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餐桌禮儀發展過程是怎樣的呢

2021-07-12 14:25:24 字數 5509 閱讀 4138

1樓:尹朶月

一、中餐的出菜順序:

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盤組成的大拼盤。有時種類可多達十種。最具代表性的是涼拌海蟄皮、皮蛋等。

有時冷盤之後,接著出四種熱盤。常見的是炒蝦、炒雞肉等。不過,熱盤多半被省略。

主菜:緊接在開胃菜之後,又稱為大件、大菜,多於適當實際上桌。如選單上註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主菜的道數通常是

四、六、八等的偶數,因為,中國人認為偶數是吉數。在豪華的餐宴上,主菜有時多達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這些菜餚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鹹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種烹調法搭配而成。

其出菜順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濃膩互動搭配,或乾燒、湯類交配列為原則。最後通常以湯作為結束。點心:

指主菜結束後所**的甜點,如餡餅、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後則是水果。

二、餐桌擺設禮儀

每個人座位面前都擺有筷子、湯匙、取菜盤子、調味盤、湯碗、茶杯、酒杯等。有時也會備有放置骨頭的器皿或餐巾。

筷子:多使用柱形長筷。以往會以象牙、珊瑚製作的筷子作為地位的象徵,不過,今日仿鑲牙的塑膠筷子已相當普遍了。使用長筷子的原因是便於夾菜。

湯匙:多為陶瓷制。有時會備置擱置湯匙的湯匙架。

取菜盤:是盤緣稍高的中型盤子。有時準備兩隻。

深碗:開口較深的湯碗。

筷子文化十五忌

疑筷:忌舉筷不定,不知夾什麼好;

髒筷:忌用筷子在盤裡扒拉夾菜;

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

搶筷:就是兩個人同時夾菜,結果筷子撞在一起;

刺筷:就是夾不起來就用筷子當叉子,扎著夾;

橫筷:這表示用餐完畢,客人和晚輩不能先橫筷子;

吸筷:即使菜上有湯汁也不能嘬筷子;

淚筷:夾菜時不乾淨,菜上掛湯淋了一桌;

別筷:不能拿筷子當刀使用,撕扯肉類菜;

供筷:忌諱筷子插在飯菜上;

拉筷:正嚼著的東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當牙籤;

粘筷:筷子上還粘著東西時不能夾別的菜;

連筷:同一道菜不能連夾3次以上;

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遠,不要斜著伸筷夠菜。

分筷:擺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絕交飯時才這樣擺。

2樓:回憶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曾經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讚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式:

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

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

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3樓:小美

準備篇: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重男輕女。所以,在主要桌子西北方10至15米處有一個偏桌(不可以擺正,桌角相對)。轉為女性準備,女性吃飯不可喝湯(意指蕩),不可用勺,勺子又名「赤」(諧音)意指遲。

進食篇:

家庭聚會不可放椅子,年長男子盤腿席坐,年中男子盤推側坐。幼兒跪坐。女子站立。

上菜在主人左側上,席上無狗肉,無苦瓜,無酸菜。女性有長袖來遮擋住嘴進食,不可喝酒。男性喝酒不端酒杯,不倒飲。

不喧譁或划拳。

退席篇:

女子要等男子退場後,方可離開!男子退場不可赤腳,不可踩鞋摸底而出。

中國古代禮儀的形成和發展是怎麼樣的?

4樓:暴走少女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

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資料:

中國古代禮儀大全《禮記·曲禮上》對日常禮儀作了許多非常詳盡的規定,如「坐毋箕」。由席地而坐到箕踞是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所謂箕踞即是兩腳前伸,兩膝微曲而坐,狀若簸箕,故而得名。

這是一種極其不禮貌的行為。箕踞者多為剛愎自用、妄自尊大、目中無人的傲慢之徒。《戰國策·燕策》裡記載了一個著意的箕踞者,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刺秦王者荊軻。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笑、踞、罵——三個字將一個視死如歸、豪情萬丈的荊軻形象躍然於眼前。

司馬遷在《史記·張耳列傳》中,寫張敖見漢高祖劉邦時曰:「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劉邦是何等人物?別人箕踞是無禮無儀,而他簡直就是雄視天下的傲慢了。

司馬遷惜字如金,卻字字中的。可以想象,張敖見劉邦此等羞辱必定「齧其指出血」。劉邦對待英布,也是狡黠萬端,先以「踞床洗」挫英布的傲氣,然後再給予意外之喜,這樣英布就為他所用了。

難怪魯迅說:「漢的高祖,據歷史學家說,是龍種,但其實是無賴出身。」

回頭看今天,箕踞現象越來越多,它不僅僅是男人的專利,女子也敢箕踞了。這決不是我有半點重男輕女的思想。《韓詩外傳》記載,孟子撞見箕踞的夫人,頓時腦血衝頂,惱羞成怒。

立即稟報老孃說:「我老婆不顧禮儀,傷風敗俗,我要即刻休了她。」

孟母知曉事理,問清緣由後,便引經據典,批評兒子進房間不打招呼,讓自己老婆猝不及防。「真正不懂禮數的是你,而不是你老婆。你反而還要休妻,這不是侮辱了她嗎?」

如果這個情節出現在今天,我們一定會以為孟子有了外遇,想找個藉口休了妻子。其實不然,古人是非常鄙視箕踞的,尤其認為,女子箕踞傷風敗俗。其實女子何罪之有?要怪就怪古代女子穿的衣裳。

《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的裳就是裙子,而不是褲子。所謂上衣下裳、寬衣博帶。有的把裙襬放長,裁剪成三角形,顯得格外飄逸;

而裙子多是由粗麻製成的,夏天為了避熱,裙子都十分肥大,而古代人又少有**。因此,女子箕踞極易「春光乍洩」,所以為世俗所不容。

5樓:我最愛洪辰

1.禮儀的起源時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紀前)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整個原始社會是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有階級性。內容包括:

制定了明確血緣關係的婚嫁禮儀;區別部族內部尊卑等級的禮制;為祭天敬神而確定的一些祭典儀式;制定一些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禮節和表示恭敬的動作。例如: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尊崇男女有別的思想;在炎黃、堯舜禹的時代中,人們逐漸推出「三綱五常」的理論。

2.禮儀的形成時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

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制,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制度。如「五禮」就是一整套涉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禮儀規範和行為標準。

古代的禮制典籍亦多撰修於這一時期,如周代的《周禮》《儀禮》《禮記》就是我國最早的禮儀學專著。在漢以後2 000多年的歷史中,它們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被稱為禮經。

3.禮儀的變革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這一時期,學術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展,對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系統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劃分及其意義。 孔子非常重視禮儀,把「禮」看成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

他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他要求人們用禮的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倡導「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要相互關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禮解釋為對尊長和賓客嚴肅而有禮貌,即「恭敬之心,禮也」,並把 「禮」看做是人的善性的發端之一。 荀子把「禮」作為人生哲學思想的核心,把「禮」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禮者,人道之極也」。

他認為「禮」既是目標、理想,又是行為過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管仲認為禮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把「禮」看做是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家的第一支柱。

4.強化時期: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2023年)

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裡,儘管在不同的朝代禮儀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徵,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直為統治階級所利用,禮儀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禮儀的重要特點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婦、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它逐漸變成為妨礙人類個性自由發展、阻撓人類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鎖。

縱觀封建社會的禮儀,內容大致有涉及國家政治的禮制和家庭倫理兩類。這一時期的禮儀構成中華傳統禮儀的主體。

5.近代禮儀的發展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時期,中國出現「大雜燴」式的禮儀思想,關於禮儀的標準、價值觀念得到推廣和傳播。正在此時,西方與中國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相對於中國的思想而言,西方更顯得開放和自由,中國的思想略為保守。

6.現代禮儀的發展

辛亥革命以後,受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禮儀規範、制度,受到強烈衝擊。五四新文化運動對腐朽、落後的禮教進行了清算,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被繼承、完善、流傳,那些繁文縟節逐漸被拋棄,同時接受了一些國際上通用的禮儀形式。新中國成立後,逐漸確立以平等相處、友好往來、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為主要原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趨頻繁,西方一些先進的禮儀、禮節陸續傳入我國,同我國的傳統禮儀一道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社會主義禮儀的基本框架。許多禮儀從內容到形式都在不斷變革,現代禮儀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各行各業的禮儀規範紛紛出臺,禮儀講座、禮儀培訓日趨紅火。

人們學習禮儀知識的熱情空前高漲。今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增多,禮儀必將得到新的完善和發展。

在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近代以後,禮儀的範疇逐漸縮小,禮儀與政治體制、法律典章、行政區劃、倫理道德等基本分離,現代禮儀一般只有儀式和禮節的意思,去掉了繁文縟節、複雜瑣碎的內容,吸收了許多反映時代風貌、適應現代生活節奏的新形式。

現代禮儀簡明、實用、新穎、靈活,體現了高效率、快節奏的時代旋律。

中國古代儒學發展過程,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及其演變的原因和歷史影響

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及其評價 孔子創立 戰國 孟子發展 西漢 董仲舒吸收法 道兩家,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 維護大一統 兩宋 朱熹吸收佛道兩家 形成理學 明朝 嚴格八股取士 儒學地位空前強化,儒學發展到 心學 階段 明末清初 李贄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 晚清 康有為把西方資產階級思想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史

1 冶鑄業 1 商周時期 青銅鑄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業的主要部門 商朝青銅鑄造規模大 西周青銅產品趨向生活化。2 春秋戰國時期 我國人民創造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 青銅鑄造工藝有新的創造,出現了金銀錯新技術。3 魏晉時期 北魏相州以製造軍刀著稱 百鍊鋼技術相當成熟 發明了灌鋼法。...

明朝時期的餐桌禮儀制度,中國古代的餐桌禮儀

有一套程式 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 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