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莊子這些大家會去批判孔聖?孔子是真聖人還是偽聖人

2021-08-31 15:38:59 字數 4364 閱讀 7241

1樓:

那是當時社會背景決定,本意不是孔子,而是想稱帝的袁世凱...

2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魯迅乃青銅,孔子是王者,豈可互比,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不是說說而已,而真懂論語的實在太過稀少,下面這句完全能看出孔夫子和魯迅的差距

詳解:這是一個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句子,但基本上沒有人能真明白其意思。通常的解釋大致都是「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政事。

」由於這樣的解釋經常被指責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不思進取。因而就此有了許多借題發揮的申辯來把這個似乎是貶義的話褒義化。例如說「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在其位不瞭解情況,隔行如隔山,談論起來於事無補,反而添亂,還是素其位而行,安寧本分為好」等等,諸如此類的,都是將錯就錯,錯上加錯,豈真知何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哉!

以前所有的解釋,都因為其人見識、心量太小,孔中窺天,又豈能真識孔子?針對本章,前幾章反覆提到「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何謂「位」?就是指變化的位次。

例如《易經》乾卦,從「初九」到「上九」,就是不同的位次,對應著變化的不同狀態。而一切都從也只能從現實出發,現實在什麼階段,什麼位次,是必須首要分析的問題。相應的,「其政」必須要與「其位」相適應。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不謀不在其位之政」,不謀劃與現實變化的位次不符的政事、政治關係、政治制度、上層建築、生產關係等等。歸根結底,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就是歷史上一切烏托邦悲劇的總根源。

在馬克思對社會總體結構的考察中,有所謂的「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之說,這其實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社會總體結構運動中的特殊表述。馬克思是以生產力的變化位次來界定社會總體結構位次的,而「其政」必須適應「其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可能超越生產力的位次而行高位次生產力所對應的生產關係。同樣,「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也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社會結構內部關係的特殊表述。

可惜,歷史上真明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除了孔子,也就馬克思了。雖然他們的表述不同,但其內涵是一致的,還是那句話:孔子、馬克思,總是那麼心心相印。

而違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惡果,在歷史上數不勝數,為什麼這樣?因為那些人對「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沒有認識,把現實烏托邦化從而拋棄現實最終被現實所拋棄,更不知道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此一來,不出現那些鬧劇、悲劇才怪了。

那些喊著要打倒「孔家店」的人,例如魯迅、胡適之流,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都搞不懂,還好意思厚著臉皮去魯莽、去胡扯,真是有史以來最無恥之徒,不對之正本清源,難道還讓他們繼續誤導眾人?必而清之後快!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真義,在上一章裡已經說了,不再贅言。至於「君子思不出其位」,朱熹比魯迅等白話痴兒還是要高明一點的,至少知道這其實是《易經》「艮卦」象辭的引用,也就是說,朱熹正確地指出了,曾參是引用《易經》「艮卦」象辭來解釋、印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當然,這其實也不需要什麼工夫,對四書五經熟悉的人,都知道「君子思不出其位」這話的出處。

但知道出處並不意味著真明白,朱熹比魯迅之流也就好這一點兒,至於意義上,都是**跳水、撲通撲通。更有今人李澤厚,認為曾參相對孔子可以有多種原因、解釋的話顯得太保守了,證明其根本就不知何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更不知道何謂「君子思不出其位」。

「艮卦」,其象「兼山」,兩座大山夾著,《彖傳》說「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上一章裡相應的解釋。

「君子思不出其位」,「思」不是通常魯迅、錢穆、李澤厚等所認為的「思想」,而是「司」的通假,「司」什麼?政,和「為政」是一個意思。「君子」,「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人,「思不出其位」,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3樓:sohode紫徽聖人

無所謂真聖偽聖,王陽明的傳習錄講過。儒教的領頭人故謂聖,不同宗教有不同聖人,如果懷疑孔子等於批評所有宗教。

知識海洋學無止境,步步為贏答題採納!

涉及民族、歷史、宗教、文學的事件(追加分)

4樓:清銘樹

焚書坑儒,藍玉案,胡惟庸案

5樓:匿名使用者

六世**倉央嘉措之死(藏族、滿族、蒙古族、漢族;黃教,倉央嘉措情詩)

太平天國(滿族、漢族;拜上帝教;資政新篇)(有點牽強)

三武滅佛(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鮮卑族、漢族;佛教;神滅論)

6樓:無盡意

唐朝玄奘法師西行求法,整個歷程,與他的成就著作等,就涉及你說的那四個方面!

7樓:幽藍情海王子

這種事件在中國歷史很多的,如玄奘法師西遊,鑑真東渡,班超,班固出使西域(張謇也是)。鄭和七下西洋,等等都是在中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

有沒有喜歡宗教文學歷史的知友?

8樓:披著劉備的曹操

我算個半吊子吧,只是偶爾研究一下宗教和文學。對歷史我還是很感興趣的。

感覺對文學,歷史,宗教,玄學,感興趣,為什麼

9樓:飛躍八十八重天

前世的習氣影響,很多人這樣,說明你前世也是個修行人是個讀書人,很正常,我也從小就很喜歡這些東西。

文學與宗教的區別

10樓:匿名使用者

比較文學與宗教,在思維和功能方面的異同點。在思維的內容和材料方面相互借鑑、利用;在思維的方式、機制和效果方面更是存在諸多相似。文學和宗教還是滿足深層人性需要的重要手段,能起到渲洩、疏導人心的社會作用,建構出拯求和逍遙的人生模式,並且開拓出一個新的天地以對抗於現實的世界,極大地吻合了人類超越世俗的需要。

什麼是宗教文學

11樓:匿名使用者

被馬克思稱為人類掌握世界四種方式之一的宗教,是最古老和最有生命力的一種文化現象。中原宗教作為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中國宗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對中原文化的發展乃至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原宗教文化具有根源性、原創性、包容性、基礎性和輻射性等顯著特點。這些特點奠定了中原宗教在中國宗教史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別重要的地位,以至於要了解中國宗教史和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瞭解中原宗教和中原文化。譬如,我們通常說儒、釋、道三教的融合、交流,而三教合流的典型代表就在登封嵩山腳下。

因為在嵩山腳下,既有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祖庭——少林寺,又有歷代皇帝祭祀中嶽神的道教聖地——中嶽廟,還有儒家二程講學的著名書院——嵩陽書院等,中原文化的包容性可見一斑。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儒、釋、道「三教合流」,其中「釋」(即佛)、「道」都屬於宗教文化,其繁榮發展都與河南息息相關。

12樓:漓帆之渡

宗教文學是歐洲中世紀文學的組成部分。中國應該來說是沒有宗教文學的,但是中國古代文學卻又和宗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畢竟沒形成一個龐大而又有影響力的文學體系。(個人觀點)

中世紀盛期的歐洲已擺脫遭受外來侵略的境地。一方面,天主教會成為歐洲勿庸置疑的統治力量,以拉丁語寫出的宗教文學是中世紀文學的主流。**教文學融合了歐洲本土文化和希伯萊文化,為西方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東方元素。

另一方面,通過十字軍東征、對外**的恢復,歐洲成為地中海東部另人生畏的勢力。商業和**的復興導致城鎮及現代資產階級的前身市民階層的誕生,具有近代文學雛形的市民文學形成規模,和僵化的天主教會文學分庭抗禮。教會文學和世俗文學雖彼此牴觸,卻共同構成了整個中世紀文學發展的格局。

有沒有哪期《百家講壇》和西方文明(宗教,歷史,文學等等)有關?

13樓:

《二戰風雲人物》

《歷史上的悲劇人物》雖然主要是講中國歷史,但主講人是主攻美學的,前面開頭引了一些西方文學!

文學與宗教的關係(世界文學)

14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與宗教

是相互的,沒有文學就沒有宗教.所以宗教的基礎就是文學,一個國家的發展的基礎是靠文學來的而然宗教也就出現了.雖然說的簡單,但是從一個剛剛起步的國家來說文學是需要慢慢來更變的,慢慢的出新的.

由而使得宗教發生改變**等等的問題

15樓:一貼

愛與恨,生與死永遠都是文學的主題,而宗教就是回答這類問題的,不然都像魯迅的《祝福》上的祥林嫂那樣到死還是迷茫的悲劇。

而**教給人的答案最明確,最有希望和樂觀的終極指向,所以世界上許多好的文學作品來自於**教的信仰。

16樓:匿名使用者

《悲慘世界》和《聖經》的關係。

17樓:靦簡如

何謂文學?就是你的宗教觀。何謂宗教?就是一大批人信服的文學。只要你的文學意境美,具有可信性,那就是你創造的獨一無二的宗教。

如:莎士比亞等

18樓:鞏大可

明告訴你,你這樣深邃的問題在這裡是得不到答案的。

為什麼說魯迅文章很難讀懂,為什麼說魯迅文章很難讀懂?

因為魯迅的文章時代感很強,幾乎每句話都有它的特殊含義,需要結合寫作背景來理解文章的含義。猹是一種動物,一般出沒在西瓜地裡,食西瓜。是一種魯迅故鄉的小動物,是地名,具體是設麼,我也不知道 1.從魯迅生活的年代入手多去了解當時社會的黑暗。2.一種猶如蜥蜴外形的小動物,擁有鋒利的牙齒可以吃西瓜 嬉。因為魯...

從這些細節中可以看出,為什麼大家都那麼喜歡陳赫

陳赫的表現很突出,抄尤其是笑點滿滿,而且顯得情商很高,讓觀眾非常喜歡。其實大家也發現了,那就是陳赫的綜藝感非常好,在真人秀節目中不但笑點滿滿而且顯得非常自然。他在綜藝中也是這樣的一個表現,賤賤的,而且哪怕受到欺壓也不敢反抗戰鬥力特別弱,所以總是充滿笑點。一般來說,在競技類綜藝節目裡,一個男成員帶兩個...

為什麼魯迅的散文詩集取名為《野草》為什麼魯迅的小說集取名為《吶喊彷徨》

野草 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吶喊 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 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