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這篇課文第五自然段寫了什麼

2021-03-05 09:16:57 字數 5565 閱讀 7491

1樓:angela韓雪倩

第5自然段寫潮頭過後的江面的景象與變化。

一是寫「霎時,潮頭奔騰西去」說明大潮過去時急且快,可是餘波未盡,「漫天卷地」「風號浪吼」兩個詞寫出了餘波之大。

二是寫江面恢復平靜以後,江水漲了六七米高。顯然,這時的平靜與潮來前的平靜完全不同。這兩點描寫從另一角度進一步說

《觀潮》在文中,作者不但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湧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這樣直接描寫和間接烘托將錢塘秋潮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2樓:啦噶啦哈

第五自然段寫了潮過之後江面上的情景。

《觀潮》第二自然

段到第五自然段, 是按: 時間順序來寫的, 依次寫了:潮來前, 潮來中, 潮來後的景象.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觀潮》課文全文描寫了農曆八月十八觀潮日錢塘江觀潮的壯觀場面。 觀潮課文內容選自趙宗成、朱明元的《喜看近日錢塘潮》。

《觀潮》這篇文章結構的當,語言精煉。錢塘潮胸圍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眾多,觀潮人數眾多,作者趙宗成和朱明元寫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作者以海潮為線索,寫景記事互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烘托相結合,而且作者運用了比喻、誇張等描寫手法,還有白描,使文章生動形象。

觀潮課文第四五自然段主要講哪兩個方面

3樓:116貝貝愛

主要講了錢塘江大潮的奇特和雄偉,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感情。

《觀潮》

【作者】周密 【朝代】宋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楊誠齋詩云「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白話釋義:

錢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偉的景觀。從農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時候)。當潮水遠遠地從錢塘江入海口湧起的時候。

(遠看)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不久(潮水)越來越近,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湧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震撼天地,激揚噴射 ,吞沒天空,衝蕩太陽,氣勢極其雄偉豪壯。

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景象。每年(農曆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幾百艘戰船,分列兩岸;不久水軍的戰船演習五陣的陣勢,不久水軍的戰船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安穩。

忽然黃色的煙霧從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只聽得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像山崩塌一樣。(等到)煙霧消散,水波平靜,就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只剩下,「敵船」被火燒燬的,隨波而去。

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髮,身上畫著文彩,手裡拿著十幅大彩旗,爭先恐後,鼓足勇氣,逆流迎著潮水而上,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翻騰著身子變換各種姿態,但是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溼,憑藉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裡的地方,滿眼都是穿著華麗的服飾的觀眾,車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種物品(的價錢)比平時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寫作背景:

浙江(即錢塘江)之潮,奔騰衝激,聲撼地軸,歎為觀止者由來已久。《莊子·外物》篇講到任公子「蹲乎會稽,投竿東海」,「白波若山,海水**,聲侔鬼神,憚赫千里」,指的也許就是浙江怒潮。

《史記·秦始皇本紀》也有始皇三十七年「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的記載。自宋以來,以浙江觀潮為題材的詩文,為數不少。《觀潮》此篇就是周密在《武林舊事》關於浙江觀潮的筆記。

周密生當宋元易代之際,《武林舊事》成書於宋亡之後。作者在《自序》中寫道:「及時移物換,憂患飄零,追想昔遊殆如夢寐,而感慨系之矣。

清人鮑廷博說:「《自序》一篇,聲情綿邈,悽然有故國舊君之思,不僅流連今昔而已」(《武林舊事跋》)。《觀潮》此篇也反映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生活的一個側影。

「弄潮」是宋代時行的一項精彩表演。「披髮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寥寥數筆,便使弄潮兒激流勇進,果敢好勝的心理態勢,躍然紙上。

接著,又寫「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傳神地再現了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而他們卻履險如夷,「騰身百變」;不僅此也,揮舞的十幅彩旗居然「旗尾略不沾溼」,由此人們不難想見其技巧之熟練。

「以此誇能」,意在掙錢(觀潮時「豪民貴宦,爭賞銀彩」),而不是單純的群眾性娛樂場面。無怪乎蘇軾要發出「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的感嘆。

與周密同時的吳自牧,在《夢粱錄》裡把弄潮兒斥為「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既然如此,周密又何以津津樂道,在《武林舊事》裡不止一次地以欣賞的筆調極力渲染吳兒泅水的本領,細讀下文,便可瞭然。

4樓:納姐看世界

《觀潮》課文中,第四段主要寫了潮來時的壯觀景象,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將潮聲和潮浪奔騰的景象進行穿插描述,展現了一幅大潮 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畫面。

第五段寫潮退時餘波氣勢巨集大,更能突出錢塘江大潮的壯觀。

觀潮這篇課文第五自然段寫了什麼

5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第5自然段寫潮頭過後的江面的景象與變化。

一是寫「霎時,潮頭奔騰西去」說明大潮過去時急且快,可是餘波未盡,「漫天卷地」「風號浪吼」兩個詞寫出了餘波之大。

二是寫江面恢復平靜以後,江水漲了六七米高。顯然,這時的平靜與潮來前的平靜完全不同。這兩點描寫從另一角度進一步說明錢塘江大潮確實是天下奇觀。

《觀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經典作品,節選自《武林舊事》第三卷。本文通過描寫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以及觀潮的盛況,將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織在一起,用十分精練的筆墨,分四段描繪出海潮的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健兒的英姿颯爽和觀潮人群的驚歎不已,使讀者身歷其境。

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讚美了錢塘江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感情。

《觀潮》課文的段意是什麼??

6樓:demon陌

全文共分成4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的介紹錢塘江大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寫潮來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寫潮退後的景象。

《觀潮》在文中,作者不但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湧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這樣直接描寫和間接烘托將錢塘秋潮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7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部分1自然段 寫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 第二部分2自然段寫潮來前的景色第三部分34自然段寫潮來是的景色 第四部分5寫潮來後的景色

8樓:匿名使用者

這篇課文作者按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的順序,通過寫作者在觀察時所聽到的聲音、看到的樣子,以及人們的情緒變化,把錢塘江大潮壯觀的場面展現在我們眼前,使人發自內心地感嘆:錢塘江大潮不愧為--天下奇觀

《觀潮》的課文原文是什麼?

9樓:默默她狠傷

《觀潮》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觀潮》原文如下: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裡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後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濛濛的薄霧。

鎮海古塔、中山亭和觀潮臺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

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湧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擴充套件資料:

《觀潮》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課文描繪了農曆八月十八日錢塘江大潮的奇異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

1、第1自然段:寫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2、第2-5自然段: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順序記敘了錢塘江大潮的一次過程,具體描繪了錢塘江大潮奇異壯觀的景象。

3、第2自然段寫潮來前的景象和人們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這一段先交代觀潮的時間、地點。接著描繪了江面的景象及遠處的小山、近處的建築,從而寫出了潮來前的平靜。

之所以寫潮來前的平靜,是為了給潮來時的景象作鋪墊,使人讀到「潮來時」的景象時自然與先前的「平靜」形成強烈對比,從而感受到大潮的壯觀。在這部分的描寫中「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這句話是不可忽視的,正是由於錢塘江入海口地勢的特點,才有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形成。

最後寫錢塘江大堤上等待觀潮的人極多和人們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東望」「等著,盼著」足以看出人們的心情,也正說明這「天下奇觀」對人們有著多麼大的吸引力。

4、第3、4自然段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描寫潮來時的奇異景觀。這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教學的重點部分。第3自然段先寫從遠處傳來的「好像悶雷在滾動」的隆隆的響聲,但「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什麼變化」,聲音像悶雷說明還很遠,江面還沒有變化卻聽到聲音,可以想象大潮來勢之大。

接著再寫隨著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水天相接」說明是在遠處,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條白線」,是因為水天相接的東邊江面寬闊,潮頭不高的緣故。

5、第4自然段具體形象地描繪大潮越來越近時的壯觀景象。先寫「白線」很快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寫出了大潮越來越近,水勢逐漸加大的過程。接著寫「再近些」時,「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牆」。

從顏色和高度這兩個角度寫出了大潮的氣勢,這是由於東寬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滾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牆。最後寫「越來越近」時,大潮更加驚天動地、氣吞山河,「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這句話中作者運用了兩個比喻句,從景象和聲音兩個角度,形象具體地寫出了大潮的水勢之大,來勢之猛,真是氣吞山河,無比壯觀。

6、第5自然段寫潮頭過後的江面的景象與變化。一是寫「霎時,潮頭奔騰西去」說明大潮過去時急且快,可是餘波未盡,「漫天卷地」「風號浪吼」兩個詞寫出了餘波之大。二是寫江面恢復平靜以後,江水漲了六七米高。

顯然,這時的平靜與潮來前的平靜完全不同。這兩點描寫從另一角度進一步說明錢塘江大潮確實是天下奇觀。

第五自然段中,描寫大佛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請舉出例子,並說說這

答 用了打比方 作比較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例如 他的大腿七八個人合抱也抱不過來。用了打比方,好處是 這樣更加明瞭地反映出樂山大佛大腿的巨大,增加了科學的嚴謹性。如何正確的學習?一 保證良好的睡眠,不要熬夜,定時就寢。堅持午睡。二 學習時要全神貫注。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

《春》這一課的第五自然段的描寫角度是什麼

側面描寫,通過這這些景物表現出了春的美麗 朱自清的春中第五段中第一句是從什麼角度寫春風輕柔溫暖的 朱自清的 春 文章第五段的第一句,是從觸覺的角度寫春風輕柔溫暖的。文章 春 第五段第一句為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一句寫出了春風的溫暖,向母親的手一樣撫摸著你,使用了觸覺的角度,...

朱自清春的第五自然段從哪三個角度描寫春風

1 視覺方面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 或者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2 聽覺方面 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 或者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3 嗅覺方面 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