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0璟瑜
暗指人生的煩惱和困惑都是來自於自己,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是來自於非分和過度的慾望追求,種種**會使人內心的明鏡蒙上塵埃。
故古人有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既不抱怨貧賤又不仇視富貴,而對世俗,不隨波逐流,面對權貴,又如雪峰堅守自己的高潔。
拓展資料:原文: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原文解釋: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釋義:**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釋義: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本來清靜,**會染上什麼塵埃?
2樓:匿名使用者
既然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空,那沾染的那麼一點塵埃又 從何說起呢
3樓:匿名使用者
心不對境,縱有萬物又如何?心若對境,怎奈萬物本空又如何?
4樓:琪竣
身如槁木,心如死灰!
5樓:匿名使用者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6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7樓:樂曉文化
意思為: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詩句出處:菩提偈 唐 · 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解釋: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於《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共有四首。《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
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鑒禪師。
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
8樓:阿沾
意思: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六祖慧能所作的《菩提偈》其一。
原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譯文: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 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併為其建寺造塔。在滑臺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於《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共有四首。《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
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
」弘忍的上首**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9樓:府綠柳拜釵
我們的自性圓滿含攝一切,但是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是隱而不顯的,所以本來無一物。而物質的之所以會有,是因為我們起心動念了,念頭一動,即是妄念,有了妄想,物質就隨著心中的妄念產生了精神與物質。即是無中生有。
10樓:司徒建設眭胭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11樓:路恆夷汝
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宗教家們對此自然有成熟的解釋:「所謂明心,就是明白煩惱未生以前的那個心,煩惱是後來有,有無明便有煩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迷了心,煩惱本來無,本來無煩惱的心是如何?……生死未生以前本來是無生死,無生死的本來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涅般心、真如心、佛心,我們以這個無生死的涅樂心修行,直至成佛.
」(一行禪師:《一行禪師文集》,《佛之心法》(上),明潔、明堯譯,p14,虛雲印經功德藏;)這也就是六祖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12樓:斯君一舞百媚生
要不造因,永斷惡。非但不去造因,我們要把所有 的惡全部斷掉,世界本來無因,何處惹塵埃啊?這個世 界本來就沒有東西,對不對?
舉個簡單例子,你的家怎 麼會有的?你生出來的時候,你有家嗎?你爸爸媽媽的 家,是你的家嗎?
等到你結婚了,你擁有了你自己的家, 你買傢俱、買房子,所有的東西慢慢買起來,這個家本 來有嗎?沒有的,是你自己置辦的這個家啊,世界本無 一物。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的意思是:本來就什麼都沒有,怎麼會沾上塵土呢?
拓展內容這是禪宗六祖慧能應對神秀法師的一段偈子。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宗教家們對此自然有成熟的解釋:「所謂明心,就是明白煩惱未生以前的那個心,煩惱是後來有,有無明便有煩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迷了心,煩惱本來無,本來無煩惱的心是如何?……生死未生以前本來是無生死,無生死的本來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涅般心、真如心、佛心,我們以這個無生死的涅樂心修行,直至成佛。」
14樓:盧清安黨酉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惠能祖師悟道的法語,可以說,唯有法身菩薩,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如果只說說字面意思就是:我們本來是生活在空幻的大夢中,一切都是夢境,自性本來清淨,一切都是病眼空花,**還會沾染上紅塵煩惱?
15樓:姒鵬煊胥淳
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16樓:逆光薄荷貓
「世界上本來就什麼都沒有,塵埃怎麼會附著在身上(物品上)呢?"
更直白點說,慧能法師覺得世界上(空氣中)是什麼東西都不存在的(因為肉眼不可見),怎麼有塵埃附著呢?(並沒有塵埃附著,只是內心不淨,看到了塵埃。)
這句話其實是一種唯心主義,是錯誤的。塵埃是空氣中客觀存在的,平時肉眼看不到但在黑暗中看到照射的陽光下看明顯有很多雜質飄浮在空氣中,而慧能錯誤的認為世界是虛無的,只是內心起作用罷了。
17樓:百度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是大家都經常看到聽到的,它的知名度高過它的『父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許多,這正是很遺憾的地方。 其實絕大多數人是適合」有樹」的境界的。到「無樹」的境界,也必然是經過「有樹」後到達的,所謂「菩提先種樹,沒載砍何處」!
,很多人樹的影子都沒瞧見,也想著「本無樹」,是啊,也是「無樹」,只是這種「無」不是清淨到極點,也清淨的念頭都捨棄的」無「,而十而七,八往「虛無主義」的「無」靠攏了。就好比一個人中學還沒畢業,就要讀大學,怎麼可能出成績呢---除非一種,這個人是天才,同理,如果沒有慧能般的上上根器,還是老老實實的種樹吧 穩妥的路應該是好好按神秀大師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去洗練自己的身心,內心保持 空靈潔淨,總一天會 「心地發明,照天照地」的。 按這一首偈語修好了,才可能真正體驗到 慧能大使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真意,不然十有**,兩個中有一雙體驗到只是「虛無主義」罷了,所以有的人「大徹大悟」 有的人大「扯」大「誤」,區別是很微妙的,不得不小心。
心中本無物,何處惹塵埃,世間本無物,何處惹塵埃如今一般用來表達什麼深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本是樹 明鏡亦是臺 不知誰人見 不懂過後談 也就是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弄懂這句話 你就不會有任何疑問了 因為一切都是空 菩提樹,在古代的印度,叫畢婆羅樹,是印度一種極...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什麼意
菩提樹本來就不臺 本來就沒有什麼 那裡去惹塵 埃呢?大概意思就是菩提本來無有什麼也不是樹 人得心是一輪明鏡對自己看得透徹 並不是什麼臺子 本來自己沒什麼慾望與貪念的 那麼如果你不去妄自給自己找貪念與慾望 你的慾望與貪婪是從那裡生出的呢?你的心靈那裡會墜落在滾滾紅塵之中呢?而與之相對的是 身是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的名字是什麼阿
這不是詩,是佛偈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 金剛經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 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眾人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