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國際媽咪
每當孩子哭泣時,父母首先應弄清楚是怎麼哭的,是真哭還是假哭,是大哭大鬧,還是一般的小哭小鬧,哭的原因是什麼?確定後就可採取措施使其停止哭泣。有一點家長要明確,不能一哭就抱。
如果你清楚你的孩子很愛哭,也確認在沒有發生什麼危險情況下,孩子遇到點事就大哭不止,你可以說一句「沒關係」繼續幹自己的事,或者一開始就不理他。孩子哭往往是向大人「求援」,見你不理他,哭一會兒,便也覺得沒有意思,自己就會平靜下來。如果你很專注地幹自己的事,就會給他一個暗示「你的事並不嚴重」。
他也許會走過來看看你正在幹什麼,或者對你說點什麼。總之,這樣就使他那種強烈的情緒變得平緩些。孩子安靜下來了,你再講什麼也就容易聽進去了。
如果你一開始就大呼小叫地表示「同情」,孩子會以為自己真的遇到什麼嚴重的事了,老的一套又開始了。所以,不要一哭就 「哄」,那隻能加重孩子愛哭的習慣。
愛哭的孩子,往往是遇到事不知該怎麼辦,以「哭」聲告急。作為家長應常給孩子講些處理問題的方法,表達自己感情的方式。比如:
「你想幹什麼嗎?先問問大人行不行,」「你想用別人的東西,要和人家打招呼,不能上來就搶」「摔倒了自己爬起來才是好孩子」。漸漸地你就會發現,孩子在幹什麼的時候,會跑過去問你:
「我想要騎車行嗎?」「我可以出去玩一會嗎?」養成這種商量的口氣和別人講話,孩子的心情要平靜得多。
如果你的孩子非要拿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並且淚汪汪地又向你求援時,你可以提醒他,「媽媽平時怎麼給你講的?如果想要別人的東西應該怎麼辦?」一般的孩子受到這種暗示,會收住要湧出的眼淚,走過去和小朋友商量。
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他就知道自己該怎樣做了。
家長要引導孩子有什麼事要說清楚,告訴孩子只有說話,大人才明白,甚至可以告訴他如果只哭不說話,大人就不理睬。當然,最好是家長多和孩子說話,看看孩子有什麼要求,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使孩子漸漸地用語言表達請求與願望。如果孩子明白了道理之後,有時還會出現愛哭的現象,最好用鼓勵的方法告訴他「你已經長大了」,「不應該好哭了」。
雖然在週歲前,哭是孩子的一種需要,但孩子長大了,仍然愛哭哭啼啼,無疑是懦弱的表現。哭鬧是由於父母的溺愛遷就所形成的一種不良習慣,是孩子用來「要挾」父母的一種**。因此,防止孩子哭鬧的主要方法是,注意早期優良行為的培養,正確運用德育的一般原則,切忌溺愛、嬌慣、遷就。
利用孩子喜歡聽故事、看畫書、看電視、電影等特點,經常對孩子進行教育,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引導兒童學習摹仿他們心目中的主人公,培養孩子堅強,勇敢,克服困難的品質,控制自己的情緒衝動,約束自己情感和慾望的能力。
只要作父母的能有意識有計劃地訓練孩子,嚴格要求,孩子的哭聲就會逐步減少。
2樓:匿名使用者
動不動掉眼淚是孩子性格懦弱的一種表現,不利於他們自信和堅強個性的養成。父母應該想辦法改掉孩子愛哭的不良習慣,現實生活中,一些孩子由於驕慣等原因,動不動就哭,為一點小事就哭個沒完,往往搞得父母、長輩手足無措、心煩意亂。
要改變孩子愛哭得習慣,就要讓他知道哭並不能產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要達到這個目標,父母首先要檢討自己對孩子哭的反應。
①當孩子有問題時,不要一聽見他的哭聲就緊張地迴應他,而要讓他先停止哭,把問題說出來。訓練他不要每一次有事都只以哭聲來表達不滿,同時要給予他充分的時間去平復情緒。一個哭得嘻哩叭啦的孩子,要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父母先清楚地把話說完,然後靜靜地陪在一旁,等他平復下來,不要催促或者表現出不耐煩。
②平時父母對於孩子的任何問題,都要認真回答,讓他們學習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意見,不必每一次都要哭。
③當孩子一不如意就哭起來的時候,決不能因此而照他的意思去做,籍以讓他停止繼續哭下去;因為他們回習以為常,以這種方式要求父母為他做事或得到一些東西。反之,如果知道孩子是有目的而哭,父母應立即走開,不理會他。
④堅定自己的立場,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向孩子的哭鬧讓步,讓他知道哭泣並不能為他帶來他想要的東西;如果不哭,或許還有機會得到。
⑤年紀稍大的孩子,有必要向他解釋動輒哭泣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教導他遇到問題應該立即想辦法去解決。例如,遇到問題而自己卻不能解決時,可以告訴父母,向父母求助;有任何需要或病痛時,可以直接向父母說明。
⑥稱讚一些他認識的不愛哭的孩子,並鼓勵他向這些孩子學習。偶有不如意卻沒有哭的話,就及時誇獎他有進步了,給他一些口頭稱讚、一個擁抱或一個親吻等。
如果父母能堅持以上的方法,不向孩子的哭鬧讓步,逐漸的他將會停止以哭泣來威脅你。
對於因為缺乏自信或性格懦弱的孩子,必須多給他鼓勵,讓他嘗試自己去處理一些問題,不要凡事都要求得到別人的幫忙;雖然做不好,也鼓勵他再次嘗試。失敗了,教會他先不要哭,靜下來想一想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問問他:
媽媽(爸爸)也一起來幫忙好嗎?得到認同後,母(父)子一起把問題處理好,再與他一起檢討這件事。
懦弱的孩子,大半是因為父母溺愛造成的,所以必須多給孩子自己去面對難題的機會,不要凡事都替他去做;還要讓他多與其他孩子接觸,學習如何與人相處,才不會凡事都感到害怕,逐漸把膽量壯大起來。
3樓:多特兒童專注力
一般來講,孩子哭鬧時,家長這時候會有這幾種表現:
❶ 急著讓孩子不要哭鬧,不惜以打罵來阻止孩子哭鬧。
❷ 急著給孩子講道理,試圖從理性上壓倒孩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接受現實,停止哭鬧。
❸把孩子晾在那裡,不聞不問,坐等孩子自己情緒平復。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難道,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
孩子為什麼會情緒失控?
很多爸爸媽媽說: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跟天使一樣,真是可愛;但是當他有情緒、發脾氣的時候,我卻不知如何是好。
有時候我去跟他好好講道理,卻勸不了;我來硬的話又壓不住。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們非常頭疼,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養孩子的時候會經歷孩子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往往會享受孩子的開心時刻,卻應對不了他們的憤怒或沮喪,或者想像滅火一樣趕緊把他們的負面情緒撲滅。
下面先來講一講孩子為什麼會情緒失控。
1、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
現在很多家長捨不得孩子難過,千方百計取悅孩子。
比如孩子輸了比賽,父母就會馬上安慰孩子:「沒事,下次努力一定贏。走吧,我們去動物園吧」。
這樣孩子的情緒很快被轉移了,他來不及體驗失敗的情緒、思考總結下一步的目標。對孩子來說,沒有自己的思考,他學習處理自己情緒的機會就喪失了。
孩子有什麼需求都答應,孩子闖了什麼禍都不批評,孩子一哭一鬧就心疼。
長期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驕縱,一旦有什麼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失控、哭鬧、發脾氣。
2、父母忽視對孩子的情緒管理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公佈的《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中顯示,在家長最關心的家庭教育專案中,孩子的情緒情感只佔11.93%。
女兒:「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法讓你滿意?」
母親:「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一句高傲俏皮的回答,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了。可悲的是,這段對話不是上司對下屬,不是買家對客服,而是母親對女兒。
2023年,深圳一個16歲少女,因不堪父母責罵,服毒自殺。
2023年,達州市渠縣中學一名18歲少年,在個人qq空間寫下2800餘字的長文後,自殺。遺書裡寫道:「我覺得我自己已經毀了,我的情商太低,情感這方面嚴重有問題,感覺不到父母對我的愛……」
至親之間,稱讚與肯定就這麼困難嗎?作為媽媽爸爸的家長尊嚴真就比孩子的情緒情感更重要嗎?
3、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
容易情緒失控的孩子數不勝數。這往往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甚至這是孩子對父母心理狀態的一種繼承和延續。
有些父母在孩子惹自己生氣之後,往往會失去理智,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最後冷靜下來又心生悔意,懊惱不已,其實就是在不斷重複情緒失控的過程。
隨著類似情況日復一日的重演,這種心理模式逐漸被孩子習得和繼承,最後孩子也會變成容易失控的人。
4、孩子觸覺失調
孩子情緒失控,有時並不是個性問題,而是因為「觸覺失調」。
人類在胚胎期,有三層結構,最外層日後發展成**及神經系,也就是說人類的觸覺和神經體系是相關的,觸感便是神經組織最重要的營養,觸覺的敏銳度會影響大腦辨識能力、身體的靈活及情緒的好壞。
觸覺失調的孩子最常見的表現為粘人、愛哭、怕陌生、膽小、孤僻、壞脾氣、固執、挑食、偏食、咬人等,這些進而影響其情緒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剖腹產的生產方式使孩子出生時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缺乏觸覺刺激。家庭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孩子活動空間減少,缺乏戶外等遊戲。在成長過程中被家長保護過度或限制過度等都會導致孩子的觸覺失調。
*怎麼應對孩子情緒失控?
父母必須要明白,兒童對情緒的認知、表達、疏導都是發展的初步階段。
**能夠清晰的分辨不同情緒:壓力大、生氣、挫折等,但是孩子往往不能分辨,只能籠統地感到「這讓我不高興」。
而且他們會用直接等行為把情緒表達出來,比如大喊大叫、摔東西、發脾氣等,他們還不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和疏解情緒。
作為父母,我們要特別注意觀察孩子,通過孩子的行為、語言、表情等線索去準確判斷孩子等情緒。
只有這樣才能搞清楚孩子行為和情緒背後等原因,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❶ 認同孩子的情緒
如果我們理解孩子,就能夠平復孩子的情緒,孩子也不會被同一個問題困擾。
小寶上幼兒園時,有次突然哭了起來,老師沒有指責他,也沒有問他為什麼哭,只是抱住他拍著他的背說:「小寶,你很傷心哦。」
小寶哭了一會兒,自己就說想媽媽了。老師就說:「哦,原來是想媽媽了,你完全可以早點告訴老師,不用不好意思。」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你的認可和理解。如果你不認同他的情緒,他可能覺得他不應該想媽媽,由此產生內疚感。這種情緒和想媽媽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就很難安慰。
很多孩子入園都會想爸爸媽媽,很多家長會說「不要想爸爸媽媽,我們下班就來接你了」,這就是不認同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說:「我會想媽媽的。」那麼就回答:「媽媽也會想你的。」
❷ 幫孩子認識情緒
孩子能感受到的情緒是模糊的,所以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定義情緒,這樣孩子才知道情緒是有邊界的,是可以控制的,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的方式除了直接告訴他「你臉紅、揮拳頭,這是生氣」;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介紹情緒的繪本,讓孩子直觀的學習,碰到這種情況是什麼情緒。
適合4-6歲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菲菲生氣了》《生氣的阿瑟》《我就是想要幹壞事!》
適合6歲以上
《卡夫卡變蟲記》《野獸國》《亞歷山大和倒黴、煩人、一點都不好、糟糕透頂的一天》《斯賓奇發脾氣》
這對孩子有很大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而且是可以改變的。把他們的思路從消極情緒轉移到怎麼解決問題的積極思考中來,這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
❸引導孩子調整情緒
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比如當孩子生氣想打人的時候,生氣的情緒是應該被接納的。
教孩子有效發洩自己情緒的方法,比如運動、大喊、大哭、唱歌,或者通過談心來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
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和認同,他們就能平靜下來。但僅僅認同情緒還不夠。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
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孩子透過觀察、模仿,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❹陪孩子玩觸覺遊戲
如果出現因觸覺失調導致的情緒失控,還需要父母給予多點耐心與刺激,幫助孩子走出「壞脾氣」。
家長可以讓孩子接受一定的觸覺小遊戲的訓練,從根本上調整孩子的情緒失控。
抓癢遊戲:
讓孩子躺在床上,抓撓他的腋下、胸口,依照孩子的反應來控制力道,如果連一些常常接觸他人的部位也有強烈的反應,則需要加大此遊戲強度。抓癢遊戲不是把孩子抓撓舒服了,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刺激,強化這種感覺刺激的學習。
麻布刷身遊戲:
用麻布用中等力道刷孩子的手臂、前胸、後背、手心、足部,可以邊唱歌或者講故事,保持輕鬆的氛圍,以免孩子過度緊張。也可以用毛巾、海綿、媽媽化妝用的軟刷子代替。
大毛巾卷遊戲:
找一條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將孩子整個捲起來,再輕輕滾動或者下壓,也可以用雙手輕輕抱緊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強化各個部位的觸覺感受。
墊上游戲:
讓孩子在軟地墊上雙手抱頭,向左右兩個方向翻滾,對運動企劃,對觸覺,身體平衡與協調都有幫助。
小刺球遊戲:
用帶突起的小刺球在孩子身上進行滾動、摩擦、輕壓,主要刺激孩子的後背、腳心、手心、腋下、脖子,四肢與前胸可以讓孩子自己完成。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在這個情緒學校裡,父母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告訴孩子,他們是如何處理情緒的。
由此可見,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父母的必修課。
如何改掉愛哭的毛病,這毛病很煩人
我們一樣啊 情況都一樣。不過我現在好點了。我每次都很忍現在。等我自己睡覺的時候委屈在流淚。這樣時間長了就會好點了。想想有時候有些事根本沒必要的,那樣心裡就好了,我都是這麼辦的。你可以試試 這是無傷大雅的,我也喜歡哭,看書會哭,看電視會哭遇到一點小事情也會哭。我沒覺得怎麼樣啊。順其自然吧,個性是很難改...
怎樣改變自己擰的毛病,如何改變自己怯場的毛病
如果想改掉自己特別擰的毛病,那就是在一件事情發生以後需要解決的時候,你應該三思而後行才可以。有的時候當你一條道走到黑的時候,就會要想一下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對的呢?這樣一直走下去會不會有好的結果,我這樣做會不會就是已經換了我曾經那個擰的毛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三思而後行。如果說你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思考你的那...
怎樣改掉自己特別愛哭脆弱的毛病?我都33歲了
不用改,哭可以發洩情緒,緩解情緒。不想讓別人知道的話,自己一個人躲在房間裡。性格問題,和年齡無關的。下次想哭的時候,心裡默唸我要堅強。抬抬頭,眼淚就流回去了 我特別愛哭怎麼辦?我都33歲了!女的就沒事。男的麼。而且這東西你要自己想想你自身的原因,這種事來問我們是不現實的 男的女的啊 多鍛鍊自己和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