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2022-04-02 23:17:04 字數 5491 閱讀 3103

1樓:衡水游龍

這是禪宗六祖惠能的一首佛偈。

一、含義:

菩提樹本來不是樹,明鏡臺也不是臺。

本來什麼都沒有,怎麼能染上塵埃呢?

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二、由來: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後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心之所以有掛礙、有塵埃,只是因為,心對世界萬事表面的相有所住。

故人會有煩惱,進而產生貪嗔痴,無法明心見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萬物都是終須敗壞的。所以是虛妄的,不是永恆的,不應該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戀它。

所謂萬物皆為我所用,並非我所屬。心無所住,無所掛礙,即是無心無塵。

五祖的意思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執著它做什麼?

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2樓:琴絃教主l職業制簫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樓:匿名使用者

wa 原來如此捏 長見識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解釋一下)

4樓:嗨呀你爹臨死前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本來清靜,**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後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什麼意思?

5樓:鯨娛文化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6樓:聆聽心情

這幾句話的這句話的意思表現了對待事物的一種豁達的心態。不是自己的不能擁用。

7樓:雨靈寒

我覺得是這個意思: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解說

8樓:東京飲品

意思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出處:六祖慧能《壇經》

據郭朋《壇經校釋》考證,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關鍵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淨」改成「本來無一物」。表現出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9樓:東海隱者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釋摘自網頁,我再談談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悟到,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對於修證佛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著於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

現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議,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離開漸悟談頓悟,那是口頭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是什麼意思?

10樓:忻燁華

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

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其三。

原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賞析: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淨」改成「本來無一物」。郭朋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壇經》的首竄者,不僅不瞭解『佛性』論,而且也不瞭解『性空』說。

」其實,大乘佛教的所謂「空」、「無」,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論,則決非「絕無」。 其實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看來郭朋還需進一步破執。

11樓:大圓餅子臉

這首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造。

此句詩的意思是講「萬法皆空」,所反映的境界乃是眾生本就具足的,不生不滅,不染於外物的「真如空性」,即「空寂靈明」之心。

《金剛經》雲:「佛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為佛法」。

菩提樹即非菩提,是名為菩提,明鏡臺即非明鏡臺,是名為明鏡臺,內心不執著於外在名相,空無一物,自然心中沒有汙染,不起塵埃。

在此處不能理解為空無一物,因為菩提樹和明鏡臺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應理解為內心不執著於外物,心中為「空」。

所以說「萬法歸心」,修佛即是修心

12樓:長島的雪丶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菩提樹,何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解說

這個說來話長了。這個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剛入佛門修行時,他的 出題讓他們寫一首偈語來闡述自己對佛法的領悟,於是大師兄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則對大師兄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佛法的修為及境界上來看,慧能的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什麼意

菩提樹本來就不臺 本來就沒有什麼 那裡去惹塵 埃呢?大概意思就是菩提本來無有什麼也不是樹 人得心是一輪明鏡對自己看得透徹 並不是什麼臺子 本來自己沒什麼慾望與貪念的 那麼如果你不去妄自給自己找貪念與慾望 你的慾望與貪婪是從那裡生出的呢?你的心靈那裡會墜落在滾滾紅塵之中呢?而與之相對的是 身是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的名字是什麼阿

這不是詩,是佛偈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 金剛經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 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眾人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