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的區別教育心理學中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的區別和聯絡

2021-03-04 00:35:51 字數 5498 閱讀 4731

1樓:lee羅亞輝

1、方向不同: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運用行為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學習的一種心理學流派。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

2、認知不同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又稱刺激-反應理論,是當今學習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該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主要觀點包括人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學習;人類獲取資訊的過程是感知、注意、記憶、理解、問題解決的資訊交換過程;人們對外界資訊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選擇性的以及學習的質量取決於效果。

3、特點不同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只強調外部刺激劑而完全忽視學習者的內部心理過程,就是通過反覆的行為訓練,讓人掌握某項技能。認知主義的特點是學習者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收器,而是主動地對外部刺激提供的資訊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認知主義理論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2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學習理論,我認為是心理學的一門最發達的分支學科,是對學習規律和學習條件的系統闡述,它主要研究人類和動物的行為特徵和認知心理過程。由於心理學們各自的觀點、視野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種學習理論的流派。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學習理論是完全與事實相吻合而能排除所有與之競爭的學習理論。

但是,這些學習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基本問題的不同視角,使我們有可能比較全面地理解學習的性質、學習的條件和學習的規律。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學習和研究學習理論,不僅使教育、教學有更堅實的理論基礎,還可以據此改進自身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要做到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的區別,我建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通常這也是基本格式吧!呵呵!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你們會寫這個東西,不過我認為,這已經有點過時了!因為現在已經到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階段。真不知道你們xx怎麼想,太應試了!

以下簡單說明一下:

一、定義分析及概況介紹

1、行為主義定義及概況介紹。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起源於20世紀初美國,由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就創立,隨後在格思裡、赫爾、桑代克、斯金納等的影響下,行為主義理論不斷完善及發揚,在美國佔據主導地位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其中斯金納更是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推向了高峰。

2、認知主義定義及概況介紹。

認知主義又名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過程研究。認知主義源於格式塔心理學派,這個學派認為學習是人們通過感覺、知覺得到的,是由人腦主體的主觀組織作用而實現的,並提出學習是依靠頓悟,而不是依靠嘗試與錯誤來實現的觀點。該理論關於「學習」的觀點是:

關於學習的心理現象,否定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絡是直接的、機械的。

二、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主要內容

1、行為主義

關於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種環境,儘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可以用刺激-反應-強化來概括,認為學習的起因在於對外部刺激的反應,不去關心刺激引起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根據這種觀點,人類的學習過程歸結為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接受和消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有以下的一些侷限性:

第一,它否定了人的複雜性、豐富性,認為通過環境的刺激就能使學習者獲得知識,得到發展。認為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就是刺激與反應連線的過程。

第二,它強調了知識的本質性,認為學習者就是掌握知識的,只能對刺激做被動的反應。知識就是理性的存在。

第三,強調強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心理髮展變化。比如有名的戴爾的經驗之塔所強調的正是**技術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促進作用,它並沒有認識到學生自身的複雜性。它一味地強調了二元性,認為環境與學習者都是確定的,忽視了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關聯性,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後現代主義所不能接受的。

2、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誕生於行為主義高峰——斯金納理論時期,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有格式塔、托爾曼、 布魯納、奧蘇貝爾、加涅等。

20世紀60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統治地位被認知心理學所代替,認知學習理論得到快速發展。其中,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資訊加工的學習理論等都有很大影響。在環境與個體的關係上,認知學習理論認為:

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環境中的各種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決於人的內部心理結構,是人根據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做出的選擇。個體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賦予經驗以意義,並對經驗進行組織和再組織,從而修正或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

因此,認知學習理論要研究的是個體處理環境刺激時的內部心理過程。例如,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智慧和道德結構都不是環境直接內化的結果,而是環境與個體圖式之間建立聯絡,通過內部的協調、創造而得到建構的,這是一個個體利用自己已有圖式(即認知結構)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通過同化和順應而達到與環境的動態平衡的過程;布魯納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資訊加工者,他在對知覺和思維、認知和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發現學習理論,認為教師應當通過指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索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認知生長;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這種學習是通過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相互作用而進行的,其結果是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

認知主義在強調外界環境的刺激的同時,也強調了學習者對知識的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說它開始重視了人在學習過程中的複雜性及豐富性,認知主義顯然在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沒能擺脫客觀主義的束縛,它認為知識是客觀的,仍然存在著某種權威,知識是理性的反應,我們是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的。

三、 兩者的區別

認知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最大區別在於:認知理論家們只關心人類的學習,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過程,這與行為主義者只關注外顯行為、無視心理過程的觀念有顯著區別。

3樓:暗潮夜湧

簡要來說,行為主義不關心人的思維過程,而只關注可測量的外在行為,認為環境決定行為。而認知關注的就是行為主義忽略的那個黑箱,即認知過程,認為不是簡單一個刺激導致一個行為(這是行為主義),而是一個刺激下形成一種認知加工然後這種思維才決定了行為。

但這兩個流派,認知可以說是行為主義的一個拓展。比如說班杜拉,他提出了觀察學習。

你可以先說明兩個流派大的區別,再就幾個人舉例,最後說一下它們互相融合的發展前景。

4樓:匿名使用者

認知主義這個學派認為學習是人們通過感覺、知覺得到的,是由人腦主體的主觀組織作用而實現的,並提出學習是依靠頓悟,而不是依靠嘗試與錯誤來實現的觀點。

行為主義的三個核心:習慣化,經典條件作用,操作性條件作用。主要用到強化與懲罰(即效果律——人會趨向表現得到好結果行為)。

很大分別了吧~!一個是非嘗試學習,一個是嘗試中學習。這裡就能寫不少了。

其他方面看看其他大蝦吧~!

教育心理學中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的區別和聯絡

5樓:水晶保羅

1、在教育心理學中,最初應用行為主義觀點的是教育心理學的鼻祖桑代克。他指出,學習就是在條件作用下將刺激與反應通過多次「嘗試-錯誤」的練習彼此聯結起來的過程。並因此提出要提高學習效率,必須遵循準備律 、練習律和效果律三個法則。

實際上,桑代克所說的正是行為心理學中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在教育學習中的體現。由此也建立了教育心理學的第一個學派:行為主義教育觀;

2、奧蘇貝爾、加涅、布魯納等認知心理學家也從認知模型和認知方向的角度建立了自己的教育觀,同時該派也將發展心理學皮亞傑、維果斯基等學者的理論應用於教育研究當中,正式形成了教育心理學的認知學派。該派主要探索學生在學習中內在認知系統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並且每一個認知派的教育心理學家都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相應的認知模型。目前該學派為教育心理學的主流思想;

3、行為主義關注的是外在環境的條件刺激,以此提高學習的效率;而認知學派則關注於內在資訊的接受和加工過程。應該說兩者最初心理研究中的兩個極端對立的學派。當然,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多趨向於兩者的融合。

因為認知的變化不可能不在乎環境的影響、最終也必然要體現於外在行為上;反之作為有智慧的人類而言外在行為的改變也離不開內在認知的加工。所以,無論是個體主觀能動性還是環境影響,都是教育心理研究中不可偏廢的內容。

6樓:與人為善

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區別:前者關注點是行為,後者關注點是人接收外界資訊到做出行為或情緒反應之間的資訊加工過程。

二者的聯絡,都研究行為的發生,不過行為主義強調s-r,也就是刺激產生反應,而認知主義則著眼於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認知加工過程。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

7樓:人生如夕陽

行為主義只研究外在的可觀察的行為,試**釋行為變化是如何受環境影響而發生的。行為主義信奉教育萬能論和環境決定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後天環境影響下形成的。

著名行為主義倡導者華生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名言;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讓我可以用來培育他們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證隨即選出任何一個,不問他的才能、傾向、本領、父母的職業和種族如何,把他訓練成為任何選定型別的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在行為主義看來,行為變化的實質是刺激-反應聯結的形成,如刺激「4*6」和反應「24」之間形成聯結;在行為之後出現的事件(即後果)被看作強化,例如,當老師向一個學生提問「4*6=?」,學生回答24,老師說「很好,你答的很對」,這就是強化。

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強化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概念,凡是能增強反應概率的事件都叫強化物。對行為主義者來說,對強化的控制就意味著對行為的控制,對目標行為進行強化是學習的關鍵。 行為主義後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

他明確指出,任何集體當前的行為結果都會改變其未來的行為。例如,當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並獲得老師的當眾表揚時,他以後積極舉手發言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這一原理不僅適用於動物訓練,也適用於人類各種行為包括社會行為的塑造和校正。

由於行為主義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直到現在,在行為矯正、心理**以及教學設計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行為主義理論的教學遵循的過程是:首先選擇終點行為,即教學目標,越具體越好;其次,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即目前能做什麼,已經知道什麼;第三,步調劃分,就是將知識劃分成若干小步,步子的大小因學生的能力而異;第四,呈現小步任務給學生,對學生在每一小步上的反應予以反饋和強化,直到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為止。這種教學模式被稱為程式教學。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特別關心學習時學習者頭腦內部所發生的事。他們把學習看作是大腦對資訊進行加工的過程,認為學習是由接收、短期儲存、編碼、長期儲存以及提取資訊等幾部分構成。認知理論家們關心知識的認知結構或系統,關心建立和改變這些結構的過程。

在認知主義理論看來,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得」。認知主義理論家認為,學生是一個積極的資訊加工者——他們積極地做出選擇、注意等反應;積極地組織已經知道的資訊實現資訊的學習;積極地尋求相關資訊來解決問題。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合理的學習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托爾曼的認知行為主義與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從托爾曼以後好多心裡學家開始從認知的方向研究心裡 托爾曼屬於強化連線理論中,在大綱解析裡就有,具體哪頁忘了,班杜拉是社會認知理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什麼實驗 社會學習理論 1 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 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於1971年提出的。它著眼於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

行為心理學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有什麼不同

首先解釋一下行抄為主義心理學。華生在1913年發表了一篇 在行為主義者見之的心理學 的文章,樹立了行為主義的大旗。行為主義學派都遵循刺激 反應模式,這是一種心理學的研究思路或稱為研究正規化。在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初,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意識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例如馮特 意識很難象其他自然科學的研究物件...

試述行為主義在體育運動中的應用

心理學是研bai究人的行為特點,包括行du為的zhi表現方式,特定規律dao 及其產生的原因。體育運 專動隊管理則是屬針對運動員的訓練,生活進行管理。管理者計劃 控制 指揮運動員的各種訓練計劃,實現生活訓練相結合,最終達到實現預設目標。體育運動隊管理的物件是運動員,運動員作為研究物件是心理學研究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