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學

2021-03-04 00:29:48 字數 4504 閱讀 4464

1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

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

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一)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又稱「語言藝術」。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將文學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影視文學等體裁。在各種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二)孔門四科之一。 《論語·先進》:「文學,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學,則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貴族子弟的學科。

《宋書·雷次宗傳》:「上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

(三)指辭章修養。 元結《大唐中興頌序》:「非老於文學,其誰宜為?」

(四)官名。 漢代置於州郡及王國,或稱「文學掾」,或稱「文學史」,為後世教官所由來。漢武帝為選拔人才特設「賢良文學」科目,由各郡舉薦人才上京考試,被舉薦者便叫「賢良文學」。

「賢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學」則指精通儒家經典的人。魏晉以後有「文學從事」之名。唐代於州縣置「博士」,德宗時改稱「文學」,太子及諸王以下亦置「文學」。

明清廢。

(五)期刊。 ①左聯機關刊物之一。2023年4月25日在上海創刊。

半月刊。刊有馮雪峰、瞿秋白關於大眾文學的文章。僅出一期,即被國民黨**查禁。

②文學刊物。2023年7月在上海創刊。月刊。

鄭振鐸、傅東華、王統照先後任主編。發表文學創作與文學理論,是30年代影響較大的文學刊物。2023年11月出至第九卷第四期停刊,共出五十二期。

現代文學期刊。月刊。2023年 7月 1日在上海創刊,由文學社創辦,上海生活書店出版。

第 1卷編輯者署文學社,第2卷至第9卷先後由傅東華、鄭振鐸、王統照主編。黃源參加了第1卷至第5卷的編輯工作。鄭振鐸、茅盾是《文學》的主要發起人。

編輯委員會成員為郁達夫、茅盾、胡愈之、洪深、陳望道、徐調孚、傅東華、葉紹鈞、鄭振鐸。創刊之初魯迅曾是編輯委員會成員之一。辦刊的宗旨「在於集中全國作家的力量,期以內容充實而代表最新傾向的讀物,供給一般文學讀者的需求。

」刊物內容豐富、欄目眾多,且時有變動,較為固定的大致有**、散文隨筆、詩歌、劇作、文學論壇、書評、作家論、文學畫報、翻譯、世界文壇展望等。其中以刊登名家的文學創作、文學理論、作家作品研究為主,對新進作家的作品也經常予以發表和評介。特約撰稿員有魯迅、巴金、老舍、丁玲、冰心、朱自清、許地山、王魯彥、郭紹虞、耿濟之、田漢、鄭伯奇、戴望舒、張天翼、黎烈文等48人,還有許多著名作家如郭沫若、阿英、周揚、胡風、蹇先艾、林語堂、沈從文、沙汀、艾蕪、蕭軍、蕭紅、臧克家、吳組緗等也經常為之寫稿,撰稿作家上百人。

在創作方面發表過許多有影響的作品。**如茅盾的《殘冬》、《多角關係》、《大鼻子的故事》,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一個練習生》,王統照的《山雨》、《秋實》,許地山的《春桃》、《女兒心》,王魯彥的《屋頂下》、《鄉下》,鄭振鐸的《桂公塘》、《取火者的逮捕》,郁達夫的《遲暮》、《出奔》,巴金的《沉落》、《神》、《鬼》,老舍的《上任》、《微神》、《我這一輩子》,張天翼的《包氏父子》、《清明時節》,沈從文的《八駿圖》,沙汀的《苦難》,艾蕪的《咆哮的***》,蹇先艾的《鄉間的悲劇》,吳組緗的《天下太平》,端木蕻良的《鷺湖的憂鬱》,蔡希陶的《蒲公英》,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散文隨筆如魯迅的《我的種痘》、《憶韋素園君》、《病後雜談》、《病後雜談之餘》,朱自清的《哀互生》、《你我》,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勞者自歌》,巴金的《旅途隨筆》,王魯彥的《父親的玳瑁》,沈從文的《湘西散記》;詩歌如王統照的《她的一生》、《吊今戰場》,臧克家的《罪惡的**》、《中原的胳膀》,朱湘的《莊周之一晚》;戲劇如洪深的《劫後桃花》(影劇),陳白塵的《金田村》、《蘆溝橋之戰》,夏衍的《賽金花》,李健吾的《樑允達》、《老王和他的同志們》等。這些不同體裁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對當時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鬥爭和其他種種社會衝突,做了現實主義的真實描繪,成為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著作。

《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比較重視,在現代文藝報刊中,它是發表作家專論最多的刊物,先後刊載過茅盾的《冰心論》、《廬隱論》、《落花生論》,胡風的《林語堂論》,穆木天的《徐志摩論》、《郭沫若的詩歌》,許傑的《周作人論》,蘇雪林的《沈從文論》等較為重要的**,在作家研究方面具有開創作用。對丁玲的《母親》、王統照的《山雨》、艾蕪的《南國之夜》、吳組緗的《西柳集》、夏徵農的《禾場上》、彭家煌的《喜訊》、周文的《雪地》、萬迪鶴的《達生篇》、蔡希陶的《蒲公英》、曹禺的《日出》、臧克家的《烙印》、艾青的《大堰河》等都作了比較中肯、及時的評介。《文學》對新文**動和創作實踐方面的問題,發表過魯迅的《又論「第三種人」》、《論諷刺》、《「文人相輕」》(一至七論全文)、《「題未定」草》(一至三),周揚的《現實主義試論》、《典型與個性》,胡風的《現實主義底一「修正」》等文,著重從作家對現實的態度、創作與現實的關係上作了理論剖析。

郁達夫、金兆梓、適夷、胡秋原、杜衡、沈起予等筆談《五四文**動之歷史的意義》,阿英的《中國新文學的起來和它的時代背景》,茅盾的《新文學前途有危機麼?》、《論初期白話詩》、《敘事詩的前途》,朱自清的《新詩雜話》、《新詩歌旬刊》,屈軼的《新詩的蹤跡與其出路》,陳雨門的《中國新詩的前途》,張庚的《中國舞臺劇的現階段》,洪深的《一九三三年的中國電影》等文,就中國新文學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這些文章對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文學》還於2023年 7月出了「文學一週年紀念特輯」——《我與文學》。有茅盾、巴金、鄭伯奇、胡風、葉紫、艾蕪、沈從文、卞之琳等59人撰稿,寫下了他們各自同文學的關係和「親切體驗」,「成為文學史的珍貴資料」(《我與文學‧引言》)。2023年 7月又出了「文學二週年紀念特輯」——《文學百題》,有蔡元培、魯迅、茅盾、葉紹鈞、朱自清、郁達夫、洪深、阿英、胡風、豐子愷等60人撰稿,從多種角度簡要介紹了有關文學特性、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學體裁、文學流派、創作方法等文學知識(上海書店於2023年影印了上述兩個特輯)。

2023年11月、12月曾編刊「魯迅先生紀念特輯」(一)、(二),茅盾、鄭振鐸、王統照、傅東華、郁達夫、鄭伯奇、夏丏尊、歐陽凡海、力群等撰文作畫,悼念這位新文學奠基人的逝世,開展學習和研究魯迅的活動。

《文學》也注意到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刊載過郭沫若的《屈原時代》,鄭振鐸的《談金瓶梅詞話》、《〈西遊記〉的演化》,顧頡剛的《明俗曲琵琶詞》,陳子展的《兩宋詞人與詩人與道學家》等,2023年6月還出了一期「中國文學研究專號」,收有郭紹虞的《中國詩歌中之雙聲疊韻》,朱自清的《論「逼真」與「如畫」》,吳晗的《歷史中的**》等論著。

《文學》對外國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的翻譯介紹也較重視,譯載過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高爾基、安徒生、海涅、席勒、濟慈、雨果、羅曼‧羅蘭、惠特曼、馬克‧吐溫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理論著作以及評介他們的文章,還出過「翻譯專號」,「弱小民族文學專號」、「一九三五年世界文人生卒紀念特輯」、「屠格涅夫逝世五十週年紀念特輯」、「高爾基紀念特輯」等。這些譯著和資料記載了中國現代文學同外國文學的密切關係。

《文學》是在30年代初期,《**月報》停刊,「左聯」機關刊物屢遭查禁的情況下創辦的,成為左翼作家、進步作家發表創作的陣地。它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導傾向是貫徹始終的。2023年8月1日9卷2號出版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文學》減縮篇幅,於同年11月10日出至9卷4號停刊。

《文學》每6號合為1卷,共出9卷52號,是30年代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學期刊。

文學的精神性價值:

文學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擁有內在的、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的價值,既精神性價值。

關於精神,可以有諸多不同的定義。我們一般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界定精神這一概念的:它是人內在的一種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與感性諸多心理因素的有機統一,是人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

因而,精神的價值不同於物質的價值,它是內在的、本體的、不斷超越自身的。文學藝術的創造活動是文學藝術家的精神活動,文學作品屬於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學藝術的餓接受鑑賞也屬於人們的精神領域的活動,所以,文學藝術的精神性價值應當是其自身最為內在的、基本的價值所在。

正如早期的德國現象學美學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藝術作品中,存在著一些構成其價值的確定的特性」,那就是藝術的精神性價值的特性,即它並不以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的服務的手段,那麼他就無法理解藝術。這些價值是作為存在於作品之中,作為被包含在藝術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們體驗的。」

藝術,在履行自己的種種「服務」職責時,反而已經忘記了什麼是它自己,而我們在擁有過多「藝術作品」時卻失落了「藝術的精神」。

藝術,並不僅僅是工具,甚至也並不總是「作品」。藝術在本質上一種生存方式,生活態度,生活的內涵,是生命賴以支撐的精神。

2樓:逢秀英耿胭

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被稱為語言藝術和時空並列藝術.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文學啊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 詩歌 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 稱作體裁 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一 文學就是語言 形象 情感。當然不同的人 不同的時代都對文學有不同的認識。包括現在很多寫法,包括很多看法,不一樣的分化,其實根子...

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文學啊

答案是五花八門,各有各的說法,以下是 定義 中的兩則,感覺不錯就摘錄了下來 一 文學就是語言 形象 情感。當然不同的人 不同的時代都對文學有不同的認識。包括現在很多寫法,包括很多看法,不一樣的分化,其實根子就在對文學觀 對文學的基本看法是有區別的。所以我覺得對文學只要抓住最根本的幾個點,其它根據自己...

什麼是真文學,什麼是文學真實

什麼是文學真實 文學是用一些語言 字元來表達一些事物,例如 人們的情感 感嘆,景色的變化,以及一些對事物的看法等等,而表達的方法則是通過 文章 作文 詩歌等形式來表達。至於是否真實,我們可以認為都真是,也可認為都是虛假的,應為我們無從考證。當然如果真要區分真假文學的話,我建議樓主你把體現真是事物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