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讀後感,《放言五首(其三)》的意思

2023-03-13 00:45:25 字數 5400 閱讀 9653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它以極通俗的語言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

詩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這樣受誣陷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而應當多加保重,等待「試玉」、「辨材」期滿,自會澄清事實,辨明事偽。這是用詩的形式對自身遭遇進行的總結。

在表現手法上,雖以議論為詩,但行文卻極為曲折,富有情味。

「贈君一法決狐疑」,詩一開頭就說要告訴人一個決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鄭重,用了一個「贈」字,強調這個方法的寶貴,說明是經驗之談。這就緊緊抓住了讀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斷的事是很多的,大家當然希望知道是怎樣的一種方法。

這個方法是什麼呢?「不用鑽龜與祝蓍」。先說不是什麼、不是什麼;是什麼,卻不徑直說出。這就使詩歌有曲折、有波瀾,對讀者也更有吸引力。

詩的第三、四句才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很簡單,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

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

這是從正面說明這個方法的正確性,然後掉轉筆鋒,再從反面說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去識別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則是假。王莽在未代漢時,假裝謙恭,曾經迷惑了一些人。

《漢書》本傳說他「爵位愈尊,節操愈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是一篇的關鍵句。「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偽。

真偽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沒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象所矇蔽,不辨真偽,冤屈好人。

詩的意思極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後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

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寓哲理於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普遍規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2樓:笑積極

詩的意思極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後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

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寓哲理於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普遍規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放言五首(其三)》的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是這個題目的意思還是整首詩的意思

放言五首 其三的賞析 5

4樓:匿名使用者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詩歌鑑賞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個方法是什麼呢?「不用鑽龜與祝蓍」。先說不是什麼、不是什麼;是什麼,卻不徑直說出。這就使詩歌有曲折、有波瀾,對讀者也更有吸引力。

詩的第三、四句才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很簡單,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

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

這是從正面說明這個方法的正確性,然後掉轉筆鋒,再從反面說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去識別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則是假。王莽在未代漢時,假裝謙恭,曾經迷惑了一些人。

《漢書》本傳說他「爵位愈尊,節操愈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是一篇的關鍵句。「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偽。

真偽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沒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象所矇蔽,不辨真偽,冤屈好人。

詩的意思極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後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

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寓哲理於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普遍規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5樓:

贈給你一種解疑的辦法 不用龜卜和拜蓍 試玉真假還得三天辨別樟木還得七年以後 周公害怕流言蜚語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假使這人當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寫作背景:白居易遭權貴所忌,被貶謫為江州司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首》,寫了一組政治抒情詩,亦名《放言五首》。組詩就社會人生的真偽、禍福、貴賤、貧富、生死諸問題,縱抒己見,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語名句,宣洩不滿和勸導朋友。

詩的意思極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後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

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寓哲理於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普遍規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6樓:

白居易贈君一法決狐疑, 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閒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其一),「兩回左降須知命,數度登朝何處榮」(其五)。

過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官通州司馬,聞訊後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奉和。

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它以極通俗的語言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

詩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這樣受誣陷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而應當多加保重,等待「試玉」、「辨材」期滿,自會澄清事實,辨明事偽。這是用詩的形式對自身遭遇進行的總結。

在表現手法上,雖以議論為詩,但行文卻極為曲折,富有情味。

「贈君一法決狐疑」,詩一開頭就說要告訴人一個決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鄭重,用了一個「贈」字,強調這個方法的寶貴,說明是經驗之談。這就緊緊抓住了讀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斷的事是很多的,大家當然希望知道是怎樣的一種方法。

這個方法是什麼呢?「不用鑽龜與祝蓍」。先說不是什麼、不是什麼;是什麼,卻不徑直說出。這就使詩歌有曲折、有波瀾,對讀者也更有吸引力。

詩的第三、四句才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很簡單,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

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

這是從正面說明這個方法的正確性,然後掉轉筆鋒,再從反面說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去識別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則是假。王莽在未代漢時,假裝謙恭,曾經迷惑了一些人。

《漢書》本傳說他「爵位愈尊,節操愈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是一篇的關鍵句。「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偽。

真偽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沒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象所矇蔽,不辨真偽,冤屈好人。

詩的意思極為明確,出語卻紆徐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後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

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寓哲理於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普遍規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放言五首(其三)中結合白居易的人生經歷談談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想 5

7樓:sophy娟

白居易遭權貴所忌,被貶謫為江州司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首》,寫了一組政治抒情詩,亦名《放言五首》。組詩就社會人生的真偽、禍福、貴賤、貧富、生死諸問題,縱抒己見,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語名句,宣洩不滿和勸導朋友。

8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人或一件事的好壞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放言五首(其三) ① 白居易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

9樓:紅茶_簾窱

小題1:從詩歌的前兩聯不難看出,這種方法不是「鑽龜」「祝蓍」,而是「三日」「七年」,即時間。

小題2::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在表現手法上,以議論為詩,但寓哲理於形象之中,詩的頸聯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極通俗地說出了一個道理:

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詩歌以具體事物表現普遍規律,小中見大,耐人尋味。

試題解析:

小題1:是指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

試題解析:

小題2:詩歌的頸聯是典型的議論,這與一般詩歌的寫景抒情手法有明顯不同。從整首詩歌來看,這首詩也不是一般的抒情詩,而是融入了議論和說理,表現了詩人對世事的洞悉。

放言五首(其三)

放言(其三)注音

10樓:樂為人師

fàng yán wǔ shǒu qí sān

《放言五首·其三》

táng bái jū yì

唐 白居易

zèng jūn yī fǎ jué hú yí , bù yòng zuān guī yǔ zhù shī 。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shì yù yào shāo sān rì mǎn , biàn cái xū dài qī nián qī 。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zhōu gōng kǒng jù liú yán hòu , wáng mǎng qiān gōng wèi cuàn shí 。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xiàng shǐ dāng chū shēn biàn sǐ , yī shēng zhēn wěi fù shuí zhī ?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五猖會讀後感五猖會讀後感50字

五猖會 記敘了作者少年時一次看五猖會時發生的波折,寫 我 對五猖會的精彩內容心馳神往,而父親卻要 我 背出 一字也不懂的 鑑略 的內容,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表現了家長與兒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控訴和批判了封建家長和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摧殘.看過這篇文章,我從先生平淡的話語中感受到了先生那種淡淡的無...

柳林風聲五章主讀後感,柳林風聲前五章讀後感讀後感

篇一 柳林風 聲第一章讀後感 我今天,讀了一本書叫 柳林風聲 的第一章寫的是 回北歐的動物不到春答天,是不會出來的。篇二 柳林風聲 第一章 河畔 的讀後感 文中的河鼠與鼴鼠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們友誼深厚,肝膽相照,無憂無慮地在大自然中生活。我十分嚮往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真令人羨慕。篇三 柳林風聲第一章...

讀後感五年級語文名書作文,讀後感200字五年級語文名書作文

五年級作文 讀後感 200字1 我們才剛剛學習了 圓明園的毀滅 這篇課文,一下課,同學們就開始討論這篇課文敘述了什麼?是不是敵人太強,還是我們太懦弱,但我覺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恥辱,我們一定要從小就抱有振興中華的信心,相信自己,因為這個時代是屬於我們這些青年人或兒童的,1965年10月5日英法聯軍進...