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對你我他的說法與現代有很大不同你能寫出下列

2021-03-05 09:19:17 字數 5472 閱讀 9232

1樓:他_是白羊座

你我他還有旁稱,資料如

下:第一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餘、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輸》——我知道你用什麼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我」用於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

3、餘聞而愈悲.《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餘」用於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於句首,代替「我」,作主語.

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我乃一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孤」字用於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

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你」,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你」,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

「仲由,教導你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代替「仲由」,譯為「你」.

10、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個被僱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麼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相當於「你」.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陸游《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你的父親.句中的「乃」就是代詞,「你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你爹爹回來時,一定會跟你算賬的.「而」便是代詞「你」.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例: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這裡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於「他們」.

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北方有個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殺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詞,代替「侮臣者」,相當於「他」.

關於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

例:16、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桃花源記》——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自」便是自稱「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己」字也同上一樣,指「自己」.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

例: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才能.這裡的「人」字,即旁稱.

1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殺他,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稱「人家」.

2樓:吳楚逸客

問題打全了嗎?餘是自稱,也就是指我自己。

急急急!!!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要題目內容,不要意思,謝謝。 20

3樓:上網不當飯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求助,河北省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複習試題

4樓:匿名使用者

考點精練

(一)(2023年眉山)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不知而不慍慍:惱恨,怨恨

b.不恥下問恥:恥辱,羞恥。

c.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愉快。

d.默而識之識:記。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a.可以為師矣

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b.學而不思則罔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c.思而不學則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擇其善者而從之

天將降大會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不斷地學習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

b.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當中最優秀的去學習,其中不優秀的注意改正他們的缺點。

c.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斷地學習知識,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d.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不應當感到厭煩,教導別人不應當感到厭倦。

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課文中所選六則,有談學習態度的,有談學習方法的,語言精練,含義豐富,耐人尋味。

b.第(1)則共三句話,分別從學習是愉快的事,與人**是一種樂趣,不怨恨別人三個方面既談到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也講到個人修養問題。

c.第(3)則講的是學習方法。

d.第(5)則既講了學習方法也講了學習態度。

(二)(2023年泉州)

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釋多義詞。

①自南海還()②望桓侯而還走()

③蜀之鄙有二僧()④肉食者鄙()

⑤西蜀之去南海()⑥去國懷鄉()

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吾欲之南海子墨子九距之

b.其一貧,其一富其真無馬邪

c.以告富者必以分人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②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闡述的道理。

5.下面摘錄《為學》中的一段話,請用「/」給這段話斷句。

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三)(2023年北京)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下面詞語中「通」字與「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通風換氣b.政通人和

c.通宵達旦d.博古通今

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

(1)緣:

(2)儼然: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1)漁人甚異之:

(2)林盡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四)(2023年海淀)

桃花源記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2.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哪一項?選擇答案()

a.選文中加點的「儼然」的意思是整齊的樣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兒女。

b.從這兩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漁人」的行蹤是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辭別桃花源。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源人的淳樸、熱情、好客。

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下面是陶淵明《桃花源詩》的節選,選擇對其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塗在答題卡上。

相命肆①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②王稅。荒路曖③交通,雞犬互鳴吠。俎④豆⑤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註釋\]①肆:盡力。②靡(mǐ):沒有。③曖(ài):隱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選文中「土地平曠,……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一段文字,與《桃花源詩》節選部分的內容是一致的。

b.節選的詩句與前面的選文有許多內容上相對應的句子,如:「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等。

c.詩中的「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和選文中的「其中往來種作」都暗含了作者對桃源人終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二者都是通過虛構一個世外桃源,寄託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願望。

(五)(2023年聯考)

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

「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a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

扁鵲出,桓候不說。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桓候又不應。扁鵲出,桓候又不說。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b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

文言文中「故」與「固」的區別文言文中「故」和「

單字應該根據前後語境來判斷意思的吧0.0 文言文一詞多義故在文言文中的解釋有哪些,並各舉一個 故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意思 名 事故 變故。報劉一丈書 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譯文 家鄉多次遭遇災禍,不能不觸動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名 緣故 原因。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譯文 趙王怎麼會...

古代文言文中的狼與現代的有什麼不同

文言文中的狼與現代的狼在人們印象中的不同主要在於狼的人格化形象發生了變化。文言文中的狼多是以寓言故事的主角形象出現的,是奸詐 的 壞人 像蒲松齡的 狼三則 牧豎 還有著名的 中山狼傳 等作品。其中的狼都是對 狡猾的有害動物的人格化形象。究其原因,大概古代狼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咬死家畜是小事,危及...

請教日語高手,在日語中你我他的說法

我 通用復 制 年輕女性 男性 男性,方言,較粗魯 商務場合 我們 你 還可以是妻子對丈夫的稱謂 對地位比自己低,或相等的人 一般情況下很少說 他 她 他們 括號裡的名稱代詞是可以省略的 我是 他是 適用於所有人稱 我想 我要 適用於第一,二人稱 他想 他要 名字。適用於第三人稱 我是 du 我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