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末年,在中國大地上興起了農民起義的大潮,群雄割據、爭戰天下。農民起義軍領袖朱元璋「西平漢王陳友驚,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閡粵,截定八番,北逐胡君,清肅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於公元2023年正月在南京即皇帝位稱明太祖,年號洪武,大明帝國宣告建立。
新成立的明朝**立即採取了興修水利、休養生息、減少賦稅等一系列發展農業生產、扶植工商業、繁榮經濟的措施,30年間國力迅速增長。
公元2023年明太祖逝世,傳位皇孫惠帝朱允墳,年號建文。隨即,惠帝的****與分封諸王的地方政權矛盾激化。朱元璋第四子、鎮守北平(現北京)的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起兵反對惠帝。
3年後,他獲得勝利,趕走了建文帝,登上皇位,稱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成祖首先推行明太祖的「安養生息」政策,以求迅速修復戰爭的創傷。很快地就實現了「倉凜充積,天下太平」的局面。
明朝建國於我國的東南部,國都南京位於長江下游,可通過水上航路直達海外各國。明太祖朱元璋對周邊國家採取和平外交政策。他剛剛登基即位就頒詔安南(越南北部):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近遠,一視同仁,故中國莫安,四方得所,非有意於巨服之也。」明**的對外方針是:「與遠邇(近)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但也認為:
「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此外,還把朝鮮、日本、琉球、安南、真臘(柬埔寨)、逞羅(泰國)、占城(越南中南部)、蘇門答刺(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西北部)、西洋(地點不明)、爪哇、彭亨(馬來西亞中部)、百花(地點不明)、三佛齊(蘇門答臘的巨港,又稱巴鄰旁)、渤泥(加裡曼丹,汶萊)等國定為「不徵諸夷國」。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繼續實行和平外交政策,如永樂七年(公元2023年)派遣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救(帝王命令)諭四方海外諸番王及頭目人等—抵順天道,,洛守膚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
事實上,明朝對海外各國實行的是春秋時著作《禮記》上說的:「懷諸侯」、「柔遠人」的方針。那時中國把鄰近諸國作為「諸侯國」,而把遙遠的國家作為「遠人」。
「懷諸侯」要「治亂扶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柔遠人」則是指:「送往迎來,嘉善而矜(自大)不能。
」但是實際上,當時我國沿海和海外各國並不平靜。日本樓寇危害我國東南沿海,安南經常侵擾中國邊境,東南亞諸國相互攻戰不息,恃強凌弱的情況不少,有的小國還派遣使者來中國尋求保護。與此同時,有的重要海域盜匪猖撅,海道難通。
海外諸國來華朝貢的也有日漸減少趨勢。而且,中亞地區的蒙古貴族統治者也在計劃進攻中國,企圖恢復元朝在中國的統治。為此,明**也需要與中亞諸國建立友好關係,以牽制蒙古人對中國的進攻。
明成祖雄才大略,在鞏固了國內統治和國力開始增強時,就派遣親信的鄭和等**,組織龐大的船隊,到東南亞和印度洋周邊國家,執行有關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任務。因此,鄭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解決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間的爭端,提高明帝國的威望,為明帝國形成萬國來朝、太平盛世的政治局面。
當然,通過大船隊的友好訪問,也就自然擴大了國際交往和官方**。
當時中國皇帝自命為天子,要求海外各國承認中國的宗主國地位,定期前來朝貢,這也帶有「霸權主義」的因素。鄭和訪問的30多個國家都較弱小,其實力遠遠不能和當時強大的明帝國相抗衡,這是鄭和使團出使成功的基本因素。
2樓:瀟湘玖
是為了加強與世界的聯絡,弘揚大明國威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
3樓:up向上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積極、主動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係,對周邊國家採「不侵佔」的態度,並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徵之國」,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
有觀點認為,明廷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響有明近三百年。
也有觀點認為,「不徵」是明朝對內設定的最優外交目標,並不意味著完全排斥武力;明朝的目的在於以武力為後盾,力爭以不動兵戈的方式實現威服眾邦,構建以明帝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格局; [12] 而具體交往模式的選取,又與交往物件在明朝外交層級中的位置有關。
朱棣篡位後,銳意溝通域外國家。在鄭和之前,他派遣尹慶於永樂元年(2023年)出使了古裡、滿剌加(當時尚未建國),又於永樂二年(2023年)出使了爪哇和蘇門答臘。在鄭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發動南征安南,將之納入明王朝版圖。
「郡縣安南」之後,明朝從陸路近可制占城,遠可控滿剌加,為鄭和後續的下西洋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使西洋朝貢體系得以順利建立和鞏固。
4樓:賀顯華老師
在鄭和下西洋所處的15世紀,世界大格局的基本特徵依然是東方遙遙領先於西方,中國居於世界舞臺的中心。明朝永樂時期,國家強盛統一,政治較為清明。**致力於恢復和發展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關係,開展大規模的外交和外貿活動,從而有鄭和下西洋之盛舉。
鄭和前三次遠航的主要任務是在東南亞和南亞建立國際間和平安寧的局面,併為下一步向南亞以西更遠的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風轉航的據點。而後四次的主要任務是向南亞以西繼續航行,開闢新航路,對外互通有無,並使自古罕通中國的海外國家得以與中國開展正常往來。
鄭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
5樓:
背景: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
朱棣自認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國都來朝貢。
目的: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⒉擴充套件朝貢**(經濟目的);
⒊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⒋為迎佛牙;
⒌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絡。
簡述鄭和下西洋的背景
6樓:江東猛虎蝶戀花
2023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202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7樓:武夷頑石
鄭和下西洋的條件:①社會安定,國力強盛;②造船技術發達;③配備航海圖和羅盤針。
8樓:匿名使用者
為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絡,友好往來,弘揚國威,加上國內國力強盛,技術發達。
另有一種說法,皇帝派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逃亡在國外的明惠帝朱允炆。
9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基本控制了政局,經濟有了一定的基礎。明成祖取得天下,建文帝失蹤。
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時間,路線,意義
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時間,路線,意義
鄭和下西洋怎樣解決飲水問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船隊裡有專門的補給船,淡水 家畜家禽 蔬菜都有儲備,而且還在船內種植豆芽一類的蔬菜,保證維生素的攝取。曾隨鄭和遠航的鞏珍在 西洋番國志 所附的敕書中,對鄭和船隊出洋飲食之準備有如下之記載 下西洋去的內官合用鹽 醬 茶 酒 油 燭等件,照人數依例關支。永樂十九年十月十六日 然而,如此記述對長程航行的飲...
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是什麼,鄭和下西洋的特點
錯誤!說那麼多!哪個正確的啊!聽我說啊,我們歷史老師講了,總共就12個字的!很好記!1 時間早 2 規模大 3 次數多 4 範圍廣 這幾個字就概括了鄭和下西洋的全部特點。望採納 創新啊,不過死無葬身之地!時間長,規模空前,影響深遠 鄭和下西洋的特點 鄭和下西洋的特點 時間長 次數多 規模大 範圍廣 ...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意義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公元1405 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公元1405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次震驚世界的壯舉,這壯舉無論是對當時的社會變革還是對以後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不僅在當時輝煌燦爛,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光彩奪目,這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