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是以少勝多,但絕不是以弱勝強?有誰暫同這個新穎的觀點?原因如下

2022-01-12 09:03:29 字數 6041 閱讀 4075

1樓:

感覺曹操還是以弱勝強,不覺得曹操的兵就比袁紹的兵強多少,而且數量上差了那麼多,至於戰將的因素,實際作戰時戰將起的作用並不像三國演義描寫的那麼大,主要還是要拼兵力。所以曹操肯定弱於袁紹。官渡之戰,曹操是以少勝多,但絕不是以弱勝強?

有誰暫同這個新穎的觀點?原因如下……官渡之戰前雖然曹操只有兩萬軍隊,袁紹有十萬軍隊。但曹軍都是能以一當

十、訓練有素的精兵,兩支軍隊如果互相沖殺,袁軍未必能笑到最後。當初曹操攻擊烏巢雖說是偷襲,但他只帶了5000人,兩三萬駐守烏巢的袁軍士兵卻擋不住。而且官渡之戰前,顏良、文丑都已經死了,文武雙全的名將只剩下張郃和高覽了,(那個匹夫之勇的韓猛不算)。

而曹操武功蓋世的頂級大將確有張遼、徐晃、許褚、曹洪、夏侯惇五人(二流名將曹操更是比袁紹多),頂級武將的數量上袁紹已經吃虧了。 所以說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是可以認同的,以弱勝強就談不上了,論戰將的數量和質量曹操當時是佔優的,論士兵的作戰素質,袁軍也是比不上曹軍的。士兵數量少的一方並不代表就比數量多的一方弱,否則後來的倉亭之戰,數量仍佔優的袁軍還是抵擋不住曹軍。

2樓:草莓餡大包子

這個觀點站不住腳的 我說的是三國志正史 曹操是以少勝多也是以弱勝強 因為袁紹的兵力佔絕對優勢糧草也是比曹操多多了 正面打根本沒有希望 所以曹操才固守 如果按照你的說法是精兵的話那為什麼不直接打呢 為什麼還固守這麼久最後都沒有糧草了 曹操有兩個小優勢就是政治上有優勢 他代表皇帝 軍隊士氣上比袁紹高一點因為是保家衛國對方是侵略 其他方面全是劣勢 如果不是火燒烏巢就沒希望了 燒烏巢為什麼能成功是因為袁紹沒有派重兵去而是選擇重兵去打官渡 還有就是曹操是偷襲 對方沒有準備

3樓:

官渡之戰中曹操總兵力為5萬,其中有兩萬用來防守兩翼,防止袁紹側翼打擊。袁紹總兵力約為十萬,用於正面的約七八萬。這是學術界比較認可的雙方兵力。

在《三國志》中官渡之戰只記載了曹軍的勝場,但總體上曹軍是節節敗退,曹操甚至一度想退回許昌,可見局勢上對曹操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如果不是烏巢大捷,曹操必敗。所以官渡之戰曹操的勝利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可以稱為以弱勝強。

4樓:七點旅行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首先要明確,少,不代表弱,多也不代表強。但曹操當時的情況確實是既少,又弱,但為什麼還能勝過袁紹,三國演義中,曹操自己在勝利後,總結了一句話,不知道各位聽明白了沒有,那就是河北多豪傑,可惜本初不能善用之。這句話道出了真正的原因,人才,河北很多,其中名將,謀士,絲毫不弱曹操,甚至要強過曹操,但袁紹剛愎自用,見小利而忘身,不善利用人才,才是他最終敗亡的根本原因。

5樓:親緩

曹操非常善於用兵,可以說是高明。官渡之戰中也得以體現,他的一萬精兵在東征過程中不僅防止了袁紹還打了劉備,總是可以將士兵發揮到最大作用,在最後決戰之時,曹操的五千人馬北打淳于瓊,南突袁紹大營,而袁紹相對來說就明顯弱了,他的兵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和曹操相比,他的一個兵也就是半個用,尤其最後決戰中可以明顯看出,他放著曹操的主力軍隊不打,最後完全是沒起到作用,荀彧曾經對他有一個非常中肯的評價,荀彧說袁紹只能是庸人中的傑雄,他能夠聚集人才,但並不能完美的運用,袁紹這個評價可以說是一針見血啊。

第三點就是曹操謀略和果斷,曹操的計謀不用多說,他有時雖然在大決策上有所猶豫,但是一旦下定決心就會非常果敢的去做,最後決戰中曹操的部下建議他軍隊分開抵禦,以免袁紹的增援軍到來,曹操當場訓斥了部下,他的理解是既然到了最後關頭,而曹操的士兵又沒有淳于瓊的多,如果此時分開的話就無法進攻了,而且一步錯。全盤皆輸,那麼首要做的就是打敗淳于瓊,到時候就算是袁紹來了,他也可以拖延時間。袁紹的援軍還沒有來就分兵,那就等於浪費自己的戰鬥力。

第四點是糧草方面的原因,一個軍隊的後勤**大多是體現在糧草問題上,所以這也應了那句老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對袁紹運糧隊的一再進攻直接就讓袁紹亂了陣腳,也直接導致袁紹內部的混亂之勢,所以糧草問題在這次大戰中表現的相當關鍵。

6樓:樓中玉笛暗飛聲

以弱勝強其實也沒有錯。

那個時期曹操的軍隊,遠沒有一統北方時期的精銳,虎豹騎更是存在於構想中。大將倒是足夠,但如果袁紹不是自己蠢,好好按照田豐沮授等人的謀劃,雖然顏良文丑有勇無謀,但莽夫也有莽夫的作用,不至於就白白被砍了。張合高覽更是實力很不錯,但也完全沒有發揮空間。

總的來說,曹操因為數量差,儘管質量稍高一些,但依然是弱。不僅僅是兵少,糧食軍械也不足,所以說他弱並沒有錯。高出的質量,不足以彌補缺少的數量。

如果不是顏良文丑白死了,許攸恰好反叛報信,袁紹聽了郭圖的蠢話沒有出動主力救援烏巢,張郃高覽又被郭圖進讒言不得不反水,那麼再相持一個月,曹操就會因為缺少糧食而遭遇戰敗。甚至可以說如果官渡之戰,袁紹方如果沒有郭圖這個貨,很可能結果都是袁紹獲勝。不然後來曹操也不會在燒燬己方人員書信的時候,說出「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的話了。

7樓:匿名使用者

不贊同,強弱之分,並不是從武將的勇猛區分。曹操之弱,體現在軍隊數量,後勤補給。如果袁紹採取守勢,搞消耗戰,曹操必敗無疑。所以說,官渡之戰,曹操確實是以弱勝強。

8樓:匿名使用者

1. 袁紹與曹操在白馬相持時,袁紹下令築起箭塔,連日向曹操營寨射箭,使曹 操軍心動搖。 其後,劉曄獻上霹靂車之計,大破袁紹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據守之地。

2. 曹操於黎陽與袁紹杷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

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大破袁軍。

3. 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們可以細分來看: 劉曄、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可說是一計敵萬人 。

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9樓:你是哪位

呂思勉評袁曹成敗大概最得「理解之同情」之意,袁紹很早就說過自己的統一戰略是先據河北、再南向以爭天下,所以河北未平前才一直放任曹操在河南發展。後來與曹操正式開戰,雖然囚田豐、斥沮授,但實際已經兼用二人之計,一方面挑動劉闢等人輕兵騷擾許下,一方面大軍持重而行壓迫曹操,所以官渡之戰袁紹在兵力、糧草佔優的情況下一直不進行決戰,想逼曹操內部自潰,曹操也確實差一點就崩了。所以後世責難袁紹「養虎為患」、不能把握時機、不懂用兵實屬事後諸葛亮。

不過呂思勉把曹操官渡之戰獲勝歸功於運氣好和手下多忠臣,也有淺的一面。袁紹一開始放任曹操發展除了自己要專力河北外,曹操本來也是他對付袁術的盟友。袁紹內部河北士人和河南士人的矛盾應該一直都存在的,看審、郭等人內鬥的那麼厲害,袁紹只能用「政寬」來和稀泥,政權凝聚力遠不及曹操,開戰前誰當先鋒,怎麼打都沒完全統一口徑,所以真開戰了先是許攸反水,然後張郃、高覽陣前倒戈,最後全軍總崩。

10樓:劍指醉天下

不不不,袁紹用人海戰術的話曹操這邊士氣就會**,再厲害也沒用。燒了烏巢後糧食斷了袁紹兵的士氣下降才使得曹操有勝的可能

11樓:相忘於江湖之中

哥們,我覺得你是遊戲玩多了,只是從這些人才和士兵來說明問題了,曹操和袁紹相比,不僅僅是官渡一戰的對抗,同時也是北方兩大勢力的對抗,這裡麵包括的,就絕不僅僅是幾個人才和士兵數量質量的問題了,即便是官渡的戰鬥,也不僅僅是因為人才和兵力的原因來分強弱,比如曹操沒糧,袁紹有糧,就這一條,就足以說明袁紹是以強打弱了,因此當時很多曹操的手下會暗通袁紹謀求後路,就是看到在軍事上曹操贏的可能很低,如果像你說的,不是以弱勝強,那麼這些人又何必這麼做?

官渡之戰 曹操以少勝多,而赤壁之戰曹操又以多敗少,你認為影響這兩次戰役勝負的原因有哪些?

12樓:史雲鶴

你說的這兩個都是有史可考的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至於你說曹操的成敗原因,其實這都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就拿抗美援朝來說吧,美國真的拿不下朝鮮嗎?他可以在日本扔原子蛋,為什麼不可以在朝鮮扔?其實戰爭的勝敗與否並不只是單單的數學計算,不是說多的一定能贏少的,也不能說少的一定能贏多的,也許用一句古話來回答你的問題更好吧,

「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官渡之戰:

袁紹 一、袁紹太過自大 不聽良言 致使最終戰略方針都沒有確定。

二、剛愎自用,很多將領都臨陣叛逃,如許攸、張郃等。

三、優柔寡斷,致使士氣不振。

曹操一、兵精將猛,士氣高漲

二、烏巢奇兵

三、瞭解袁紹為人,知己知彼;善於利用袁紹的弱點。

赤壁之戰:

一、曹操起兵北方 兵士不習水戰 到南方後水土不服二、滅劉表後志得意滿,為對眼前形勢進行細緻分析,錯誤的認為孫權也會像劉琮一樣投降,後來有些措手不及。

三、戰略意圖不清晰,錯用蔣幹。

孫劉聯軍:

一、諸葛亮、周瑜、龐統、魯素幾大謀臣同心抗敵二、利用蔣幹,除掉蔡瑁、張允;

用龐統的名氣誤導曹操連環戰船

苦肉計令曹操丟盔棄甲

如果非要從這兩個戰役中找出些差異,那麼表象的幾點還是可以說說的:

1、曹操手下頭號謀士郭嘉死於官渡,未參加赤壁。

(曹操赤壁失敗後,也曾說如果奉孝在就不會致使他有此大敗了)2、孫權、劉備決策力遠高於袁紹。

3、謀士裡諸葛亮、周瑜,也不是袁紹手下那一杆烏江所能比的。

我個人認為,主要是戰略成功;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案例,都是基於奇謀妙計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此一時,彼一時,輕敵和重敵是不同的

14樓:在黑暗中降臨

官渡之戰,

一,袁紹太過自大 剛愎自用 不聽良臣忠言 如田豐 許莜二許莜叛逃 一到曹營就獻計燒糧草 並指出袁紹的糧草存放地三張頜投降曹操

赤壁之戰

一曹操起兵北方 兵士不習水戰 到南方後水土不服二連環船 戰略失誤

三一統北方後曹操驕傲自滿 輕信黃蓋的詐降

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赤壁之戰以多敗少,影響這兩次的勝敗的原因 10

15樓:蕢闌

原因是很多的,我說說我想到的幾個原因(當然了,想到的就寫上去,沒按順序排列的):

1:曹操一隻以來都打陸戰,沒打過水戰,所以也就不習慣水戰

2:曹操和袁紹是從小張大的哥們,對袁紹比較瞭解,對指揮赤壁之戰的主帥周渝一無所知

3:曹操輕敵,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是背水一戰,這叫制之於死地而後生,是拼了命在打,是不得不打非打不可還的打贏的背景之下打的。所以打得也用心用力。

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已經殲滅了劉表,趾高氣昂,驕傲的不得了,並且還是以得勝之師,一路輕敵率輕騎兵追擊劉備

4:官渡之戰是曹操以逸待勞,袁紹跑到官渡的時候已經是疲憊不堪了。赤壁之戰的時候是孫劉聯軍以逸待勞,曹操一路追擊疲憊不堪。

5:在戰術上,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人多勢眾,戰線和補給線過長,容易讓敵人有機可乘,結果讓曹操給切斷了補給線,燒燬了袁紹在烏巢的軍糧,使得軍心大亂,一敗塗地。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得劉表荊洲之師,卻是些烏合之眾,不好調配,相反孫劉聯軍雖人數相對較少,卻都是精銳部隊,人數少又精一來比較好調配,二來作戰靈活好指揮。

在戰術上還有個就是剛才說的曹操北方遠道而來,又不習水戰,劉表的荊洲兵又不好用,劉孫聯軍都南方人,個個習於水戰,有是自己的地盤,還以逸待勞。

6:在人數上和部隊質量上,官渡之戰袁紹人對但不精。曹操人少卻都是些跟他出生入死,久經沙場的精銳部隊,其中以他一手建立起來的青州兵居多。

赤壁之戰時曹操雖人多,但剛才說過,大部分是征服劉表時的一些烏合之眾。況且劉表的軍隊他能否盡曹操意的調動還是個未知之數。再說了,據《三國志》載,曹操攻下荊州後,率5000輕騎兵一路追擊劉備至漢口,雖後面有大部隊跟上,但具體參戰部隊到底有多少人,還是個未知數拉

7:在幫助問題上,官渡之戰時曹操得到從袁紹軍中逃來的許悠,對袁紹的軍情非常瞭解,所以燒燬了袁紹的軍糧。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的目的是殲滅劉表和劉備,但不知道後來劉備竟然和孫權聯合起來,所以對他們的底就不是和了解了。

8:在戰略目標和戰略目的上,官渡之戰時曹操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戰爭,是非殲滅袁紹不可的。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本來就一心一意要打劉備和劉表的拉,還是打完他們在打孫權?

或是打完劉備和劉表的時候才發現劉備竟然和孫權結成了同盟,所以才順便打孫權的,這個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一個就是戰略目標沒定還,換個說法就是準備不充分,沒有盯住一個目標,滅了再盯住另一個目標。

9:暫時就想到這麼多,誰還有補充的繼續呵呵

官渡之戰夷陵之戰有什麼不同之處,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夷陵之戰 有什麼不同之處?

官渡之戰 作戰雙方 曹操 袁紹 公元199年,袁紹挑精兵十萬,以烏巢為糧倉,進駐黎陽,與曹軍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戰,曹軍疲憊不堪。然而,得於從袁軍叛逃的許攸 曹操同鄉 的幫助,曹軍轉敗為勝,獲得勝利。後攻陷冀州,直搗黃龍,殲滅了袁紹勢力,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這是三國時代的第一場大戰,也是一場幾萬人...

三國志11官渡之戰曹操問題三國志11官渡之戰劇本,曹操怎麼不打袁紹來打我

這樣,一開始你有這幾個城不是?洛陽,許昌,陳留,濮陽及長安,你把長安洛陽和許昌編為軍團讓電腦幫你控制滅張繡拒馬騰,你自己控制陳留和濮陽,然後不要擔心袁紹和劉備,袁紹兵是多將也不少,但他有致命一點死得早,一死底下就要有人掉忠,你的機會就來了,這樣袁紹不足為懼,同樣劉備就那幾個人搞不起風浪的,你再把趙雲...

官渡之戰時,諸葛亮是否會知道曹操會贏

不會知道!連曹操方的將領都以為會輸呢!何況是諸葛亮不在他們軍中!不瞭解雙方的真真實力和軍心等等因素!更何況這是諸葛還在家的!在那個時代訊息傳的慢!有沒自己的實力!他聽到的訊息很可能是幾個月前的呢!還有諸葛也沒那麼神!他是個頂級謀士!而不是道士!像演義寫的什麼錦囊妙計還是假的呢!會知道。原因有三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