.鄭和是我果也是世界上的偉大的航海家.

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明初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通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將中國的航海事業銘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一鈞在主題為《人類歷史轉軌時期偉大的和平實踐》報告中提出,2023年,鄭和首次下西洋,揭開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動的序幕.鄭一鈞說,由於世界性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東西方交通為之大變,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往來,逐漸打破了全球東西方之間、各大洲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

這對人類社會與國際關係,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導致人類社會日益具有世界性,從此進入一個帶根本性的歷史轉軌時期.在這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發生於東方的鄭和航海壯舉,讓大批中國人走出國門,走向海洋,在人類文明交匯的大舞臺上,以偉大的和平實踐,譜寫了十五世紀初人類文明史上的壯麗篇章.臺灣中華鄭和學會理事王桂巖與鄭一鈞觀點相近.

王桂巖說,鄭和率領兩百餘艘船隻、兩萬七千餘人員的龐大艦隊出使遠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將海上交通推上高峰,震驚了西洋的航海冒險家,激起了他們東來的慾望,進而使世人認識了海洋,開闢了海上航道,增進了世界經濟繁榮及文化交流.

嘗試建立和平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

專家們認為,與同時代的西方大航海不同,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人大航海,推動大批中國人以空前的規模走向海洋,是為了以中國人傳統的政治道德理念,嘗試建立和平與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鄭一鈞說,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是以「仁」、「恕」為核心的價值理念.鄭和使團在海外努力傳播中華文教,與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和諧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這種「大同」與「和諧」的理想,也是各國人民嚮往「世界大同」理想的一種表現,反映了海外各國人民嚮往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市儒學會會長林義彪從自己家鄉人民對鄭和的崇拜來表述鄭和下西洋和平之旅的意義.林義彪認為,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是中外關係的豐碑.

鄭和航海圖也被以後的西方航海家所利用.他說,鄭和下西洋,向各國推廣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的先進技術,傳播了文化文明,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

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鄭和下西洋,固然有其**上的貢獻,因為當時明代的陶瓷、絲綢、錢幣等,多為東南亞各地人民所喜愛及需要;而產自南洋各地的香料、染料等,也為國內所需要,這種各取所需的現實,使鄭和的遠航彰顯了**的重要性.但專家們認為,鄭和遠航影響之持久深遠的,還是在文化交流方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海洋科技系教授瓊斯把鄭和下西洋傳播東方文化的旅程稱為傳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稱其比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影響更為深遠.

王桂巖則認為,一方面,就中華文化的西傳而言,鄭和所到之處,往往立石紀功,宣揚中國文化;另一方面,西洋**教大量傳入中國,同時使西洋的數學、理化、天文等學術教材也隨之傳入,使西洋現代化的科技學術啟蒙了當時的高階**及知識分子,這也是鄭和出使對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

滯下西洋的意義,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 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2 廣泛的傳播了中華文明 3 把中國同亞非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4 古代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開放的態度,和平友好的原則,至今仍有現實意義。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 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 1405年 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 1433年 ...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意義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公元1405 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公元1405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次震驚世界的壯舉,這壯舉無論是對當時的社會變革還是對以後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不僅在當時輝煌燦爛,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光彩奪目,這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充分展示...

鄭合下西洋。猜什麼數,鄭和下西洋。猜什麼數字?

七鄭和七下西洋 405年7月11日 明永樂三年 明成祖朱棣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 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 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有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 明宣德8年 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