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中的伯夷是指誰

2021-05-25 22:34:35 字數 1033 閱讀 3662

1樓:文化永生

伯夷指商孤竹君之子,與弟叔齊爭讓王位,被認為節義高尚之士。

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後來孤竹國君薨,按當時社會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

「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讓位與叔齊。」於是他放棄自己繼承王位的權利,逃到孤竹國外。

2樓: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

3樓:齋霖冉柔婉

依據就是莊子自己的理論而已……其實仔細看的朋友會發現,莊子《秋水》雖然是位於外篇,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內篇裡《齊物論》的延續和發揮。在莊子外篇作者所處的時代,伯夷和孔子可以說分別是「高潔」和「博學」的代名詞,但是不能僅僅因為這樣就可以用他們來定義「高潔」和「博學」了,因為就像黃河之神河伯一樣,在未遇見海神若之前它可以稱作水量充沛,氣勢磅礴,但是於若相比,也不過是小巫見大巫。所以正因為宇宙的無限,也就存在著可能性的無限。

伯夷和仲尼只是在一定的領域是傑出的,可是九州之外也是如此嗎?

其實我覺得樓主沒有仔細讀《秋水》一文哦,文中並沒有太明顯的嘲諷伯夷和仲尼的意思啊,樓主的判斷應該是根據這一句吧::「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這裡主要要注意的是兩個動詞「少」「輕」是意動用法,這裡是河伯說,我聽說過有「認為孔子的知識少,輕視伯夷高潔的人存在」一開始我不相信(就像我不相信有比我水量更充沛的水域存在一樣),現在我看到有你(若)這樣的存在,我心裡也認為自然也會有比孔子更博學比伯夷更高潔的人存在了……全文應該是這個意思。這裡加上後面的數則寓言都是在重複的闡釋內篇《齊物論》裡的理論,就是物無等差,沒有極限是可以定義的。所以莊子有說:

「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莊子就是想打破人們的這種對事物的認識方式……說遠了點,這並不是一個可以很簡單就闡釋清楚的概念,就先說到這把,希望我的回答對樓主有所裨益。

《莊子。秋水》中的頭篇(秋水時至見笑於大方之家)中,它的寓意和啟發分別是什麼

1認識事物的相對性 2確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極其不易,說明認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版和事物總體權的無窮性所影響 3認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 言 不能 論 意 不能 察 4大小貴賤都不是絕對的,因而最終是不應加以辨知的5人們認知外物必將無所作為,只能等待它們的 自化 6懂得了 道 就能通曉事理,就能認識事...

莊子秋水的主題以及有什麼積極意義大學語文題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河伯望著洶湧的水勢,洋洋自得,以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東行,到了北海,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感嘆道 野語有這樣的說法 聞道過百,就以為沒有超過自己的了 這就是在說我呀。而且我曾經聽說孔子年輕時輕視伯夷所說的話,開始我還不信 如今看到您浩瀚的水面,若不是親自看到,那真是太危險...

《秋水》形象化說理是莊子散文的一大特色,請聯絡課文內容加以評

莊子散文內容的真實性質疑以當時的社會制度為依據所寫的一種情感。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這個長長的對話根據所問所答的內容,又可分成七個片斷,至 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是第一個片斷,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了認識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