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神威天將軍
在這段對策裡,年僅26歲的諸葛亮,準確而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預見到今後將會出現的鼎足三分的局面,並事先為劉備規劃了戰略決策,以後事態的發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對策的預言。這就充分顯示了這位青年政治家、軍事家的卓越見識和非凡才能。...
2樓:仰北珈藍
我覺的隆中對最重要的核心是為分析曹操以及各個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教給劉備怎麼利用這些矛盾生存下來,並建立自己的地盤,而不是被別人趕著到處跑。當時劉備已經是沒有立足之地,正是苦悶困惑的時候,有了諸葛亮的指點,給他燃氣了信心和希望。
3樓:仗貳和尚
佔據荊益二州,三分天下,聯吳抗曹,等待時機,掃蕩北方,恢復漢業
4樓:甫韋茂
連吳抗魏,西取荊、益州,北伐中原,一統天下
5樓:席草阪
佔據蜀地和荊州,三分天下
6樓:我喜歡一起出發
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而問計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策的核心是什麼
7樓:小紅帽660o示
三步走戰略:主攻荊州 奪取益州 和諸戎撫夷越結孫權修政理,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策是是什麼?
8樓:賴愛冰
核心思想:劉備若要興復漢室,應牢牢把握人心,廣納天下英雄人才,坐擁荊州、益州兩地,對內革新政治,對外聯合孫權,與南部和西部的民族保持良好關係,抗衡曹魏集團。一旦天下形勢發生變化,則分別從荊州和益州兩地出兵,從而平定天下,興復漢室。
隆中對中諸葛亮對策的核心是什麼具體戰略方針是什麼用原文語句
9樓:碧海煙華
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隆中對中諸葛亮對當前形勢,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的?用原文回答,並寫出分析的具體內容及結論 30
10樓:邵麗
這個對策的核心是「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策的核心規定了在內政方面、在外交方面、在進軍路線上應怎樣。具體分析如下:
在內政方面應「內修政理」;外交上應「外結好孫權」;將來進軍路線是:出秦川,向宛、洛。
這些戰略方針實現必須有一個前提是先建立自己得根據地,諸葛亮認為這個家應該安在荊州和益州。
隆中對中諸葛亮對當前形勢,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的?用原文回答,並寫出分析的具體內容及結論 。
諸葛亮這個英明得決策不是隨心所欲得異想天開,而是在正確得分析天下形勢得情況下做出得,他先分析了四個割據勢力。
北方的曹操:軍事優勢「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政治優勢「挾天子而令諸侯」
結論「不可與爭鋒」
江左的孫權:地理優勢「國險」
內部團結「民附」和「賢能為之用」
結論「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荊州的劉表:軍事優勢:用武之國,兵家必爭之地
弱點:其主不能守
益州的劉彰:經濟優勢:天然的糧倉
地理優勢:自古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地勢險要。
弱點:「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還分析了劉備,政治優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經過分析,我們認為北方、東方、荊州、益州都是成就霸業的地方,可是劉備奪取北方行嗎?好象不行,是不是可以發揚一下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的英雄主義精神呢?好象那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清醒的諸葛亮意識到了這一點,避其鋒芒,擊其弱處,先取荊州、益州。
(供你參考)
11樓:_龍之怒
對形勢的分析: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結論: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請根據文段內容簡要概括
12樓:匿名使用者
對曹操「不可與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勸劉備先取荊、益二州,等待機會,然後進取中原。
13樓:為皆
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見到了諸葛亮,此時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來奪取天下的「隆中對策」。諸葛亮高臥隆中,靜觀天下風雲變幻,等待時機,期遇明主,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巨集偉抱負。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首先認為「: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也就是說現在諸侯並起,漢室很危險,甚至已無可救之處,然後,談到曹操,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也就是說,與曹魏相比,敵我實力懸殊太大,我們只可以避其鋒芒,聯合其他勢力去對抗他,官渡之戰前,曹操實力不如袁紹,但是,還是打敗了袁紹,這不是天時地利,而是曹操懂得用人,這也是提醒劉備註意用人;接著,諸葛亮分析了江東孫氏,「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很明顯,劉備也不能打孫權的注意,孫氏父子在江東經營三代,威望很大,並且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很強大,並據有長江天險,所以我們「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當然,後來了夷陵之戰證明了此言的正確性。
接下來,諸葛亮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看得出來,當時的天下,除了曹操和孫權之外,荊州劉表也是重要的一極,荊州國富民強,並且荊州牧劉表佔據時間久遠,威望很大,但是,當劉表百年之後,且找不到一個理想的**人,這正是諸葛亮提醒劉備,趁亂取荊州,作為重要的戰略後方,這樣進可攻,退可守,短時間可利於不敗之地。不過,劉備素以仁義道德著稱,卻不敢趁人之危,破壞自己仁義名聲。
很快,諸葛亮談到益州「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這是諸葛亮表明三分天下的歸宿之地,高祖劉邦因之以而稱帝業,並且四川易守難攻,很多高山,成都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最主要的是,劉璋不能守住益州,諸葛亮勸劉備奪取益州,這也是三分天下的最基本的一步棋,荊州短時間是可以爭霸,但是荊州地處中部,北有曹魏虎狼之師,東有江東孫氏,很容易造成被夾攻之勢,這樣的話,就會腹背受敵,後來的關羽失荊州深刻的證明了這一點。
而益州則不同,四川是山地和盆地為主的地形,很險峻,短時間是很難得攻破的,所以這是一個好選擇。等到佔領益州之後,就實施接下來的戰略「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在益州招賢納士,搞好外交,內修政理,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何為天下有變呢,也就是說,到曹魏篡漢之時,也就是天下有變。等到那時候,天下將雲集而響應,一起興復漢室。
這個是很不錯的戰略,當時可謂是劉備奮鬥的方針政策,當然,到後來由於情節的發展,劉備沒有完成他的霸業,蜀漢政權也沒有真正的貫徹這一「三分天下」的戰略,除了後來,劉備和孫權的鬥爭影響之外,也不可否認這一對策含有侷限性,也就是太過理想化,荊州的失去對於這個戰略可謂是根本性的打擊,使得劉備沒有了天下有變出兵的資本,這也僅僅只是一個方面罷了,由於這個對策的侷限性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姑且不論。
這就是我的答案與看法,希望對樓主有用。
14樓:匿名使用者
先取荊州。再取西蜀、連結東吳。對抗曹魏。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請根據文段內容簡要概括
15樓:勝寒
對曹操「不可與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勸劉備先取荊、益,待機進取中原。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
《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16樓:苮亽楓
三句話:
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且有百萬雄兵,(目前)無法相爭。
二、孫權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且賢能為之用,只能為盟而不可爭。
三、劉備只要攻佔荊、益兩州,便可與其爭鋒。
望採納。
17樓:匿名使用者
對曹操「不可與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勸劉備先取荊、益二州,等待機會,然後進取中原。
隆中對策表現了諸葛亮怎樣的才能,諸葛亮隆中對策
1。能認清天下時局,很有遠見。2。劉備必需要有孔明的輔佐,否則成不了大事。他們兩個相互依賴相互商議,共成大事,就像魚有水才能歡快的遊動。3。一個教師,更是一個嚮導 亂世讓他想避世 幾乎古代的文人都有避世情節,但又自負滿腹經綸 不希望被埋沒 其實著也是古代文人的共性之一,他們好像都有濟世英雄情節,希望...
隆中對為何成為泡影難道是劉備沒聽從諸葛亮的話嗎
隆中對成為泡影其實不是劉備沒聽從諸葛亮的話,這是因為有被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所以非常堅信這個做法,所以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話,最終的結果非常的不盡人意。隆中對成為泡影並不是因為沒聽諸葛亮的話,是因為他比較任性,過分的相信自己,沒有聽取別人的建議,導致出現一種局面。不是,因為蜀國國力有限,國小力微,無...
《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所出之計是否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一半一半吧。首先,當時的劉備顯然是一窮二白,所以,要白手起家必定要利用其漢室子弟的身份,收人,沒人什麼都幹不好,這是人和。而後,道明局勢,操不可爭,權不可圖。但荊,益兩州卻是一個其主不能守,一個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這時劉備帝室之胄的身份就尤為珍貴,天下歸心,這也是人和。荊,益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