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記者壽。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人類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不容戰勝的對手也是自己。但事實上,人類惟一能影響、去改變
的也是自已。
俗謂本性難移,真實也不是完全不能改變。只是改變的阻力很大,每段時間都只能改變一點點,讓我們根本沒有耐心去體認那些改變,進而在心理上放奪了改變的意圖。
老子便明白地指出,能夠對他人有所瞭解的人,稱得上是聰明的人。
但只有能瞭解自己,才算得上「心有明鏡」。
能勝過別人的人,稱得上有力,可以智力勝人,也可以勇氣勝人。
但只有能自勝的人,才稱得上是強者。
知人者不一定能自知,勝人者也不一定能自勝。瞭解自己的優劣而能去面對的人,才能算是能夠體認道的「成道人」。
知足而淡泊的人,永不缺乏,所以反而是最富有的人。能夠了解自知、自勝,並且努力去求取者,才能算是有志之人。
永遠遵守道理的人,才能真正永垂不朽。即使肉體死亡,精神仍然長存,這種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自知」、「自勝」、「知足」、「強行而有志」,正是求「道」者最基本的人生觀。
2樓:匿名使用者
瞭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瞭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3樓:菊之於嬋
《百家講壇》講過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4樓:313傾國傾城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的意思: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明智。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
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註釋:1、強:剛強、果決。
2、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3、死而不亡:身雖死而「道」猶存。
5樓:社會人加小可愛
知道別人的智慧,就知道自己的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什麼意思
6樓:甜錄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能瞭解別人的人聰明,能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人明智。人往往是這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瞭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難。
7樓:丹格教育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做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做強大。知道滿足的就是富有。
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在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什麼意思
8樓:孫老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是: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
【出處節選】《道德經》——春秋·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白話譯文】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擴充套件資料
1、《道德經》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遠近聞名。
2、《道德經》鑑賞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道德經》德經部分,在**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9樓:匿名使用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經》。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老子說了,知道別人,你是智慧。你瞭解別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瞭解自己,這是高明。同志們想,知道別人是智慧,知道自己是高明,合起來就是明智,你這個人很明智。
聖人孔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說,能認識別人的叫做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做高明,能戰勝別人的叫做有力,能剋制自己的人才算剛強。
10樓:匿名使用者
知人者智,自知之名。《道德經》。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老子說了,知道別人,你是智慧。你瞭解別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瞭解自己,這是高明。同志們想,知道別人是智慧,知道自己是高明,合起來就是明智,你這個人很明智。
聖人孔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說,能認識別人的叫做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做高明,能戰勝別人的叫做有力,能剋制自己的人才算剛強
11樓:瘋了桂寶
瞭解別人的人聰明,瞭解自己的人更聰明
12樓:匿名使用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經》。
什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3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 道德經
第三十三章
【原文】
14樓:瘋了桂寶
瞭解別人的人聰明,瞭解自己的人更聰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啥意思?
15樓:匿名使用者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人者」,憑藉的是自我個體的蠻力;「自勝者」,憑藉的是堅強的意志。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穫大道、戰勝一切的力量源泉。
只有「自勝者」,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的人,是與道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實愉快的現實生活,自然感到滿足。相反,那些失卻了心靈的人,內心是空蕩、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託於外在的個人名利上。然而,沒有心靈作依託的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有著堅強意志的人,並不是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樸、無執無失、豪情滿懷的人。這樣的人,人生必然是歡快、幸福的。正如**所說:
有聖靈和你相伴,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所,是心靈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無不是為了幸福、健康、長壽。人們追求幸福、健康、長壽,卻忽視了心靈的自由,反而導致生命早夭。
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終關懷的是內在的心靈,是以有形養「無形」,而不是以有形養有形,因此卻獲得了相對長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為了人民的人,雖肉體死亡了,但是他們的英靈永存,這樣的人才是真正長壽的人,因為他們的英靈是屬於人民的,人民永存,他們的英靈永存。
本章是老子對有道者的高度讚揚。指出人生當自知、自勝、自強。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天地之志,並與世長存。
回答者:f77917
16樓:代刺的薔薇
這就是說,人要有自知之明這樣才是聰明的體現。但如果要懂的別人理解別人瞭解別人那你就是一個有頭腦有主見的智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什麼意思?
17樓:愛單單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是真正聰明。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如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白話譯文】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18樓:百裡挑一
能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明智。
原文:知人
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能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
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
知心內人什麼意思,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 知人不懼,知心堪御 是什麼意思
就是 我跟任何人都不親近 別人都當我是外人 沒有知心朋友 很孤單的一句話,如果是對你說的話,表明對你還是比較在意,希望和你能成為知心朋友,成為 內人 內人古代的名詞 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妻子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懼,知心堪御.是什麼意思 出處 榮枯鑑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懼...
請問知人論世是什麼意思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什麼意思
知人論世 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孟子提出的文學批評的原則和方法。出自 孟子 萬章下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而只有知其人 論其世,即瞭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什麼意思什麼叫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鑑賞方法
意思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心思,瞭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意逆志 出自春秋孟子的 孟子 萬章上 原文 故說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 之詩曰 周餘黎民,靡有子遺。信斯也,是周無遺民也。譯文 所以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於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於詞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