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彼岸的暗夜
因為孔子的思想不適合封建王朝的發展,經過董仲舒改造以後,才被漢武帝所接受,被後世封建王朝所接受。
衍生知識點——儒家思想
1、大一統思想
漢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發展很快,出現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時代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
統一的國家將面臨著**的危險。景帝時任博士的董仲舒認為,重要的問題是要鞏固集中統一的政權,防止**割據的局面出現。董仲舒從儒學經傳中尋找統一的理由,他從《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統"。
董仲舒就根據《公羊春秋》的記載,提出了"大一統"論。他在《天人三策》中說:"《春秋》所主張的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適合古今任何時代的道理。
"2、天人感應學說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並沒有順著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思路發展,而是從墨家學說裡面尋找源泉。墨家學說認為天是有意志的,有德性的,無處不在的最高主宰。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來避凶趨福,事實上人的作用仍然是佔據主導地位的。
董仲舒的「天」進一步總結髮展了前人對「天」的認識。在董仲舒之前天與人是有明確的界限的,人與天的互動在於人是否符合天的意志,而董仲舒則給天添上了人的色彩。人與天不再是單向聯絡和不可知的,而是可以與之建立起溝通的渠道的。
不單只是人必須服從天意,天還會通過各種方式給人以警示。「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災常先至而異乃隨之。
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譴至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3、以德治國
西漢王朝統治人民雖然奉行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質上仍因襲秦制,以嚴刑峻法統治人民。武帝好法術、刑名,重用酷吏,以嚴刑峻法來加強統治,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為了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董仲舒認為要縮小貧富差別,協調各種社會矛盾,提出"調均"的主張。
上疏漢武帝"限制私人佔有土地的數額的主張,限制豪強兼併土地,不允許官吏與百姓爭搶利益,鹽業、金屬業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斬殺的威嚴,降低賦稅,減少徭役,讓人民休養生息,減少民力消耗"。
2樓:守墓人白
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孔子的儒家思想就開始慢慢變化了,當然這種變化指的是世人眼中的儒家。為什麼要統一思想,獨尊儒術?這就要說到中國千百年來的體制了,中國是原來封建社會,帝皇的權利至高無上,說是要推行儒術,也是為了掌握人們的思想,讓等級的觀念深入人心,而儒家的學說正好符合這一點。
當有了目的,儒家的學說自然會隨著不同統治者的上位而發生變化,這麼久的演變,現在的儒家當然也和千百年前孔子所推行的儒家不同了。
3樓:白羽諸哥
孔子當初周圍列國卻處處碰壁,可見孔子主張的學說不被統治者所接受,到漢代董仲舒將儒家學說修改之後才為統治者所接納才有獨尊儒術
4樓:
隨著時代的進步,孔子的儒學無法適應統治者的需求,所以需要對儒學進行修改,才能適應統治者的需求
5樓:索隱者
因為大家都喜歡借屍還魂各取所需,跟中國特色一樣,你根本找不到馬克思的影子,他非說自己是社主義,呵呵
說後世對孔子的誤解是指什麼
孔子提出了儒家學說,對後世的影響有 儒家學說的 禮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 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儒家學說倡導的 仁 義 禮 智 信 代表著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及道德...
孔子建立的儒家思想的主要原因,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為什麼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創立儒學的地域文化背景 地處泰山之陽 黃淮平原東部的鄒魯地區原屬東夷,農耕文化和禮樂傳統發達較早.大汶口文化與海岱龍山文化的考古成果令人信服地證實了這一點.商部族源出東夷,商王朝在盤庚遷殷以前,曾在這一帶建都四十餘年.西周建立後,周公父子受封建魯,這裡又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頭號重鎮與姬姓貴族推行...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成就是什麼
整理了 詩 書 禮 易 樂 和 春秋 對促進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被人們尊稱為萬世師表 首創私學,把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儒家學派創始人,奠定中國人文基礎 孔子的主要成就就是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說他已經是得到高人了。他帶領著他的學生,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並且因材施教,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