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嶽樹花陰俏
真如本性就是佛教常說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大圓鏡智等。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在此,只好引用蓮池大師的話作一個牽強的比喻:「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彷彿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以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
試舉一例,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
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
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阿彌陀佛!
2樓:冥想音主站
真如本性:真,指離一切顛倒妄想、知諸行無常,盡是如幻的真實境界;如,指一如無別,離一切分別妄念的不二性;本性,指眾生本具的清淨自性。
真如本性就是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如來本性,就是佛性。
3樓:有水酵素
真實,覺悟,智慧,元靈,元神
4樓:伏天龍神
直指內心,一塵不染的內心
什麼是真如本性
5樓:
淨空法師---學佛最重要的是,認知自己的自性。自性亦稱為真如本性、佛性、真心、菩提心。
1 學佛最重要的是,認知自己的自性。自性亦稱為真如本性、佛性、真心、菩提心。
2 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我。我們現在這個身與心是假我。
3 自性不但是自己的真性,同時它也是宇宙萬法的本體。換句話說,宇宙萬法與自己是從這一個理體上生起的,這個境界確確實實很不容易體會。
4 古大德用比喻來給我們說明,譬如做夢,每個人都曾經做過夢,能做夢的是意識心,夢中的境界都是自己意識心變現的。
5 我們拿這個來作比喻,能發夢的那個心,就好比是自性。夢中的境界,有沒有我們自己?有。
6 自己是自己做夢的心變現出來,除自己之外,夢中還有山河大地與一些人物,全是自己變現出來的。
7 可見得自性只有一個,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說到自性就一個。
8 說到一切法,那就太多太多,說之不盡,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佛經當然也不例外,經之體也是自性。
9 六祖大師說:「何其自性,本來具足」。自性具足清淨,具足慈悲,具足平等,具足萬法。
10 自性裡本來無一物,沒有善惡、沒有對立、沒有是非人我、沒有遠近、沒有高下,沒有生死。
11 真如自性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是凡夫,沒有分別執著就是佛菩薩。這也是佛法修學最高的原理原則,一切分別執著都打掉了,那就身心安樂。
12 知道自己有佛性,就能作佛。佛陀教育是幫助我們恢復本性,返璞歸真。
13 「心性」是我;「身體」是我所有,應為我服務。提升自己的靈性,是人生的正確目標。
14 古人講的話,講這兩句很好,「但除其妄,莫問其真」。只要去掉妄想、分別、執著,性德就在面前。
15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眾生迷失了自性,性德變成了煩惱,變成了不善業。
16 智慧長是性德:無論對人對事都不迷惑。
17 倫理道德是性德,是自然的規律,法爾如是。修行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須與性德相應。
18 佛告訴我們,孝敬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孝親尊師」開發我們自性的寶藏。
19 禮敬眾生、孝親尊師,是尊重自己的性德。
20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待人處事,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相應,性德就會顯現。
21 現代人迷失了自性,心中缺乏愛(慈悲)。
22 凡是與性德相應的,稱讚並學習;與性德相違背的,不稱讚,也不學習。
23 性德自性本有,煩惱習氣本無;清淨心本有,四相與四見本無。
24 信願行三資糧,是本性具足。放下身心世界,迴歸自性。
25 「清淨平等覺」是自性。誦經、唸佛時,不懷疑、不夾雜,是「淨」,與自性相應。
26 說善、說惡,那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純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
27 財色名食睡,把我們的心性、智慧、德能覆蓋住。自性裡沒有慾望,斷欲,才能出六道輪迴。
28 從習性迴歸自性,即斷惡修善。
29 自愛,是愛自己的自性與本善。在佛家,叫自性;在儒家,叫本善。
30 唸佛與接受經教,能喚醒自己的自性。佛陀的教誨,是教我們恢復本具的本能本德。
31 性德是常樂我淨,性德是智慧德相。
32 只要我們的修行與性德相應,所求的就會現前。
33 一切花草樹木、石頭瓦礫,都有靈性。
34 見聞覺知是靈知,是一切萬物的自性本能。
35 一切諸法乃自性所變,萬法歸一。
36 一就是自性,萬法歸自性。
37 虛空法界,只是一個自性而已。
38 佛法,是大自然的法則;學佛,無非是迴歸自性而已。
39 《阿彌陀經》能幫助你見性,因為它是全彰自性。
40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我自己無二無別,是我自己心性變現之物。
41 迷失了自性,不知道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才會起貪嗔痴三毒。
42 你現在是愚痴、煩惱、生死、業障重重,都是你迷了自己的本性,才現出這個幻相。
43 自性裡沒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人我是非、五欲六塵、貪嗔痴慢。
44 如果我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我們念念都要回向西方,念念不忘西方極樂世界。
45 「迴向西方」就是「迴向自性」,《阿彌陀經》上這麼說的,《華嚴經》上也是這麼說的。
46 迴向自性,什麼是「自性」?自性是真我,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
47 這個身是生滅之我,自性是不生不滅的真我。
48 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阿彌陀佛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
6樓:彌陀村長
真如本性就是佛教常說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大圓鏡智等。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在此,只好引用蓮池大師的話作一個牽強的比喻:「心是無形相的,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作為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彷彿與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東西來形容它,使人對於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領會,但不可以認為心當真如某種東西。
試舉一例,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
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
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阿彌陀佛!
7樓:匿名使用者
【真如】
梵語bhu^ta-tathata^ 或tathata^。即指遍佈於宇宙中真實之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實、法界、法性、實際、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自性清淨身、一心、不思議界。
早期漢譯佛典中譯作本無。真,真實不虛妄之意;如,不變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說之『萬有之本體』。
然詳細論究之,則各宗各家所引真如一詞之含意各異,總約之,可有如下數種。
依據阿含經典載,緣起之理法乃永遠不變之真理,故稱為真如。又據異部宗輪論中化地部所舉之九無為中,有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道支真如、緣起真如等,其中之善、不善、無記等三性與八聖道、生死緣起之理法等,均為真實而永遠不變者,故稱之為真如。
大乘佛教之主張,一切存在之本性為人、法二無我,乃超越所有之差別相,故稱真如,例如如來法身之自性即是。據佛地經論卷七,真如乃一切現象(諸法)之實性,其相雖有各種差別,其體則是一味,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言語、思考之所及。從其遠離所有錯誤、虛偽之觀點言之,假名為真如。
若以其為一切善之所依,名法界;以其遠離減損之謗,名實有;以其遠離增益之謗,名空無;以其為真實,名實際;以其為無分別智之所悟,故假名稱勝義。有關真如之異名,大般若經卷三六○共舉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與不思議界等十二名。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二則舉出真如、空性、無相、實際、勝義與法界等六名。
法華玄義卷八下舉出實相、妙有、真善妙色、實際、畢竟空、如如、涅盤、虛空、佛性、如來藏、中實理心、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諦與微妙寂滅等十四名。此外,又作一如、一如法界、一法界、真如實相、真如一實、真實際、真勝義諦等稱。以其相之絕對平等,亦稱一相。
【本性】
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變之絕對真實性。
8樓:緱剛偶懷蕾
真如本性:真,指離一切顛倒妄想、知諸行無常,盡是如幻的真實境界;如,指一如無別,離一切分別妄念的不二性;本性,指眾生本具的清淨自性。
真如本性就是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如來本性,就是佛性。
9樓:匿名使用者
隨喜村長!
再試舉一例:比如你有一件傳世珍寶,但不知放入何處,找不到了,這就叫不失而失。但過了一段時間,你在無意之中又找到了那件珍寶,這就叫不得而得。其實你從未少了什麼或多了什麼。
10樓:智鎧
簡單的回答,佛性,實相,就是靈魂,只是靈魂還有物質部分,所以還會生死.純淨的心,就是,見,聞,嗅...六性,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11樓:化sjq佛
真如就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之心—卻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靈明覺了、處處做主的靈知心,本性就是本心、自性、如來。
比的基本性質,什麼是比的基本性質
比的基本性質是說比的前項 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 0除外 比值相等。例如 1 3的比值 1 3 1 3 1 3也是一種寫法,作比時讀作一比三,做分數時讀作三分之一。兩個比值相等的比可以組成比例,用 號連線,當比值裡的分母為1時,可以寫作整數。例如 50 25 2或者2 1或者2。化簡整數比,同時除...
真如鐵 是什麼意思,雄關漫道真如鐵 是什麼意思?
這是 六盤山 詞的一句.下句是 而今邁步從頭越 雄關漫道真如鐵.雄,巨集偉,偉大,艱難.關,困難重重.雄關漫道,指的是我們面前的道路曲折艱險.漫道,路漫漫.真如鐵,太艱難了.另一說,是指 真,革命的理想 如鐵,是指堅定不移.通句的意思是 唉,前面的道路太曲折了,而我們的理想也的確是太難實現了,但我們...
什麼是文字性,什麼是文字商標
得看你怎麼去理解他了,廣義的性就像上面哪位朋友說的 單純的性就是指兩個人之間的性生活 什麼是文字商標 你好,用文字申請的商標叫文字商標。商標申請關鍵在於全面的檢索 專業的風險評估。我們官網也可以提供商標查詢,您可以自行檢索。商標起名 商標設計 商標檢索 商標申請 商標變更 商標轉讓 商標續展 商標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