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花語全集
古代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需要自己斷句,為此有很多私塾先生斷句出現問題,曲解經典,誤人子弟,弄出很多笑話。
2樓:天涯孤舟
事實上中國從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標點符號,可以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見到,只不過這些符號沒有統一的標準罷了。闢如在戰國時代的竹簡中就可以見到「└」型符號,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結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現代的逗號與句號,用來表示斷句。因此中國古代只不過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而不是沒有標點符號。
3樓:雅居歸舟
沒有。標點符號是西方傳入中國的!
4樓:塞成秋梵
有的,不然怎麼斷句。
古代人寫文章為什麼不用標點符號
為什麼古代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
5樓:職場達人小海
古代他們其實一定程度上也是不需要標點的,因為他們在剛開始學字的時候就要先學會句讀,而所謂的句讀就是現在的斷句,它的效果其實和標點符號的效果是一樣的。
古人他的印刷術的水平有限,所以生產出來的書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像古人的一生,他們可能也就讀那麼幾十本書,所以他們沒必要讀的很快,他們都是得慢慢的讀,一個字一個字的讀,所以這樣就沒太需要標點符號來增加閱讀的速度。
這標點也是近幾百年才出現的一個事物,標點符號的出現其實也是一種商業化的產物吧,當時那些印刷商為了印刷更多的作品,而印刷作品多就得有更多的消費者去進行消費,然後他們就在想如何使消費者他們讀書的速度變得更快一些,後來他們就發明了標點符號,這樣讀者讀起來會更加容易更快,從而他消費的書也會越來的越來越多。
其實不光是中國,像其他的國家,譬如英國,法國,他們國家的文字也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因為已經習慣了標點符號的存在,所以有點不太理解古人沒有標點符號是怎樣進行閱讀的。其實現在在高考題裡面,就江蘇而言高考文科的附加題第一題就是對古詩詞進行句讀。
作為文科生,我是深刻的感受到了句讀的困難,所以我還是比較感謝有標點符號這一事物的發明的。但句讀這東西只要你懂得大概的意思,反覆閱讀還是可以正確的斷開的,古人有的是時間和精力對一本書進行反覆的閱讀。
6樓:冬熱夏寒
在中國古代文書中,一般不加標點符號,而是通過語感、語氣助詞、語法結構等斷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讀〈jù dòu〉符號」:句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當前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例如清代詩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說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種解釋方法。古代中文無通用的標點符號,到了19世紀開始使用「。
」作為斷句。日本在8世紀時,使用返點和訓點作為標點系統。
但事實上中國從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標點符號,可以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見到,只不過這些符號沒有統一的標準罷了。闢如在戰國時代的竹簡中就可以見到「└」型符號,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結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現代的逗號與句號,用來表示斷句。在古人的記載中,《宋史·何基傳》稱讚何基:
「凡所讀書,無不加標點。義顯自明,有不待論說而自見。」其實,遠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時代,中國就已有一種頗為奇特的標點符號萌芽了。
清章學誠《丙辰札記》考證:「點句之法,漢以前已有之。」《增韻》雲:
「凡句絕則點於字之旁,讀分則微點於字之間。」漢代許慎把標點符號收入《說文解字》 ,收了「、」號,解釋:「有所絕止、而識之也。
」還收了「()」號,解釋:「鉤識也。」清段玉裁注:
「鉤識者,用鉤表識其處也。……今人讀書有所鉤勒,即此。」因此中國古代只不過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而不是沒有標點符號。
希望能幫助到你
7樓:匿名使用者
現今很多人會誤認為中國古代不用「標點符號」是因為清朝官方主持編修《四庫全書》的時候,把中國原來的「標點符號」都去掉了。清朝文人在寫文章或出書的時候,也不再使用「標點符號」,直到近代新式標點符號產生。
實際上現今使用的「逗號、句號、括號、頓號」在漢朝就已經產生了,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對「頓號、」解釋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對「擴號()」解釋為「鉤識也。」
考古發現,居延漢簡中,除表重文的符號「=」外,還有「■」、「▓」、「●」、「w」、「∠」、「∕」、「卩」等符號,它們均起著句讀或後來標點符號的作用。如:漢簡「吞北隧卒田惲∣(此為一硃筆符號)正月食三斛∽正月庚戌自取=卩」;「□□平●戊失亡貨負●已失火□□」;破城子探方27中有「■右第二十九隧卒三□」,「■右卒三十桼人」;「茭滑戎∠王陽∠呂尚∠韓壽□」等。
漢簡中的這些特殊符號,都有它們各自特殊的用途,有的是起到後來「,」的作用,如「●」;有的起到「、」的作用,如「▲」、「·」、「∣」、「∠」等;有的起到句號的作用,如「卩」;有的則起到標識章首或分行、分段的作用,如置於行文起首處的「w」、「■」等符號;有些符號如「∽」、「s」、「▓」、「=」等我們還不好確切地斷定它們在行文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是什麼;有些是兩個符號連用,有些放置於文末的符號如「w」等,在抄寫或書寫時還特意用硃筆跡表示其特殊性。
到了宋元明時期「標點符號」的使用都已經比較規範了。
新中國成立後累次對原標點進行了研究整理,總共列標點符號十六種,包括逗號、句號、括號、頓號、分號、引號、冒號、問號、感嘆號、破折號、省略號、連線號、間隔號、專名號、書名號、著重號。
8樓:精銳張老師
那時人們還不知道,有標點符號,人們需要用經驗去斷句
古代的文章中有標點符號嗎?搜標點符號的歷史!
9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古代文書中,一般沒有標點符號,斷句只能靠人的經驗來完成(在文章里加入「句讀符號」:句號貌似現在的句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現在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例如清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說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種解釋方法。
但事實上中國從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標點符號,可以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見到,只不過這些符號沒有統一的標準罷了。闢如在戰國時代的竹簡中就可以見到「└」型符號,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結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現代的逗號與句號,用來表示斷句。其實,遠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時代,中國就已有一種頗為奇特的標點符號萌芽了。
漢代許慎把標點符號收入《說文解字》,收了「、」號,解釋:「有所絕止、而識之也。」還收了「()」號,解釋:
「鉤識也。」因此中國古代只不過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而不是沒有標點符號。
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
2023年至2023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現在這本書名為《歐美環遊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雖然張德彝不是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符號,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2023年4月,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要求**頒佈通行「,。;:?!—()《》」等標點。
2023年2月2日,北洋**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2023年,在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支援下,在上海經營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標點、分段並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第一次使用標點符號出版古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對中國的白話文的推廣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10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中,古文是沒有標點的,我看電視裡的古書都是木有明代出現的標點符號,明朝,2023年-2023年,標點出現了約500年。
標點符號的來歷
古時候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讀起來很吃力,甚至產生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頓的一段為「讀」(念,相當於現在的逗號)。
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
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2023年國語統一籌圖備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規定了12種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佈全國。建國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2023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
2023年4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修訂頒佈了《標點符號用法》,對標點符號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規定和說明。參考資料:book.
tiexue.net/archivecontents203927/
11樓:神鷹無敵天下
沒有。近代才出現的,西方傳入的
中國古代文字有標點符號嗎?
1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人讀書是不可能一口氣把一篇**怕是分量極小的文字讀完的,在閱讀中肯定需要停頓,這就需要自己去斷句。句讀是古人讀書的重要方法。
據考古發現可知,中國古代很早就在寫作、抄書過程中使用過一些表示句讀的符號。如202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甲本帛書中除了章首有圓黑點「·」作為章號外,一個完整的句子後面,也有一個不規則的小黑點,這應該是古人抄書時隨手加上的句讀符號。1972—2023年間,在甘肅居延考古隊發掘出土的一批漢簡中,除表重文的符號「=」外,還有「」、「▓」、「●」、「w」、「∠」、「∕」等符號,它們均起著句讀或後來標點符號的作用。
漢簡中的這些特殊符號,都有它們各自特殊的用途,有的是起到後來「,」的作用,如「●」;有的起到「、」的作用,如「▲」、「·」、「∣」、「∠」等;有的起到句號的作用,如「卩」;有的則起到標識章首或分行、分段的作用,如置於行文起首處的「w」、「」等符號;有些符號如「∽」、「s」、「▓」、「=」等我們還不好確切地斷定它們在行文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是什麼;有些放置於文末的符號如「w」等,在抄寫或書寫時還特意用硃筆跡表示其特殊性;有些是兩個符號連用,如「w」「s」、「,」「卩」、「△」「s」等,就非常令人費解。同時,在漢簡中還出現了後世的逗號「,」和頓號「ヽ」等類似的符號,其作用也和後世的用途差不多。這說明,至遲在漢代,人們在書寫或抄書時還是使用一些特殊的符號來表示句讀,以便於人們的閱讀的。
句讀一詞最早見於後漢何休的《春秋公羊傳解詁序》,雲:「援引他經,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者。」「讀」表明語意未盡而需要停頓,「句」表明文辭語意已盡。
「讀」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符號來表示,而「句」在唐朝以前並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專用符號。唐朝以後,中國的通俗讀物開始普遍地運用「。」作為句號。
依據現有的文獻材料來看,中國句讀符號使用規範的確立,應該是在宋朝。除宋朝岳珂在《九經三傳沿革例》中提及外,學者毛晃在其《增韻》中也說:「今祕省校書式,凡句絕則點於字之旁,讀分則微點於字之中間。
」「、」和「。」成為點讀書文的正式符號,併成為今天頓號和句號的**。後來,到了明朝刊本**出現時,才開始增添了兩個專名號:
一個是人名旁加一直線「──」,一個是地名旁邊加兩直線「∥」,它們都加在直行字的右邊。上述兩種點和兩種標號,就是中國最早的標點符號。清代學者對句讀的研究用力最勤,成果也最多,尤其是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還在其自刻的書如《廣雅疏證》、《經傳釋詞》等上,都自加了句讀符號,從而開創了自己著書自標句讀的先例。
古代學者在這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不僅為後人閱讀古代典籍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而且也為現代新式標點符號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代人吸菸嗎古代人抽菸嗎?
吸菸。清代前期,商品經濟已經有了顯著的發展,在客觀上為菸草生產發展和吸菸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具體說,菸草廣泛流傳和迅速普及,還同下述情況有關。1 菸草具有一定的藥用功能。早期的吸菸宣傳,十分強調甚至誇大了菸草的藥用功能,這對菸草的傳播產生深刻的影響。最早提及菸草的有關醫書,多記載它可 闢瘴 祛寒 甚至...
古代人會刷牙嗎,古代人怎麼刷牙
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許多護齒措施。在 禮記 中,雞初鳴,鹹漱 的記載,這證明我國人民於2000年前就知道要早晨洗臉 漱口了。刷牙是在漱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潔牙方法。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 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
古代人看到過,古代人見了皇帝都要下跪嗎
莊子 逍遙遊 中說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鯨魚在我國漢代就曾被發現,而且有相關記載。漢書 五行志 載 成帝永始元年 公元前16年 春,北海出大魚,長六丈,高一丈,四枚。哀帝建平三年 公元前4年 東萊平度出大魚,長八丈,高丈一尺,七枚,皆死。以上記載中的 大魚 就是鯨魚。關於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